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禽白血病分子诊断及MHC单倍型鸡系对禽白血病的抗性研究

作 者: 周刚
导 师: 韩凌霞
学 校: 中国农业科学院
专 业: 预防兽医学
关键词: 禽白血病病毒 MHC 抗体 病毒载量 荧光定量RT-PCR
分类号: S858.31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126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鸡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ajor histocompatablity complex, MHC)基因具有高度多态性,国外大量的研究报道表明不同MHC单倍型的鸡对禽白血病(Avian leukosis, AL)的抗性有显著差异,因此MHC基因逐渐引起了抗病育种专家的高度重视。本研究根据4个位于MHC区域的微卫星位点的基因型,建立了MHC特异单倍型BWEL-SPF近交鸡系G1、G5、G6,并以此为基础,对各鸡系的AL抗性进行了探索,以期建立AL抗性较强和较易感的鸡系。为对BWEL-SPF鸡进行禽白血病病毒(Avian leukosis virus, ALV)的全群普查,本研究针对ALV p27群特异性抗原基因、内源性和外源性ALV的囊膜蛋白(env)基因,设计3对特异性引物,建立了ALV的通用斑点杂交和内外源性ALV的鉴别三重PCR检测方法。为对宿主细胞的病毒载量进行绝对定量分析,根据ALV A亚群的env和鸡β-actin基因设计2对特异性引物和探针,以此建立ALV A、B亚群的二重荧光定量RT-PCR方法。为探索特异MHC单倍型SPF鸡系对ALV A亚群RAV-1毒株的抗性差异,本研究对G1、G5、G6和G8系雏鸡进行了人工感染试验,6羽G8系雏鸡作为对照。攻毒后剖检死亡和迫杀鸡以观察病变,称量各鸡系雏鸡的体重,利用ALV ELISA抗体检测试剂盒对所有雏鸡的血清抗体效价进行定量检测,通过二重荧光定量RT-PCR方法对所有雏鸡的每千万外周血淋巴细胞的病毒拷贝数(病毒载量)进行定量测定。以死亡率、病变指数、体重相对增长率、抗体效价和病毒载量为指标,对各鸡系的AL抗性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G5系的病变率和死亡率均明显高于其它攻毒鸡系,G1系最低,而G6和G8系居中。G5系体重增长较慢,而G1和G6系较快;G1系在攻毒后第5周(w)至试验结束,抗体效价一直高于其它鸡系,而G5系则最低,且攻毒后第8 w至11 w和第15 w至18 w,G1系的抗体效价显著高于G5系(P<0.05);G1系的病毒载量在攻毒后第7 w至15 w,低于其它鸡系,而G5系自攻毒后第9 w至13 w,极显著高于G1系(P<0.01)。G6系的抗体效价居中,而其病毒载量在攻毒后第8 w至13 w显著高于G1系(P<0.05),攻毒后第14 w至试验结束,其病毒载量高于其它攻毒鸡系。G8系的抗体效价和病毒载量均居中;为研究MHC单倍型鸡系对RAV-1毒株体外感染的抗性差异,对G1、G5和G6系SPF鸡胚进行了人工感染试验,并利用二重荧光定量RT-PCR方法对各鸡系的肝脏病毒载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G1系的平均病毒载量低于G5和G6系。上述研究结果证实了G1系在感染ALV后,死亡率较低,病变轻微,生长发育较快,抗体保护力较强,且病毒的增殖较慢,因而其对AL具有较强的抗性,而相反G5系则较为易感。本研究为禽白血病的分子诊断提供了有效的工具,也为研究鸡MHC多态性与AL的抗病性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全文目录


