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马克思精神生活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作 者: 马清华
导 师: 代俊兰
学 校: 河北师范大学
专 业: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关键词: 马克思 精神生活 物质生活 精神生活质量
分类号: A811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217次
引 用: 2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精神生活作为人的生活和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和谐、稳定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全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精神生活及其相关概念。精神生活是人们在保证自己物质生活的前提下,对生活在更高层次上的要求和积极享受。精神生活质量是精神生活好坏的评判标准,精神生活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着人们精神生活的状况。精神需求是人们在与精神有关的方面所产生的一系列需求,是人们在物质需求满足的基础上的一种更高级别的需求,它是精神生活的动力和源泉。精神活动则是人们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所进行的一系列活动的总和,它是精神生活的实现方式和途径。第二部分阐述了马克思精神生活理论的基本观点,分别从马克思关于精神生活的概念、内容、主要特点、作用及提升路径等方面概括、总结。首先,马克思从对精神生活的关注,到精神生活这一概念的明确提出经历了一个过程,马克思关于精神生活的内容主要包括科学、教育、道德、兴趣爱好等方面。在此基础上,概括总结了马克思关于精神生活的主要特点,从历史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客观性与主观性的统一,层次性与多样性的统一这三个角度进行总结。其次,马克思关于精神生活的作用主要有精神生活是人与动物区别的主要标志,健康的精神生活有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再次,系统阐述了马克思关于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关系的观点:物质生活决定精神生活,物质生活制约精神生活,物质生活的满足程度决定精神生活的享有程度,物质生活的变化决定精神生活的变化;精神生活反作用于物质生活,健康的精神生活促进物质生活的进步,低俗的精神生活阻碍物质生活的进步。最后,马克思关于提升精神生活质量的路径主要有大力发展生产力,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发展教育,加强科学知识的普及,加强公共娱乐设施,提高休闲娱乐的水平。第三部分分析马克思精神生活理论的当代价值。在当代,马克思精神生活理论仍然具有时代价值。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有着重大意义:理论上,为正确处理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关系提供理论依据,为制定提高精神生活质量的对策提供理论支撑,为理解“以人的什么为本”提供理论参照;实践上,有助于消除精神生活物化现象,有助于引导人们养成科学的生活方式,有助于提升人们精神生活的品位。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3-5
英文摘要  5-9
引言  9-12
  (一) 选题意义  9
  (二) 研究现状  9-10
  (三) 研究方法  10-11
  (四) 主要创新  11-12
一、精神生活及其相关概念  12-18
  (一) 精神生活的涵义  12-13
  (二) 精神生活与精神生活质量  13-14
  (三) 精神生活与精神需求  14-15
  (四) 精神生活与精神活动  15-18
二、马克思精神生活理论的基本观点  18-36
  (一) 马克思关于精神生活的概念和内容  18-23
    1. 马克思关于精神生活的概念  18-21
    2. 马克思关于精神生活的内容  21-23
  (二) 马克思关于精神生活的主要特点  23-27
    1. 历史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23-24
    2. 客观性与主观性的统一  24-25
    3. 层次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25-27
  (三) 马克思关于精神生活作用的观点  27-29
    1. 精神生活是人与动物区别的主要标志  27-28
    2. 健康的精神生活有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8-29
  (四) 马克思关于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关系的观点  29-33
    1. 物质生活决定精神生活  29-32
    2. 精神生活反作用于物质生活  32-33
  (五) 马克思关于提升精神生活质量路径的观点  33-36
    1. 大力发展生产力  33
    2. 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  33-34
    3. 发展教育,重视科学知识的普及  34
    4. 加强公共娱乐设施,提高休闲娱乐的水平  34-36
三、 马克思精神生活理论的当代价值  36-43
  (一) 马克思精神生活理论的理论意义  36-39
    1. 为正确处理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关系提供理论依据  36-37
    2. 为制定提高精神生活质量的对策提供理论支撑  37-38
    3. 为理解“以人的什么为本”提供理论参照  38-39
  (二) 马克思精神生活理论的实践意义  39-43
    1. 有助于消除精神生活物化现象  39
    2. 有助于引导人们养成科学的生活方式  39-41
    3. 有助于提升人们精神生活的品位  41-43
结语  43-44
参考文献  44-47
附录  47-50
后记  50-51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51

相似论文

  1. 教育精神之生活叙事研究,G40
  2. 马克思和谐社会思想研究,A811
  3. 马克思精神需要理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G641
  4.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视阈下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研究,A811
  5. 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结构思想分析,K02
  6. 马克思对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的扬弃及其当代价值,B516.35
  7. 梅茹耶夫文化哲学思想研究,G02
  8. 论《格萨尔》民众生活中的民间信仰习俗,I207.9
  9. 从共同体视角理解马克思的共产主义,A811
  10. 马克思的统一科学思想及其当代意义初探,G301
  11. 《莱茵报》时期报刊活动对马克思自由思想的影响,A811
  12. 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及其当代意义,A811
  13. 马克思、恩格斯宪政思想及其当代启示,D911
  14.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解读,X2
  15. 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的民生哲学问题研究,A811.6
  16. 马克思人性理论视角下的腐败问题探源,A811
  17. 论哲学咨询的功能,B0
  18. 费尔巴哈感性思想及其对马克思哲学的影响,B516
  19. 马克思哲学语境下的科学实践哲学,B0-0
  20. 柏拉图与马克思的国家理念探析,B502.232
  21. 论交往与人的发展,B038

中图分类: > 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 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和研究 > 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研究 > 马克思、恩格斯著作的学习和研究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