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碱性介质中硫脲类和苯并三唑类Mannich碱对铜的缓蚀性能的研究

作 者: 左书瑞
导 师: 刘瑞泉
学 校: 新疆大学
专 业: 化学
关键词:  Mannich碱 缓蚀性能 吸附行为
分类号: TG174.42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87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本文以防止西北地区偏碱性土壤中油田地下水管道部件的腐蚀为目的,研究开发了碱性介质中铜的缓蚀剂。本文合成了五种Mannich碱,包括硫脲类(OPPT和OBT)、双苯并三唑类(BBTAP和BBTAM)和咪唑-苯并三唑类(IMBTA)Mannich碱,通过红外光谱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采用失重法、极化曲线法和交流阻抗法分别研究了所合成化合物和IM+BTA、IM、BTA在5%NaHCO3水溶液中对铜的缓蚀性能。通过失重所得数据计算讨论了腐蚀反应动力学及温度对缓蚀效率的影响,计算了相关的热力学函数,并探讨了其在铜表面的吸附模式及缓蚀机理。结果表明:常温条件下硫脲类Mannich碱的缓蚀效率大小顺序为:OPPT>OBT,60℃条件下双苯并三唑和咪唑-苯并三唑类Mannich碱的缓蚀效率大小顺序为:IMBTA>BBTAP>IM+BTA>BBTAM>BTA>IM。IM和BTA单元之间存在很好的分子内和分子间协同作用;OPPT和OBT是以抑制阴极为主的混合型缓蚀剂,BBTAP、BBTAP、IMBTA、IM和BTA为以抑制阳极为主的混合型缓蚀剂;七种化合物在所研究的温度范围内,在铜表面的吸附过程为放热过程; IMBTA、BBTAP和BBTAM在铜表面的吸附属于物理-化学混合吸附,OPPT、OBT、BTA和IM在铜表面的吸附为物理吸附,所测化合物的吸附行为均符合Langmuir等温式。

全文目录


摘要  3-4
Abstract  4-9
第一章 绪论  9-25
  1.1 缓蚀剂综述  9-12
    1.1.1 缓蚀剂概述  9-10
    1.1.2 铜缓蚀剂发展过程  10-11
    1.1.3 铜缓蚀剂的发展趋势  11-12
  1.2 不同介质中铜的腐蚀和缓蚀剂  12-15
    1.2.1 酸性介质中铜的腐蚀及缓蚀剂  12-13
      1.2.1.1 酸性介质中铜的腐蚀  12
      1.2.1.2 酸性介质中铜的缓蚀剂  12-13
    1.2.2 中性介质中铜的腐蚀及缓蚀剂  13-14
      1.2.2.1 中性介质中铜的腐蚀  13
      1.2.2.2 中性介质中铜的缓蚀剂  13-14
    1.2.3 碱性介质中铜的腐蚀及缓蚀剂  14-15
      1.2.3.1 碱性介质中铜的腐蚀  14
      1.2.3.2 碱性介质中铜的缓蚀剂  14-15
  1.3 缓蚀剂缓蚀性能的评价方法  15-19
    1.3.1 腐蚀产物分析法  15-16
      1.3.1.1 失重法  15
      1.3.1.2 量气法  15-16
      1.3.1.3 量热法  16
    1.3.2 电化学方法  16-18
      1.3.2.1 极化曲线法  16-17
      1.3.2.2 交流阻抗法  17-18
      1.3.2.3 线性极化法  18
      1.3.2.4 恒电流-恒电位瞬态响应  18
      1.3.2.5 电化学噪声测量  18
    1.3.3 光电化学法  18-19
    1.3.4 分子模型技术  19
  1.4 缓蚀剂的缓蚀作用机理  19-23
    1.4.1 缓蚀剂的电化学机理  19-20
      1.4.1.1 阳极抑制型缓蚀剂钝化膜理论  19-20
      1.4.1.2 阴极型缓蚀剂成膜理论  20
      1.4.1.3 混合型缓蚀剂阻滞阴、阳极过程理论  20
    1.4.2 缓蚀剂的物理化学机理  20-23
      1.4.2.1 氧化膜型缓蚀剂  21
      1.4.2.2 沉淀膜型缓蚀剂  21-22
      1.4.2.3 吸附膜型缓蚀剂  22-23
  1.5 Mannich 碱类缓蚀剂  23
  1.6 缓蚀剂的协同作用研究  23-24
  1.7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  24-25
第二章 碱性介质中两种硫脲类mannich 碱对H62 铜的缓蚀性能研究  25-38
  2.1 硫脲类mannich 碱的合成  25-27
    2.1.1 实验试剂  25-26
    2.1.2 实验仪器  26
    2.1.3 合成方法  26-27
    2.1.4 产物的表征  27
  2.2 缓蚀性能的测试  27-28
    2.2.1 失重法  27-28
    2.2.2 电化学方法  28
  2.3 结果与讨论  28-37
    2.3.1 失重法  28-29
    2.3.2 交流阻抗法  29-31
    2.3.3 极化曲线法  31-33
    2.3.4 温度对缓蚀性能的影响  33-34
    2.3.5 两种化合物在铜表面的吸附行为  34-37
  2.4 结论  37-38
第三章 碱性介质中双苯并三唑类mannich 碱对铜的缓蚀性能研究  38-52
  3.1 双苯并三唑mannich 碱的合成  38-40
    3.1.1 实验试剂  38
    3.1.2 实验仪器  38-39
    3.1.3 合成方法  39
    3.1.4 产物的表征  39-40
  3.2 缓蚀性能的测试  40-41
    3.2.1 失重法  40-41
    3.2.2 电化学方法  41
  3.3 结果与讨论  41-52
    3.3.1 失重法  41-43
    3.3.2 极化曲线法  43-44
    3.3.3 交流阻抗法  44-46
    3.3.4 温度对缓蚀性能的影响  46-48
    3.3.5 三种化合物在铜表面的吸附行为  48-52
第四章 碱性介质中咪唑-苯并三唑mannich 碱对铜的缓蚀性能研究  52-66
  4.1 咪唑-苯并三唑mannich 碱的合成  52-54
    4.1.1 药品和试剂  52
    4.1.2 实验仪器  52-53
    4.1.3 合成方法  53
    4.1.4 产物的表征  53-54
  4.2 缓蚀性能的测试  54-55
    4.2.1 失重法测试  54
    4.2.2 电化学方法  54-55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55-65
    4.3.1 失重法  55-57
    4.3.2 极化曲线法  57-58
    4.3.3 交流阻抗法  58-60
    4.3.4 温度对缓蚀性能的影响  60-62
    4.3.5 化合物在铜表面的吸附行为  62-65
  4.4 结论  65-66
第五章 结论  66-67
  5.1 结论  66
  5.2 展望  66-67
参考文献  67-75
论文发表情况  75-76
致谢  76