摘要  6-7
Abstract  7-14
第一章 绪论  14-21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20
    1.2.1 病毒的发展进程  14-15
    1.2.2 病毒的基因组结构特点  15
    1.2.3 病毒的分类特征  15-16
    1.2.4 病毒的亚群特性  16
    1.2.5 病毒的流行病学特点  16-17
    1.2.6 AL 的诊断  17-19
      1.2.6.1 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17
      1.2.6.2 琼脂双向扩散试验  17
      1.2.6.3 免疫荧光试验  17-18
      1.2.6.4 双抗夹心ELISA 试验  18
      1.2.6.5 间接补体结合试验  18
      1.2.6.6 PCR 方法  18-19
    1.2.7 AL 的遗传抗性  19-20
      1.2.7.1 B-F 基因  19-20
      1.2.7.2 B-L 基因  20
      1.2.7.3 B-G 基因  20
      1.2.7.4 Rfp-Y 基因  20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20-21
第二章 研究内容  21-48
  2.1 试验材料和方法  21-32
    2.1.1 试验动物、感受态细胞和病毒  21
    2.1.2 主要试剂  21
    2.1.3 主要仪器  21
    2.1.4 鸡胚成纤维细胞的制备  21-22
    2.1.5 病毒的增殖和半数组织感染量(TCID50)的测定  22
    2.1.6 重组质粒的构建  22-24
      2.1.6.1 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22
      2.1.6.2 病毒RNA 和鸡胚基因组的提取  22-23
      2.1.6.3 病毒RNA 反转录  23
      2.1.6.4 基因的PCR 扩增  23-24
      2.1.6.5 PCR 产物的连接  24
      2.1.6.6 转化  24
      2.1.6.7 阳性重组克隆的筛选和鉴定  24
    2.1.7 斑点杂交检测方法的建立  24-26
      2.1.7.1 地高辛标记探针的制备  24-25
      2.1.7.2 斑点杂交检测方法  25
      2.1.7.3 斑点杂交条件的优化  25-26
      2.1.7.4 斑点杂交的特异性试验  26
      2.1.7.5 斑点杂交的敏感性试验  26
      2.1.7.6 现地应用及其符合性检测  26
    2.1.8 内外源性ALV 三重鉴别PCR 检测方法的建立  26-27
      2.1.8.1 三重PCR 反应的优化  26-27
      2.1.8.2 三重PCR 反应的特异性试验  27
      2.1.8.3 三重PCR 反应的敏感性试验  27
      2.1.8.4 三重PCR 的初步应用  27
    2.1.9 A、B 亚群ALV 二重荧光定量RT-PCR 方法的建立  27-30
      2.1.9.1 引物和探针的设计与合成  28
      2.1.9.2 RAV-1 和β-actin 基因的RT-PCR 扩增  28
      2.1.9.3 RAV-1 和β-actin 基因的克隆  28-29
      2.1.9.4 二重荧光定量RT-PCR 反应的优化  29
      2.1.9.5 二重荧光定量RT-PCR 的标准曲线的构建  29-30
      2.1.9.6 二重荧光定量RT-PCR 的特异性试验  30
      2.1.9.7 二重荧光定量RT-PCR 和常规RT-PCR 的灵敏度比较  30
      2.1.9.8 二重荧光定量RT-PCR 的重复性试验  30
      2.1.9.9 二重荧光定量RT-PCR 方法的临床病料检测  30
    2.1.10 G1、G5、G6、G8系SPF雏鸡的ALV人工感染试验  30-32
      2.1.10.1 G1、G5、G6、G8 系SPF 雏鸡的攻毒  30-31
      2.1.10.2 临床症状观察及病变指数的测定  31
      2.1.10.3 死亡率的测定  31
      2.1.10.4 相对体重增长率的测定及动态曲线的绘制  31
      2.1.10.5 死亡鸡各组织脏器的PCR 检测  31
      2.1.10.6 外周血血清ALV 抗体效价的测定及动态曲线的绘制  31
      2.1.10.7 外周血淋巴细胞中病毒载量的测定及动态曲线的绘制  31-32
    2.1.11 G1、G5、G6 系SPF 鸡胚的人工感染试验  32
      2.1.11.1 G1、G5、G6 系SPF 鸡胚的攻毒  32
      2.1.11.2 各鸡系肝脏细胞中病毒载量的测定  32
      2.1.11.3 各鸡系病毒的阳性检测率的测定  32
  2.2 试验结果  32-48
    2.2.1 重组质粒的PCR 鉴定  32-33
    2.2.2 重组质粒的测序  33
    2.2.3 斑点杂交  33-35
      2.2.3.1 斑点杂交最佳反应条件的确定  33
      2.2.3.2 斑点杂交的特异性试验  33
      2.2.3.3 斑点杂交的敏感性试验  33-34
      2.2.3.4 现地应用和符合性检测  34-35
    2.2.4 三重PCR 反应  35-37
      2.2.4.1 三重 PCR 的最佳反应条件的确定  35
      2.2.4.2 三重PCR反应的特异性试验  35
      2.2.4.3 三重PCR反应的敏感性试验  35-36
      2.2.4.4 现地样品的检测  36-37
    2.2.5 二重荧光定量RT-PCR 方法  37-40
      2.2.5.1 RAV-1 和β-actin 基因的重组质粒的PCR 鉴定  37
      2.2.5.2 重组质粒的测序鉴定  37
      2.2.5.3 二重荧光定量RT-PCR 方法各反应条件的确定  37
      2.2.5.4 二重荧光定量RT-PCR 的标准曲线的构建  37-38
      2.2.5.5 二重荧光定量RT-PCR 的特异性试验  38
      2.2.5.6 二重荧光定量RT-PCR 和常规RT-PCR 的敏感性试验  38-39
      2.2.5.7 二重荧光定量RT-PCR 的重复性试验  39-40
      2.2.5.8 现地样品的检测  40
    2.2.6 G1、G5、G6 及 G8 系雏鸡的人工感染实验  40-46
      2.2.6.1 试验鸡临床症状及病变指数的测定  40
      2.2.6.2 死亡率的测定及死亡鸡的剖检病变  40-41
      2.2.6.3 绝对体重和相对体重增长率的测定及动态曲线的绘制  41-42
      2.2.6.4 死亡鸡各组织脏器的PCR 检测  42-44
      2.2.6.5 各鸡系抗体阳性率和抗体效价的测定及动态曲线的绘制  44-45
      2.2.6.6 各鸡系平均病毒载量的测定及动态曲线的绘制  45-46
    2.2.7 G1、G5、G6 鸡系 SPF 鸡胚的人工感染实验  46-48
      2.2.7.1 各鸡系鸡胚肝脏细胞中病毒载量和病毒阳性检测率的测定  46
      2.2.7.2 攻毒后各鸡系 SPF 鸡胚的肝脏病毒载量  46-47
      2.2.7.3 攻毒后各鸡系 SPF 鸡胚的病毒阳性检测率  47-48
第三章 结论与讨论  48-53
  3.1 讨论  48-52
    3.1.1 斑点杂交检测技术在 ALV 临床检测中的应用  48
    3.1.2 内、外源性 ALV 鉴别诊断的意义  48
    3.1.3 二重荧光定量 RT-PCR 与常规 RT-PCR 方法在检测 ALV 中的比较  48-49
    3.1.4 死亡、病变指数与抗病性的相关性  49
    3.1.5 生长发育与抗病性的相关性  49-50
    3.1.6 ALV 在不同组织中的分布与感染时间  50
    3.1.7 体液免疫与抗病性的相关性  50-51
    3.1.8 病毒复制与抗病性的相关性  51
    3.1.9 G1、G5 和G6 系病毒载量和抗体效价的关系  51-52
  3.2 全文结论  52-53
参考文献  53-58
附录  58-60
致谢  60-61
作者简介  61

