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马克思对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的扬弃及其当代价值

作 者: 杨雯
导 师: 吴仁平
学 校: 江西师范大学
专 业: 外国哲学
关键词: 黑格尔 市民社会 马克思 唯物主义 批判 当代价值
分类号: B516.35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108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市民社会”作为一个历史性范畴,其发展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特点。亚里士多德、托马斯·阿奎那、洛克、孟德斯鸠等人,主要是从文明社会的角度去考察市民社会,而黑格尔马克思则把视阈转向了经济学角度,区分了市民社会和政治国家。黑格尔的这一思想在西方哲学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奠定了西方市民社会理论的基石,对西方历史哲学和政治哲学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然而,对黑格尔的市民社会理论,虽然学术界有一定的研究,但却不够充分,尤其是对黑格尔市民社会与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关系更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有鉴于此,本文力图探究马克思对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的扬弃关系,并在其基础上阐述其现代价值。本文从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的形成、马克思对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的批判和重塑、以及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当代价值三个部分来考察。第一部分:简介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理论来源,着重探讨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的主要观点,从市民社会与国家关系的角度出发,通过研究可以看出,黑格尔之前的市民社会理论主要分为两个阶段:古典意义上的市民社会理论和现代意义上的市民社会理论,这两种“市民社会”理论为黑格尔研究国家与市民社会的理论提供了思想基础。在此基础之上,本文进一步对黑格尔国家与市民社会理论进行了分析和探讨。黑格尔将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明确区分开来,提出了真正意义上的“市民社会”概念,由此建立了完整、系统的现代市民社会理论,并在此基础上详细论述了国家和市民社会的关系。黑格尔认为国家决定市民社会,市民社会在本质上依附于国家,从而,建立了他的“国家与市民社会”的理论框架。第二部分:主要说明了马克思是如何对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进行批判和超越的。黑格尔的市民社会理论对于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创立有着重大的影响,它构成了马克思研究市民社会与国家关系的理论起点。但是,由于黑格尔是从伦理的角度而不是从现实出发来考察市民社会的,他的国家与市民社会理论中不可避免的存在很多缺陷。因此,在继承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的基础上,马克思对这一理论进行了重新塑造,他科学阐述了市民社会的概念及其与国家的内在联系,并得出了与黑格尔不同的结论,即市民社会决定国家。正是从这一结论出发,马克思的理论由唯心史观转向了唯物史观。第三部分:主要阐述了马克思唯物主义市民社会理论的建立对当今社会发展的影响,以及它对我国社会发展的指导意义。我们应该站在马克思唯物主义的立场上来评析黑格尔的这一理论,正确处理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推进我国政府的体制改革,并从中寻求其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意义。

全文目录


摘要  3-5
Abstract  5-9
引言  9-11
  1. 研究现状  9-10
  2. 选题意义  10-11
第一章 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的形成  11-23
  1.1 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的概述  11-18
    1.1.1 市民社会理论的起源  11-14
    1.1.2 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的基本特点  14-18
  1.2 关于国家和市民社会的关系的阐述  18-23
    1.2.1 市民社会与国家的联系和区分  18-20
    1.2.2 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的历史含义及局限性  20-23
第二章 马克思对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的扬弃和超越  23-42
  2.1 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基本特点  23-26
  2.2 马克思对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的深刻批判  26-35
    2.2.1 马克思对黑格尔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关系的批判  26-28
    2.2.2 对市民社会意识形态的批判  28-30
    2.2.3 私有财产与异化劳动  30-32
    2.2.4 需要的体系与利益的体系  32-33
    2.2.5 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33-35
  2.3 马克思对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的继承和深化  35-42
    2.3.1 马克思唯物主义市民社会的建立  36-38
    2.3.2 市民社会最终走向人类社会  38-42
第三章 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当代价值  42-50
  3.1 从市民社会看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当代价值  42-45
    3.1.1 马克思市民社会思想对唯物史观的影响  42-43
    3.1.2 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对我们的启示  43-45
  3.2 马克思市民社会解放思想的深刻涵义  45-50
    3.2.1 市民社会的彻底解放就是人类的解放  45-47
    3.2.2 人类解放思想的现代价值  47-50
结论  50-51
参考文献  51-53
致谢  53-54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  54

相似论文

  1.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批判性思维途径的探析,G633.3
  2. 王阳明教化哲学研究,B248.2
  3. 从国家农民到社会农民的农民人权嬗变,A811
  4. 荀子生态伦理思想研究,B222.6
  5. 马克思和谐社会思想研究,A811
  6. 科学语境论浅析,N02
  7. 劳思光文化哲学思想控赜,G02
  8. 马克思精神需要理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G641
  9.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视阈下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研究,A811
  10. 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结构思想分析,K02
  11. 提升大学生信息素养中批判性思维能力的研究,G640
  12. 威廉·莱斯生态批判理论诠解,X2
  13. 戴维·哈维空间转移理论及其哲学意义探析,B089.1
  14. 多元化:学生评价的当代转向,G423
  15. 梅茹耶夫文化哲学思想研究,G02
  16. 论马克思对实践的新理解及其意义,B023
  17. 黑格尔的“和悦静穆”与朱熹的“气象浑成”,I01
  18. 雷蒙德·威廉斯文化唯物主义的文化观探析,G02
  19. 从共同体视角理解马克思的共产主义,A811
  20. 马克思的统一科学思想及其当代意义初探,G301

中图分类: > 哲学、宗教 > 欧洲哲学 > 欧洲各国哲学 > 德国哲学 > 十八世纪~十九世纪前期哲学 > 黑格尔(Hegel,G.W.F.1770~1831年)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