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六朝时期比丘尼研究

作 者: 石少欣
导 师: 湛如
学 校: 南开大学
专 业: 中国古代文学
关键词: 比丘尼 政治 社会 修习
分类号: B949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3年
下 载: 40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六朝比丘尼是中土比丘尼的源头,只有清楚这一时期比丘尼在中土存在和发展的实际样态,才能正确认识六朝之后的比丘尼状况以及中土比丘尼的特色,进而才能更深入地讨论中国佛教文化的特质等一系列问题。本文旨在复原六朝比丘尼的真实状况,故运用文献学的方法,尽力搜集史书、碑刻资料及佛教典籍的相关资料,进行对比研究;同时,与社会史、文化史、政治史相结合,将比丘尼置于当时社会环境和宗教环境中进行客观考察。本文主体部分分为五章:第一章《印度西域比丘尼概况》简要介绍印度比丘尼的出现,利用小部《阿含经》简单介绍佛陀在世时比丘尼的成就,并根据西域出土的碑刻资料介绍比丘尼在当时的发展和比丘一样活跃。这一章主要强调比丘尼对佛教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并非如一般所认识的可以在教团中忽略不计,同时对八敬法在尼众中的实际执行情况进行了考察。第二章《六朝时期比丘尼的发展与政治》,这一章主要通过三方面五个时期的现象来谈:第一,后赵比丘尼安令首出家成为尼众女领袖,引起石虎的关注,从而父亲得到提升;比丘尼僧基出家时的高规格仪式及褚皇后为之立寺与僧基家族是青徐豪霸的探讨:第二:东晋孝武世比丘尼进入后宫与支妙音专权;第三:刘宋时比丘尼法静利用僧尼的交通特权参与谋逆之事;第四:南朝比丘尼成为贵族门师;第五:贵族女子出家为尼在当时成为时尚,出家从而成为血腥政治斗争的幌子。所反映的三方面即是:1.比丘尼出家后成为家族和皇室贵族发生联系的关键,尤其和后宫关系密切;2.僧尼在当时因为游学或游行教化而具有交通特权,从而为各方传递信息提供方便;3.北朝后妃出家无一例外与政治有密切关联,成为后妃实际被废而不会引起社会动荡的挡箭牌。第三章《六朝时期比丘尼的真实样态》。通过正史记载和石刻资料论证六朝时期比丘尼出家并不意味着与家族关系断裂,实际上一些比丘尼是住在家中的,住寺尼也依然承担着养老的义务;同时根据僧尼传记中的资料分析六朝时期南方和北方的佛道关系的不同,当时佛道观念处于一种混淆状态,比丘尼中常常见到服食等道教行为。此外,还根据有限的资料简单分析了比丘尼身上所反映的经济状况,并分析了北朝尼寺体现的道俗交流功能,介绍了尼众慈善教化贡献。第四章《六朝比丘尼的定慧修习》含两部分:第一部分通过尼传统计,当时比丘尼所持主要经典是《法华经》,几乎占比丘尼总数的一半以上,这一现象反映的是当时僧众讲解与诵持该经的普遍,故对《法华经》的法系做了整理,发现青徐杨越一带及庐山是法华重地,且诵法华的僧尼又多同时坐禅,似乎为天台的成立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其次整理了比丘尼修禅的法系,并且对尝试对禅法的大小乘区分加以探讨。第五章《中土比丘尼教团制度的实存状况》。本章讨论四方面问题:1.比丘尼戒律的传来和本土规范的制定;2.当时出家的条件:落发披法衣,但晋代南朝只提到改服出家,壁画中也有带发比丘尼;3.尼衣钵器物考:讨论缁服的含义与比丘尼赤服,根据尼传中提到的器物进行了简单考证。4.比丘尼丧葬考:直到唐代僧尼都未采纳西域火葬法,这一问题反映了中国是立足于本国文化对外来宗教进行了吸收和表层改变,称不上征服中国,但对一些一夫多妻的丧葬问题提供了新模式。最后是结论:这一身份的出现与家庭、社会、政治和经济相互影响。中土比丘尼的存在和发展与当时巫术、道教的发展密切相关。通过比丘尼的考察,反映了中国佛教自身的特性。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5-7
Abstract  7-12
绪论  12-25
  一、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6
  二、研究史回顾  16-22
  三、研究资料与方法  22-25
第一章 印度西域比丘尼略考  25-35
  第一节 印度早期比丘尼  26-32
    一、比丘尼的出现及其对佛教发展的贡献  26-28
    二、关于八敬法的问题  28-32
  第二节 石刻所见印度西域比丘尼  32-35
第二章 六朝时期比丘尼的发展与政治  35-94
  第一节 西晋、十六国河北知识女性出家与家人晋升  36-42
    一、西晋末知识女性出家为尼  36-40
    二、后赵比丘尼为佛教领袖  40-42
  第二节 东晋褚后支持比丘尼的两种原因  42-51
    一、女尼得皇后支持与女巫预言  42-45
    二、建康尼寺建立与青徐豪霸  45-51
  第三节 东晋孝武时尼僧干政  51-60
    一、东晋孝武帝时期的政治  51-54
    二、支妙音参政的社会影响  54-56
    三、道安急寻尼戒的缘由  56-60
  第四节 南朝比丘尼为门师  60-65
    一、刘宋建国的祥瑞与释慧义  60-61
    二、刘义真与释僧导  61-63
    三、南朝比丘尼为门师  63-65
  第五节 法静尼参与天师道徒谋叛  65-70
  第六节 北朝后妃为尼与政变  70-93
    一、后妃为尼的历史真相  72-89
    二、后妃为尼非“北朝制度”辨  89-93
  小结  93-94
第三章 六朝时期比丘尼的真实样态  94-140
  第一节 六朝时期比丘尼与家庭关系  95-121
    一、北朝比丘尼的在家生活  95-103
    二、造像题记中所见比丘尼家族观念  103-121
  第二节 从六朝比丘尼资料看佛道关系  121-128
    一、天师道家庭出身的比丘尼  122-124
    二、佛教尼僧的道教修行方式  124-127
    三、比丘尼所体现的佛道之争  127-128
  第三节 六朝时期比丘尼的田产  128-130
  第四节 六朝时期比丘尼的社会影响  130-140
    一、教化功能  130-132
    二、比丘尼遭世讥议的记载  132-133
    三、洛阳尼寺所体现的社会功能  133-140
第四章 六朝时期丘尼的定慧修习  140-191
  第一节 六朝时期比丘尼的《法华经》修习  141-165
    一、比丘尼学经概况  141-144
    二、尼众主要修习经典——《法华经》  144-146
    三、《法华经》传译  146-150
    四、《法华经》学说之法系  150-161
    五、《法华经》与禅诵双修  161-165
  第二节 六朝时期比丘尼的禅观修习  165-186
    一、东晋禅法概况  165-169
    二、《尼传》所载修禅尼及其法系  169-181
    三、比丘尼所修之禅法  181-186
  小结  186-188
  附录:六朝时期比丘尼写经题记  188-191
第五章 六朝时期比丘尼教团制度的实存状况  191-256
  第一节 中土比丘尼教团的成立与发展  191-204
    一、中土比丘尼之始及尼教团的出现  191-194
    二、西晋北朝时期比丘尼教团的发展  194-196
    三、东晋南朝比丘尼教团的发展  196-198
    四、中土比丘尼出家规定的探讨  198-204
  第二节 六朝时期比丘尼戒律流传及相关事宜  204-218
    一、比丘尼戒律流传东土考  204-210
    二、比丘尼戒坛之建立及中土尼僧轨范之制定  210-216
    三、北朝僧尼不以“释”为姓者  216-218
  第三节 比丘尼教团中的职务  218-226
    一、寺主  218-221
    二、寺官、三纲、尼正  221-224
    三、比丘尼的管理机构  224-226
  第四节 六朝时期比丘尼衣钵器物  226-243
    一、六朝僧尼服考略  227-237
    二、中土比丘尼器物考  237-243
  第五节 中土比丘尼的丧葬  243-255
    一、西域僧尼葬法  244-246
    二、中土葬法  246-255
  小结  255-256
结语  256-261
参考文献  261-272
  一、基本文献  261-264
    (一) 文史典籍  261-262
    (二) 金石碑铭  262-263
    (三) 佛教文献  263-264
  二、近人著作及论文(按姓氏音序排列)  264-272
致谢  272-274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274

