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论判决的可接受性

作 者: 高玉芹
导 师: 韩秀义
学 校: 辽宁师范大学
专 业: 法学理论
关键词: 判决 可接受性 因素 评价标准
分类号: D926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3年
下 载: 31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随着我国法律的不断完善,法律在社会调整中的作用逐渐增强,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通过法律途径解决纠纷。判决是通过法律解决纠纷的最终结果。既然要解决纠纷,那就必须要让当事人接受判决。因此,研究判决的可接受性问题具有现实的紧迫性与指导意义。本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介绍判决可接受性问题的研究背景。本部分从判决可接受性问题的由来入手,提出判决可接受性问题。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分析我国判决可接受性缺失的现状,由此引出探讨判决可接受性问题的必要性。最后,针对判决可接受性问题,总结分析对此问题的现有研究,在此基础上寻找探讨判决可接受性问题的空间。第二章是对判决可接受性的界定。首先区别判决与判决书、裁判的不同,其次从语言修辞和法律论证两个方面界定可接受性的涵义,最后,比较分析前人的观点,总结笔者认为的判决可接受性的定义。判决可接受性是指判决的内容(客体)能够满足判决受众的需要(主体)而被容纳不拒绝的关系。第三章分析影响判决可接受性的主体因素。针对不同的判决受众对判决的不同需要,以统计资料和热点个案为分析的依据,探讨以利益主导型的当事人的需要、以过程主导型的法律共同体的需要和以结果主导型的社会大众的需要对判决可接受性的影响。第四章分析影响判决可接受性的客体因素。本部分重点通过分析热点个案,从正反两方面举例,以判决事实、判决理由、判决论证和判决程序为分析视角,研究影响判决可接受性问题的前提性因素、依据性因素、技术性因素和体制性因素。第五章是判决可接受性的实现。结合我国的国情,从纠纷解决的高效、行为模式的引导以及和谐社会的建设方面介绍判决可接受性实现的意义。然后,以第三章主体因素为基础,总结判决受众接受判决的标准,即要满足判决受众的需要,而且判决受众的需要具有正当性。最后,以第四章客体因素为基础,总结判决本身被接受的标准,即判决事实、理由、论证、程序交互作用所形成的判决。总之,本文从重点分析影响判决可接受性的因素为出发点,以提高我国判决可接受性,及时高效解决纠纷为落脚点,力求为我国的司法建设尽绵薄之力。

全文目录


摘要  3-4
Abstract  4-7
引言  7-8
第一章 判决可接受性问题的研究背景  8-15
  一、 判决可接受性问题的提出  8-9
    (一) 理论渊源  8
    (二) 实践渊源  8-9
  二、 判决可接受性缺失的现状  9-11
    (一) 从上(抗)诉率上分析  9-10
    (二) 从申请执行率上分析  10-11
  三、 判决可接受性问题研究评述  11-15
    (一) 判决可接受性理论的研究  12-13
    (二) 判决可接受性实证的研究  13-15
第二章 判决可接受性的界定  15-18
  一、 判决与判决书、裁判的区别  15
  二、 可接受性的涵义  15-16
  三、 判决可接受性的定义  16-18
    (一) 判决可接受性的主观性  17
    (二) 判决可接受性的社会性  17
    (三) 判决可接受性的多元性  17-18
第三章 影响判决可接受性的主体因素  18-22
  一、 当事人的需要:利益主导型  18-20
    (一) 物质利益的需要  18-19
    (二) 精神利益的需要  19-20
  二、 法律共同体的需要:过程主导型  20
    (一) 事实认定正确的需要  20
    (二) 法律适用正确的需要  20
  三、 社会大众的需要:结果主导型  20-22
    (一) 判决结果合理的需要  21
    (二) 判决结果合情的需要  21-22
第四章 影响判决可接受性的客体因素  22-31
  一、 判决事实——影响判决可接受性的前提性因素  22-23
    (一) 微观个案分析  22-23
    (二) 判决事实认定正确的重要影响  23
  二、 判决理由——影响判决可接受性的依据性因素  23-25
    (一) 微观个案分析  24
    (二) 判决理由适用正确的重要影响  24-25
  三、 判决论证——影响判决可接受性的技术性因素  25-28
    (一) 微观个案分析  26
    (二) 判决论证逻辑合理的重要影响  26-28
  四、 判决程序——影响判决可接受性的体制性因素  28-31
    (一) 微观个案分析  28-29
    (二) 判决程序正当的重要影响  29-31
第五章 判决可接受性的实现  31-36
  一、 判决可接受性实现的意义  31-33
    (一) 有利于纠纷解决的高效  31
    (二) 有利于良好行为模式的引导  31-32
    (三) 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  32-33
  二、 判决可接受性的标准  33-34
    (一) 满足判决受众的需要  33-34
    (二) 判决受众的需要具有正当性  34
    (三) 判决本身各方面相互作用  34
  三、 提高判决可接受性的建议  34-36
结语  36-37
参考文献  37-40
附录  40-41
致谢  41

相似论文

  1. 慢性结石性胆囊炎胆囊切除术后腹泻的研究与分析,R657.4
  2. 《左传》名词陈述化研究,H146
  3. 非智力因素对小凉山地区中学生化学学习的影响,H319
  4. 来华留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B849
  5. 福建省业余网球教练员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G845
  6. 云南省勐腊县南坡铜矿床成矿规律与成矿预测研究,P618.41
  7. 西安地区少年儿童网球运动开展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G845
  8. 茶饮料质量安全研究,TS275.2
  9. 江苏省水稻、小麦施肥现状的分析与评价,S511
  10. 中国生猪生产的技术效率分析,F323.3
  11. 围绝经期高血压不同中医证型与性激素、心血管相关危险因素关系的研究,R259
  12. 虚拟学习社区中影响学习者知识共享的因素探究,G434
  13. 新型金华酥饼烤炉的研究,TS210.3
  14. 口服药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现状及影响血糖达标的因素,R587.1
  15. ERCP术后胰腺炎常见影响因素分析,R576
  16. 中国政策工具选择研究,D630
  17. 西部地区工科类高校教育信息化规划研究,G647
  18. 顺应论视角下时尚网络媒体中的中英语码转换研究,G206
  19. 原发性高血压患病风险评估的异质性及Meta分析,R544.1
  20. 不同级别高血压病住院患者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率及其相关危险因素的研究,R544.1
  21. 早发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相关危险因素分析,R587.1

中图分类: > 政治、法律 > 法律 > 中国法律 > 司法制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