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缺德的消解与超越之研究

作 者: 王超
导 师: 张怀承
学 校: 湖南师范大学
专 业: 伦理学
关键词: 缺德 道德完善 既有道德  
分类号: B82-0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4年
下 载: 1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缺德作为汉语中表达人们日常伦理观念的重要语汇而被人们频繁的使用。本文试图将缺德这个语词置于学术研究的视野进行观察和分析。因此,本文论及的缺德和日常使用的缺德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本文共五章内容。首先,从论题研究的缘起入手,分析了缺德研究的重要意义,研判了当今学术界在关于缺德研究方面所取得的重要进展,明确了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其次,对缺德概念进行澄清,考察缺、德的语义,界定缺德的含义,开显出缺德的本质,同时对缺德三种类型:之分,相对绝对之分和个体社会之分进行了分析。随后的内容围绕缺德的善恶之分展开。缺德为恶主要考察其表象,从缺德发生的社会环境、运行因素和主体承担等方面追问原因,并探讨缺德为恶所导致的对社会、道德和人的危害。缺德为善主要考察其表象,从道德规范的滞后效应、主体的能动作用和社会环境的推动等方面分析原因,彰显缺德为善对预示道德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和促进人的完善的积极意义。最后,结合当代中国道德建设论述了缺德的超越与消解之途。缺德的消解是指对缺德为恶的矫正、修补。其要旨在于,通过落实道德惩罚,提升道德教育有效性,并建立良好的道德环境,使人们不愿为恶,不能为恶,并促使恶向善的转换,以达到为善的目标。缺德的超越,是肯定缺德为善的积极价值,是对缺的德的超越,促使新道德代替旧道德,树立新的道德观念,建立新的道德原则。这种意义上的超越可以通过实施合理的道德奖励,充分激发个体道德活力,营造宽松的社会环境,以促使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充分释放,创造性不断显现,从而推动道德规范体系的不断更新、完善。值得一提的是,本文对缺德的善恶分析并不是试图为缺德现象作辩护,也不是鼓励人们去为恶,更不想以道德相对主义来混淆人们的是非观念,只是试图在对日常生活化的伦理观念进行研究时嵌入一种哲学思辨的思维,以一种对既有道德审慎批判的态度审视人类道德生活,并努力通过道德履践促进道德的发展、进步。

全文目录


摘要  3-5
Abstract  5-10
第一章 引论  10-24
  一、选题的缘由及意义  10-14
  二、研究现状  14-21
  三、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  21-24
第二章 缺德概念的澄清  24-42
  第一节 缺德的含义  24-31
    一、“缺”之语义  24-26
    二、“德”之语义  26-28
    三、“缺德”之语义  28-31
  第二节 缺德的实质  31-34
    一、缺德源于人与道德关系的紧张  31-32
    二、缺德现象映射了社会道德危机  32-33
    三、缺德体现了道德自身的不完  33-34
  第三节 缺德的类型  34-42
    一、善之分  35-37
    二、相对绝对之分  37-40
    三、个体社会之分  40-42
第三章 缺德:为恶的向度  42-67
  第一节 缺德为恶的表象  42-49
    一、社会公德缺失  42-45
    二、职业道德缺失  45-47
    三、家庭道德缺失  47-49
  第二节 缺德为恶的发生  49-59
    一、缺德为恶的社会环境  49-52
    二、缺德为恶的道德运行  52-56
    三、缺德为恶的主体承担  56-59
  第三节 缺德为恶的危害  59-67
    一、对社会的危害  60-62
    二、对道德的危害  62-64
    三、对人的危害  64-67
第四章 缺德:为善的面向  67-89
  第一节 缺德为善的显现  67-74
  第二节 缺德为善的原因  74-79
    一、社会环境的变迁  74-75
    二、道德规范的滞后  75-77
    三、主体的能动作用  77-79
  第三节 缺德为善的意义  79-89
    一、推动社会进步  79-82
    二、预示道德发展  82-85
    三、促进人的完善  85-89
第五章 缺德的消解与超越  89-111
  第一节 缺德为恶的消解  89-100
    一、落实道德惩罚  89-94
    二、加强道德教育  94-97
    三、优化道德环境  97-100
  第二节 善之缺德的超越  100-111
    一、实行合理道德奖励  100-104
    二、激发个体道德活力  104-107
    三、坚持价值宽容态度  107-111
结语  111-114
参考文献  114-121
附录  121-122
致谢  122-123

相似论文

  1. 朱熹善恶思想研究,B244.7
  2. “四预流支”之研究,B948
  3. 河网水环境预警技术体系研究,X853
  4. 先秦人性论再探,B222
  5. 《山西青年报》“善”文化传播效果研究,G216.3
  6. 网络恶搞的传播与规范,G206
  7. 论老子“道”的美学思想,B223.1
  8. 康德根本恶理论研究,B516.31
  9. 鄯善国丝织业与丝路贸易,K28
  10. 论马可·奥勒留的善恶观,B502.32
  11. 心清意定 真淳人生,I207.6
  12. 鄯善油田低渗透油藏注水开发技术研究,TE348
  13. 朱子之“理”的形上诠释,B244.7
  14. 康德幸福观分析,B516.31
  15. 化理想为现实,B26
  16. 牟宗三“无执的存有论”研究,B26
  17. 未成年人参与黑恶势力犯罪问题及对策研究,D917
  18. 衡阳市学会发展对策研究,C26
  19. 孟子的仁政学说及其当代价值,B222.5
  20. 《大学》新论:人性根基与大学之道,B222
  21. 鲁克沁镇吐鲁番木卡姆传承的教育人类学考察,J607

中图分类: > 哲学、宗教 > 伦理学(道德哲学) > 伦理学理论与方法论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