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我国黄淮麦区小麦全蚀病菌的遗传多样性及其拮抗细菌的筛选

作 者: 冯彦霞
导 师: 于汉寿;陈怀谷
学 校: 南京农业大学
专 业: 微生物学
关键词: 小麦全蚀病菌 基因型 微卫星 遗传多样性 拮抗细菌 鉴定
分类号: S435.121.4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3年
下 载: 1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小麦全蚀病是由禾顶囊壳小麦变种Gaeumannomyces graminis (Sacc.) Arx&Oliver var. tritici Walker引起的侵染小麦根部的一种毁灭性病害,在我国黄淮麦区发病比较严重,给小麦的生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本研究采用GGT-RP:NS5和GGA-RP:NS5两对特异性引物分别对采自河南、山东和江苏3省的76株小麦全蚀病菌进行变种鉴定,以期了解我国黄淮麦区小麦全蚀病菌的组成分布。结果表明,所分离菌株都为禾顶囊壳小麦变种。根据rDNA-ITS序列进行了系统发育学分析,供试菌株可划分为Q1和Q2两个基因型。所分离菌株中,31株为Q1型,45株为Q2型。对2012年分离自河南省的59个菌株进行了致病力测定,结果表明Q1型菌株致病力平均为50.4,而Q2型致病力平均为50。不同基因型菌株群体之间的致病力没有明显差异。为了解其病菌群体组成和遗传多样性,从小麦全蚀病菌的基因组中筛选了8对多态性较好的SSR标记,利用这些标记对我国黄淮麦区的116个小麦全蚀病菌株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所开发的8对SSR引物共可扩增出34条清晰的谱带,供试菌株间具有较高的多样性。8个SSR标记的平均等位基因数(Na)为4.25个,多态信息含量(PIC)的平均值为0.66。供试菌株的有效等位基因数(Ne)和基因遗传多样性指数(H)平均分别为1.46和0.27。漯河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最高,周口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最低。不同群体间遗传距离(Nei)都比较小,为0.0199-0.1153,其中徐州和周口群体间的遗传距离最大,周口和驻马店两个群体间的遗传距离最小。AMOVA分析结果表明,小麦全蚀病菌群体间和群体内都存在着一定的遗传分化,群体间的遗传变异占总变异的10%,群体内遗传变异占90%。6个群体间存在较高的基因流。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小麦全蚀病菌的群体结构与地理来源有一定的关系。大量研究表明,根际拮抗细菌可以作为潜在的小麦全蚀病生防菌。本研究从江苏省徐州市丰县小麦田根际土壤中分离获得1200株假单胞属细菌,经过连续2次筛选,获得10株(S29,S73,S169,S14,S170,S131,S132,Z56,Z31,Z37)对小麦全蚀病菌拮抗效果明显的菌株。根据生理生化特性及16S rDNA序列系统发育分析,确定10株拮抗菌皆为产荧光假单胞细菌,其中S169、S170及S14为P.putida;菌株S29为P.azotoformans;菌株Z31和Z37为P.vranovensis;S131、S132、S73和Z56为P.fluorescens。10个菌株都产生蛋白酶;7个菌株产生嗜铁素;所有菌株均不产生几丁质酶。基因检测表明,所有菌株都不含2,4-二乙酰基间苯三酚、吩嗪-1-羧酸、吡咯菌素、藤黄绿脓素产生相关基因。温室防效测定结果表明:菌株S169,S14,S170,S131,S132,Z56,Z37对小麦全蚀病都有一定的控制作用,其中菌株S29、S73和Z31对小麦全蚀病的防效较好,平均防效都达到25.4%。