相似论文

  1. 抗吡虫啉—甲基对硫磷双特异性单克隆抗体的研究,S482.2
  2. 企鹅珍珠贝Cd-MT酶联免疫检测方法的建立及试剂盒的初步研制,X835
  3. 甲型流感病毒M2蛋白的表达、纯化及其免疫原性的研究,R392
  4. STLV-1病毒间接ELISA方法建立及杂交瘤细胞株的筛选,R373
  5. PRRSV的感染差异性和抗体依赖性增强作用研究,S858.28
  6. 鸭源鸡杆菌抗体消长规律研究及抗脂多糖单抗杂交瘤细胞株的建立,S858.32
  7. 稳定分泌抗羊种布鲁菌脂多糖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株的建立,R392
  8.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VP2基因的表达与单克隆抗体的制备,S852.65
  9. 猪圆环病毒2型Cap蛋白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与鉴定,S852.65
  10. 丙草胺和乙草胺的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方法研究,S482.4
  11. 抗噻菌灵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S482.2
  12. 氯噻啉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方法研究,S482.3
  13. 华东地区鸭圆环病毒感染流行病学调查及其单克隆抗体的制备,S858.32
  14. 猪流感病毒NS1蛋白间接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及NS、NP蛋白细胞定位研究,S858.28
  15. 猪TNF-α单克隆抗体制备与PRRSV感染猪肺泡巨噬细胞TNF-α变化规律研究,S858.28
  16. J亚型禽白血病病毒抗体检测方法的建立及LTR体外启动活性分析,S858.31
  17. H9亚型禽流感病毒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其AC-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S855.3
  18. cPL双抗体夹心ELISA检测犬急性胰腺炎方法的建立与应用,S858.292
  19. 鸡RANKL活性区基因的克隆、表达及抗体制备,S831
  20. 虾蟹螺原体病免疫组化和病理学比较研究,S945
  21. 日本血吸虫重组蛋白rSjGST的表达纯化及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和特性鉴定,R392

中图分类: > 农业科学 > 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 > 动物医学(兽医学) > 各种家畜、家禽、野生动物的疾 > 家禽 >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