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低场磁共振3D TOF脑血管成像序列优化研究

作 者: 方文星
导 师: 杜一平
学 校: 浙江大学
专 业: 生物医学工程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0.35T 脉冲序列 磁共振血管成像 三维时间飞跃序列 SLR 部分k-空间 凸集投影
分类号: R445.2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4年
下 载: 7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技术作为一种对人体无伤害的诊断工具,它不仅能检测出体内组织的结构变化,还能显示生理功能信息的变化,在科学研究和临床医学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由于高场超导系统的昂贵费用和国内低端研发水平,国内医院中磁共振成像系统的普及率相对比较低,特别是非沿海和非发达地区的中小型医院。在当前的国情下,低场磁共振系统因为价格低廉而备受企业和医院的亲睐。但其固有的低信噪比(signal-to-noise ratio, SNR),使得采集的图像质量往往比较差。这就对图像采集的关键角色——脉冲序列的设计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近年来,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tesonance angiography, MRA)已经成为血管疾病检查和诊断的常规技术之一。时间飞跃(time-of-flight,TOF)是目前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MRA方法。TOF MRA其实是一种梯度回波成像方式,它是利用血液的流入增强效应来增强血管与静态组织的对比度。TOF序列通常采用一阶梯度力矩归零策略来减小血液流动伪影。在复杂流速的血管部位,比如颅内的大多数血管,高阶的流动会导致自旋散相。而自旋散相会造成MRA图像中真实血管的丢失,从而阻碍TOFMRA的广泛应用。此外,三维(three dimension,3D) TOF序列在两个方向都施加了相位编码,使得一个典型全脑的扫描需要十分钟左右的时间,这对病人来说有些长,特别是老人和孩子。本文针对上述问题,对本实验室0.35T永磁MRI系统的原始3D TOF序列进行优化研究。主要内容包括:1.研究了部分k-空间数据采集和基于凸集投影的图像重建算法,能有效减少回波时间(echo time,TE)。并研究了在部分k-空间数据中运用3D Fermi滤波,可提高图像的信噪比。2.研究了Shinnar-Le Roux (SLR)算法,设计出最小相位的SLR型脉冲。该脉冲能够获得理想的层选轮廓的同时缩短TE。3.研究了TE的缩短,能有效减小TOF MRA中由散相引起的血管信号丢失。在低场下采用了三种缩短TE方法:对流动补偿梯度采用允许的最大幅值和最小上升时间,得到最小的持续时间;利用部分回波采样缩短采样开始到回波中心的时间;采用短的不对称射频(radiofrequency, RF)脉冲缩短峰值处到末尾的时间。4.创新性提出了双回波3D TOF MRA数据的采集技术。并且利用点扩散函数(point spread function, PSF)分析双回波造成的图像伪影。与单回波采样技术相比,在低场下采集MRA数据只需要一半扫描时间的同时,对MRA图像中血管对比度影响较小。并证明了在同样扫描时间下,双回波采样能提高图像的信噪比或分辨率。

全文目录


致谢  4-5
摘要  5-7
Abstract  7-9
目录  9-11
1 绪论  11-17
  1.1 磁共振成像的发展史及现状  11-12
  1.2 本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2-15
  1.3 主要研究内容  15-17
2 磁共振成像原理  17-28
  2.1 磁共振物理  17-20
    2.1.1 进动  18
    2.1.2 磁共振现象  18-19
    2.1.3 核磁弛豫  19-20
  2.2 磁共振信号的生成  20-22
    2.2.1 自由感应衰减信号  20
    2.2.2 自旋回波  20-21
    2.2.3 梯度回波  21-22
  2.3 磁共振成像基本原理  22-28
    2.3.1 选层原理  22-23
    2.3.2 频率编码  23
    2.3.3 相位编码  23
    2.3.4 K-空间  23-24
    2.3.5 脉冲序列及成像参数  24-28
3 OPER-0.35 T磁共振成像系统  28-34
  3.1 系统概述  28-29
  3.2 OPER-0.35T磁共振系统组成说明  29-34
    3.2.1 系统结构综述  29-30
    3.2.2 主磁体  30-31
    3.2.3 谱仪  31
    3.2.4 梯度系统  31-32
    3.2.5 射频系统  32
    3.2.6 计算机控制台  32-34
4 低场MRI下的三维时间飞跃序列的优化  34-62
  4.1 引言  34-36
  4.2 3D TOF序列存在的问题  36-37
  4.3 TE的缩短  37-48
    4.3.1 最小持续时间的流动补偿梯度  38-40
    4.3.2 部分傅里叶变换  40-43
    4.3.3 SLR算法与脉冲设计  43-48
  4.4 双回波采样  48-49
  4.5 实验与结果  49-60
    4.5.1 短TE的效果  50-54
    4.5.2 双回波采样效果  54-57
    4.5.3 血管背景对比度测量  57-60
  4.6 讨论与总结  60-62
5 全文总结及展望  62-65
  5.1 论文总结  62-63
  5.2 工作展望  63-65
参考文献  65-73
附录: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73

相似论文

  1. MR导向冷冻消融兔坐骨神经的影像与病理对照实验研究,R445.2
  2. 背景抑制磁共振全身弥散加权成像(DWIBS)与hPET/CT临床价值对比研究,R445.2
  3. 3.0T高场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对特发性癫痫的研究,R445.2
  4. MRS联合DWI对前列腺癌的诊断价值,R737.25
  5. 颅脑外伤及上呼吸道感染后嗅球MR体积测量与嗅觉功能相关性研究,R651.1
  6. MRA在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后随访应用的可行性分析,R651.1
  7. 无对比剂的二维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与多排CT血管成像在诊断下肢动脉疾病的对比研究,R816.2
  8. 健康国人嗅觉相关中枢结构MRI体积与年龄及嗅觉功能相关性研究,R445.2
  9. 多层螺旋CT及MRI血管成像在大动脉炎中的诊断价值,R445.2
  10. 3.0T BOLD MR技术对大鼠急性单侧输尿管梗阻肾损害的研究,R693.2
  11. 进行性核上性麻痹的临床及磁共振影像学特征的研究,R741
  12. 3.0T高场磁共振对中央型肺癌的初步研究,R734.2
  13. MR弥散加权成像在股骨头坏死的应用价值研究,R681.8
  14. 乳腺癌DCE-MRI联合DWI与病理、分子生物学的相关性研究,R737.9
  15. 磁共振弥散加权及动态增强成像量化分析在乳腺病变诊断中的应用研究,R445.2
  16. MRI在多系统萎缩、进行性核上性麻痹和原性帕金森病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应用研究,R445.2
  17. STIR-FLAIR与T2W-SPIR序列在眼眶病变诊断中的对比研究,R777
  18. 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应用研究,R737.25
  19. 颈椎终板Modic改变的分布特点与颈椎退变的相关性研究,R687.3
  20. 磁共振-R2*值无创评估铁过载肝脏铁含量的实验研究,R445.2
  21. 动态核磁共振成像参数与腰椎不稳的关系,R687.3

中图分类: > 医药、卫生 > 临床医学 > 诊断学 > 影像诊断学 > 核磁共振成像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