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列子学研究
作 者: 刘佩德
导 师: 方勇
学 校: 华东师范大学
专 业: 中国古代文学
关键词: 《列子》 学术史 研究
分类号: B223.2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3年
下 载: 147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列子为先秦诸子之一,其思想近于道家,大约生活于战国中后期。列子有众多弟子,但均湮没无闻。据现有文献来看,列子去世之后,他的弟子可能辑录其言行而成《列子》一书,但因时代久远,这部古《列子》未能流传下来。汉宣帝时,刘向奉旨校理群书,所校《列子》即为集合公私所藏二十篇而最终确定为八篇。直至东晋末年,张湛为《列子》作注,苦于不得全本,遂又多方搜集并重新整理。而在刘向后至张湛前的数百年间,《列子》似绝迹于世,这也是后人怀疑《列子》为伪作的主要原因。尽管如此,自张湛《列子注》出,《列子》逐渐为学者所注意,其研究历史大体可分为七个阶段:战国至秦汉、魏晋、唐代、宋金元、明代、清代、民国。综合来看,这七个阶段又可归纳为四个时期:战国至秦汉与魏晋两个阶段是《列子》研究的萌芽期。尽管《尸子》、《庄子》、《吕氏春秋》均曾提及列子,但因所载有限,我们仍然无法了解列子生平。由于汉代先后多次整理前代典籍,大量文献资料公诸于世,为列子研究提供许多侧面资料。如《淮南子》、《新序》等书多征引《列子》文字,且《汉书·艺文志》载《列子》八篇,这些都说明汉代确曾有《列子》传世。东晋末年,张湛重新整理《列子》并为其作注,这是《列子》研究的开端。尽管张注仍存在许多不尽人意之处,但大体把握住了全书主旨。唐代与宋金元时期是《列子》研究的发展期。南北朝及唐初时已经出现《列子》的节选本,如梁庾仲容《子抄》、唐魏徵《群书治要》等均选入《列子》。尤其是敦煌《列子》抄本,不仅有张湛注本,而且出现一种新的选本,这些均说明《列子》在南北朝及唐初已广为流传。唐代重道教,逐渐形成了以老学为宗的学术氛围。到玄宗时,这种风气达到顶峰。卢重玄有《列子注》八卷,即是以老学解读《列子》,同时也体现出儒、释、道三教融合的趋势。殷敬顺的《列子释文》,是现存较为完整的《列子》音韵学著作。柳宗元的《辩列子》一文,开《列子》辨伪先河。宋代亦尊奉道教,老学思想继续发展。宋徽宗《冲虚至德真经义解》即是这方面的代表。徽宗的臣子范致虚、江通,分别有《列子注》、《冲虚至德真经解》,均追随徽宗观点,体现出老学风气的影响。同时,他们还将宋代易学思想融入书中,成为《列子》研究的一个新趋势。金高守元辑录《冲虚至德真经四解》,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不仅对《列子》有所校勘,还保存了卢重玄《列子注》及范致虚《列子注》全书与宋徽宗《冲虚至德真经义解》部分内容。宋代兴起的理学思潮,是对唐代三教融合趋势的深化。林希逸的《列子口义》即是运用理学思想解读《列子》。宋代《列子》研究的另一个特点是《列子》刻本的大量出现,已知最早的《列子》刻本为景德四年刊本。此后,有关《列子》的研究著作也不断被刊刻出来,推动了《列子》研究的发展。明、清是《列子》研究的繁荣期。明代《列子》研究主要体现在选本的大量出现及理学思潮的影响两个方面。科举制在明代最终形成八股取士的固定模式,文人仕进均需学习八股文。尽管八股文以儒家经典为基础,但写作中则要求应试者广闻博识,释道典籍便成为他们最佳的课外书籍。此时出现的众多丛书,如《诸子汇函》、《诸子品节》等均选录《列子》,体现出时人对《列子》的重视。自宋代兴起的理学,本着复兴儒学的目的,借鉴释道思想以补儒家之不足。以王阳明为首的明代理学家,吸收思孟学派的观点,结合释道修炼方式,创立了心学思想。朱得之是王阳明的入室弟子,他的《列子通义》即是运用心学思想来解读《列子》。由于明末政治黑暗,统治者实行严酷的禁锢政策,以杨慎为首的明代学者渐渐将精力转入以整理、校勘、辑佚等为主的考据学。这种学术倾向适应了清代特殊的政治环境,最终形成了代表清代学术的乾嘉考据学。卢文弨、任大椿、俞樾等考据学家,均对《列子》有所研究。而以黄丕烈为首的文献学家,则在《列子》校勘上用力甚多。与此相应,明清雕版印刷技术已相当成熟,许多《列子》印本不断出现,其中也不乏名人校勘本,如明顾春世德堂本,清汪继培校勘湖海楼本等。民国是《列子》研究的总结期。民国众多学者大都接受过封建教育,一定程度上传承了清代学术。如陶鸿庆、王重民、王叔珉、杨伯峻等民国学者,继承清代考据学,义理、辞章、考据兼重,并结合时代特点系统梳理《列子》。而陈和祥、周伯年、唐敬杲等人,则运用新式标点为《列子》断句,开启了新时代《列子》研究的大门。