相似论文

  1. 通孔电镀铜添加剂的筛选及其作用机理的探讨,TQ153.14
  2. Cu2+/Co2+催化漂白桉木浆工艺与机理研究,TS745
  3. 铜渣焙烧改性的实验研究,X758
  4. 高铜高锌日粮对仔猪的生产性能、代谢及微量元素沉积的影响,S828.5
  5. 用于铜、锌或铁离子检测的新型荧光探针分子合成及性能研究,O621.3
  6. 蛋膜固相萃取在环境水样微量金属元素分析中的应用,X832
  7. 铜、锌不同施用方式和AM真菌与施磷量对丹参生长及有效成分的影响,S567.53
  8. 外加秸秆与柠檬酸对土壤中铜和镉有效性的影响,X131.3
  9. 铜、锌、硒对药用菊花产量和药效成分的影响,S567.239
  10. 添加高剂量铜和锌对断奶仔猪生产性能、养分消化率和酶活性的影响,S828.5
  11. 铜污染区的外生菌根菌群体多样性特征调查及外生菌根菌对尾砂矿区树木幼苗定植和生长的影响,X173
  12. 产ACC脱氨酶细菌提高植物富集和耐受镉、铜效应及机制研究,X172
  13. 微晶蒽固相萃取与光谱法联用分离富集环境中重金属离子的研究,X832
  14. CuO-Bi2O3/MgO-SiO2催化甲醛、乙炔合成1,4-丁炔二醇,TQ223.162
  15. Schiff碱铜(Ⅱ)配合物在不同基础润滑油中的摩擦学性能研究,TE624.82
  16. 重金属离子和无机阴离子化学探针的设计与识别机制研究,O621.3
  17. L-半胱氨酸组装膜的电化学研究,O646
  18. 汞和铜离子暴露下金鱼早期发育关键酶和抗氧化水平的动态变化,S917.4
  19. 苯并三氮唑及喹诺酮类化合物的合成,R914
  20. 铁/铜共催化C-O、C-N偶联反应和铜催化端基炔偶联反应的研究,O643.32
  21. 含Tp~*W/S/Cu簇合物的组装、表征及性能研究,O611.4

中图分类: > 工业技术 >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 金属学与热处理 > 金属腐蚀与保护、金属表面处理 > 腐蚀的控制与防护 > 金属表面防护技术 > 金属防腐剂、缓蚀剂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