相似论文

  1. 溃坝生命损失风险评价的关键技术研究,TV122.4
  2. 社会行为与建筑空间的关联性研究,TU-024
  3. 白族文化对学生德育的影响,G410
  4. 云南省民办高中思想政治课的现状及发展对策,G633.2
  5. 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与儒学传统思想的继承,G633.2
  6. 高中政治新课程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整合探索,G633.2
  7. 电视文化生态的建构,G220
  8. 中国电视媒体话语范式演变的多视角分析,G220
  9. 塞缪尔·亨廷顿的政治稳定理论研究,D09
  10. 马克思主义的本质,A811
  11. 基于社会网络视角的台湾文化创意产业研究,G124
  12. 马洛—克罗恩社会赞许性量表的修订及相关研究,B841.7
  13. 美国退伍军人社会保障制度研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E712
  14. 儒家教育思想中的主体间性思想研究,G40-09
  15. 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政策的实证研究,G818.2
  16. 网络游戏成瘾大学生社会技能与情绪调节的关系,B842.6
  17. 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新问题的矛盾透视,D61
  18. 语文教材性别文化研究,G633.3
  19. 扩招后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研究,G643.1
  20. 黑龙江省高校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体系研究,G644
  21. 毛泽东、邓小平民主政治思想比较研究,A841

中图分类: > 哲学、宗教 > 宗教 > 佛教 > 佛教史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