|
全文目录
摘要 6-9 Abstract 9-13 目录 13-18 导言 18-29 一 研究回顾 18-26 二 选题意义 26-27 三 研究范围 27-28 四 研究方法 28-29 引论 29-38 一 列子生平 29-32 二 列子著作 32-33 三 列子思想 33-38 第一章 战国秦汉列子学 38-48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概况 38-40 第二节 战国子书中的列子 40-45 一 《尸子》论列子 40-41 二 《庄子》论列子 41-42 三 《吕览》论列子 42-45 第三节 汉代文献中的列子 45-48 一 《淮南》论列子 45-46 二 刘向论列子 46-48 第二章 魏晋列子学 48-62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概况 48-49 第二节 皇甫谧等评列子 49-52 一 皇甫谧评列子 49-50 二 葛洪评列子 50-52 第三节 张湛的《列子注》 52-62 一 张湛的生平及家世 52-54 二 《列子注》的创作背景 54-56 三 《列子注》的主要内容 56-62 第三章 唐代列子学 62-100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概况 62-64 第二节 敦煌及唐人选《列子》 64-72 一 敦煌《列子》残卷琐议 64-69 二 魏徵及马总《列子选》 69-72 第三节 卢重玄的《列子注》 72-92 一 尊崇老子——以老解《列》 73-78 二 贯通全书的主线——“神” 78-86 三 三教融合的思想倾向 86-89 四 秦恩复的卢注补 89-92 第四节 殷敬顺的《列子释文》 92-100 一 《释文》卷数及版本 93-96 二 陈景元《释文补遗》 96-97 三 《释文》音释特点 97-100 第四章 宋金元列子学 100-149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概况 100-102 第二节 徽宗君臣的《列子注》 102-124 一 宋徽宗的《列子义解》 102-108 二 范致虚的《列子注》 108-115 三 江遹的《列子解》 115-124 第三节 程俱的《列子论》 124-130 一 对生化理论的叙述 124-126 二 对天地变幻的理解 126-127 三 对人身情累的关照 127-130 第四节 林希逸的《列子口义》 130-139 一 对《列子》真伪的讨论 131-133 二 糅合三教、参同老庄 133-139 第五节 高守元《列子注》辑录 139-144 一 《四解》的编纂体例 139-141 二 对文本的校勘 141-144 第六节 苗善时的《冲虚经公案》 144-149 一 解天地坏灭说 145-146 二 解亢仓子得道 146 三 解龙叔答文挚章 146-147 四 解无道与用道说 147-149 第五章 明代列子学 149-182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概况 149-151 第二节 宋濂的《列子辩》 151-161 一 对列子其人其书的辨析 153-154 二 对《列子》与佛教思想的辨析 154-161 第三节 朱得之的《列子通义》 161-172 一 全书体例及对《列子》辨伪 161-163 二 儒为体释道为用的心学思想 163-169 三 对《列子》文本的阐释 169-172 第四节 归有光、焦竑的《列子》汇评 172-177 一 归有光的《列子汇函》 172-174 二 焦竑的《列子品汇释评》 174-177 第五节 陈深等的《列子》节选与注释 177-182 一 陈深的《列子品节》 177-179 二 王良材《注释列子要语》 179-182 第六章 清代列子学 182-208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概况 182-183 第二节 乾嘉学派的《列子》研究 183-192 一 卢文弨的《列子张湛注校正》 183-185 二 任大椿的《列子释文考异》 185-186 三 俞樾的《列子平议》 186-187 四 《列子》校勘的盛行 187-192 第三节 杨文会以佛学解《列子》 192-198 一 破执 193-195 二 实修 195-198 第四节 梁启超对《列子》的批点 198-208 一 对《列子》真伪的观点 198-201 二 以佛学解《列子》 201-205 三 对于杨朱的态度 205-208 第七章 民国列子学 208-246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概况 208-210 第二节 民国时期《列子》考据学 210-224 一 陶鸿庆《读列子札记》 210-213 二 蔡元培校《列子》 213-216 三 王重民《列子校释》 216-218 四 杨伯峻《列子集释》 218-220 五 王叔珉《列子补正》 220-224 第三节 张怀民以佛学解《天瑞》 224-231 一 对《天瑞》篇的总体把握 224-226 二 以佛解《天瑞》的具体思想 226-229 三 对理学思想的转化与运用 229-231 第四节 陈和祥等的《列子》新注 231-237 一 陈和祥《评注列子读本》 231-233 二 唐敬杲《列子选注》 233-237 第五节 马叙伦的《列子伪书考》 237-246 一 马氏所举十家说 237-242 二 马氏二十事解析 242-246 余论 246-270 一 唐宋道教发展下的《列子》研究 246-254 二 对《列子》版本流变的整体考察 254-270 附录一 敦煌《列子》残卷整理 270-273 附录二 杨朱研究概况及特点 273-305 附录三 《列子》研究论文目录 305-323 参考文献 323-329 读博期间学术研究成果 329-330 后记 330-331
|
相似论文
- 煤制油连续性模型系统的实现及其液化实验研究,TQ529.1
- 我国当代总体城市设计实证研究,TU984
- 渤海上京城城门复原研究,TU-05
- 二次风射流角度对W型火焰锅炉炉内气固流动的影响,TK229
- 《诗经》文学研究的传承与创新,I207.22
- 布依语—英语语音对比研究,H319
- 非智力因素对小凉山地区中学生化学学习的影响,H319
- 老年肺炎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回顾性研究,R563.1
- 老子思想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G633.3
- 扩招后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研究,G643.1
- 我国研究型大学国际化发展战略研究,G647
- 地方党委决策督查研究,D262.2
- 初中体育教学方法使用的规范性与准确性研究,G633.96
- 中小型体育赛事营销问题的分析及对策研究,G80-05
- 中医升降理论治疗慢性肾衰的应用研究,R277.5
- 孔光一教授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清宣法为主辨治小儿外感咳嗽的临床研究,R249.2
- 张炳厚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应用地龟汤类方治疗慢性肾脏病的经验研究,R249.2
- 课堂互动对高中生英语口语能力影响的行动研究,G633.41
- 三位初中英语教师词汇教学策略的案例研究,G633.41
- 程中原与张闻天研究探析(1979-2008),D239
- 毽球运动训练模式的研究,G849.9
中图分类: > 哲学、宗教 > 中国哲学 > 先秦哲学(~前220年) > 道家 > 列子(列御寇)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