全文目录


摘要  8-10
ABSTRACT  10-12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2-37
  1. 小麦全蚀病的研究进展  12-16
    1.1 小麦全蚀病的发生  12
    1.2 小麦全蚀病的症状  12-13
    1.3 全蚀病病原  13-14
      1.3.1 病原菌的种类  13
      1.3.2 病原菌的侵染  13-14
      1.3.3 小麦全蚀病菌的传播  14
    1.4 小麦全蚀病的防治技术  14-16
      1.4.1 寄主抗性  14-15
      1.4.2 农业防治  15
      1.4.3 化学防治  15-16
      1.4.4 生物防治  16
  2. DNA分子标记在植物病原真菌遗传多样性中的研究进展  16-20
    2.1 群体遗传多样性概念  16-17
    2.2 研究病原真菌群体遗传多样性的主要方法  17-19
      2.2.1 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  17-18
      2.2.2 随机扩增多态性DNA  18
      2.2.3 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  18-19
      2.2.4 SSR标记  19
    2.3 SSR分子标记在植物病原真菌遗传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  19-20
    2.4 研究群体遗传多样性的各项指数及其意义  20
  3. 应用rDNA-ITS序列对小麦全蚀病菌进行分类及鉴定  20-23
    3.1 rDNA-ITS序列标记的基本原理  20-21
    3.2 rDNA-ITS在植物病原真菌研究中的应用  21-22
      3.2.1 在植物病原真菌检测鉴定中的应用  21
      3.2.2 真菌的分类和分化  21-22
    3.3 小麦全蚀病病菌的基因型组成  22-23
  4. 拮抗细菌在植物病害生物防治上的应用  23-26
    4.1 国内外应用生防菌防治植物病害的研究  23-24
    4.2 拮抗细菌的抗病机理  24-25
      4.2.1 竞争作用  24
      4.2.2 重寄生作用  24
      4.2.3 诱导系统抗性  24-25
      4.2.4 拮抗作用  25
    4.3 假单胞菌产生活性物质的种类  25-26
      4.3.1 抗生素类  25
      4.3.2 有关酶类  25-26
      4.3.3 嗜铁素  26
      4.3.4 脂肽类  26
  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6-27
  参考文献  27-37
第二章 我国黄淮麦区小麦全蚀病菌的基因型组成  37-55
  摘要  37
  前言  37-39
  1. 材料和方法  39-42
    1.1 试验材料  39-40
      1.1.1 供试菌株  39
      1.1.2 主要培养基和试剂  39
      1.1.3 主要仪器  39
      1.1.4 供试小麦品种  39-40
    1.2 试验方法  40-42
      1.2.1 菌株的分离和培养  40
      1.2.2 菌株变种类型的鉴定  40-41
      1.2.3 ITS扩增及克隆测序  41
      1.2.4 菌株致病力测定  41-42
  2. 结果与分析  42-50
    2.1 变种类型的鉴定  42-43
    2.2 rDNA-ITS和5.8s rDNA测序和序列分析  43-47
    2.3 不同省份中全蚀病菌的基因型组成  47-49
    2.4 河南省菌株致病力的测定  49-50
  3. 讨论  50-52
  参考文献  52-55
第三章 黄淮麦区小麦全蚀病菌的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  55-73
  摘要  55
  前言  55-56
  1. 材料与方法  56-59
    1.1 试验材料  56-57
      1.1.1 供试的病原真菌  56-57
      1.1.2 主要试剂  57
    1.2 试验方法  57-58
      1.2.1 菌株的分离和培养  57
      1.2.2 基因组DNA的提取和检测  57
      1.2.3 群体菌株的分子鉴定  57
      1.2.4 基因组序列  57
      1.2.5 SSR位点的搜索  57-58
      1.2.6 SSR引物的设计  58
      1.2.7 SSR标记的PCR扩增及电泳检测  58
      1.2.8 SSR位点重复基序的可靠性验证  58
    1.3 数据处理  58-59
      1.3.1 SSR标记的多态性分析  58-59
      1.3.2 遗传多样性分析  59
      1.3.3 聚类分析  59
  2. 结果与分析  59-68
    2.1 变种类型的鉴定  59
    2.2 SSR引物的设计和筛选  59-61
    2.3 SSR位点重复基序可靠性验证  61-63
    2.4 SSR多态性分析  63-65
    2.5 小麦全蚀病菌群体遗传分化  65-66
    2.6 基于SSR的小麦全蚀病菌遗传多样性分析  66-68
  3. 讨论  68-70
  参考文献  70-73
第四章 小麦全蚀病菌拮抗细菌的筛选及初步鉴定  73-94
  摘要  73
  前言  73-74
  1. 材料与方法  74-82
    1.1 供试菌株及小麦品种  74-75
    1.2 常用培养基  75
    1.3 土样采集  75
    1.4 微生物的分离  75
    1.5 拮抗细菌的筛选  75-76
    1.6 拮抗细菌的纯化和保存  76
    1.7 拮抗细菌的鉴定  76-79
      1.7.1 分子鉴定-16SrDNA扩增  76-77
      1.7.2 拮抗菌菌体形态的观察  77
      1.7.3 拮抗菌株生理生化性状鉴定  77-79
    1.8 拮抗物质产生相关基因的检测  79-81
      1.8.1 2,4-二乙酰基间苯三酚的检测  80
      1.8.2 吩嗪的检测  80
      1.8.3 硝吡咯菌素的检测  80
      1.8.4 藤黄绿脓菌素的检测  80
      1.8.5 嗜铁素检测  80
      1.8.6 蛋白酶检测  80-81
      1.8.7 几丁质酶活性检测  81
    1.9 根际拮抗菌对小麦全蚀病菌的温室防效  81-82
      1.9.1 拮抗菌液的制备  81
      1.9.2 对小麦全蚀病菌的盆栽防治效果测定  81-82
  2. 结果与分析  82-88
    2.1 根际土壤中拮抗细菌的分离筛选  82-83
    2.2 供试菌株的鉴定  83-88
      2.2.1 拮抗菌株DNA提取结果的鉴定  83
      2.2.2 16S rDNA扩增  83-85
      2.2.3 生理生化鉴定  85-86
      2.2.4 拮抗菌产生的拮抗物质  86-87
      2.2.5 拮抗菌对小麦全蚀病的防治效果  87-88
  3. 讨论  88-90
  参考文献  90-94
全文总结  94-96
附录  96-98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98-100
致谢  100

相似论文

  1. 夏季湖光岩玛珥湖浮游细菌和浮游活性菌遗传多样性的比较,Q938
  2. 抑制植物病原菌的植物提取物筛选,S482.2
  3. 玉米凝集素性质及其在PGPR筛选中的应用,S513
  4. 利用AFLP标记对四个多鳞鱚群体的遗传结构分析,S917.4
  5. 湛江北部湾深水海域马氏珠母贝四种壳色选育系F5的生长速度、生长模型及其遗传多样性的SSR分析,S968.31
  6. 藏药三果汤散抗氧化有效成分研究,R29
  7. 河南省小麦纹枯病菌致病力分化及遗传多样性研究,S435.121
  8. 南京地区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 (Pergande)的发生调查及其线粒体基因组研究,S433
  9. 21个荷花品种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S682.32
  10. rd29A驱动RdreBlBI基因转化‘红颊’草莓的研究,S668.4
  11. 河南省小麦根腐线虫病原鉴定和RAPD分析,S435.121
  12. 豫西、豫北及冀南地区4个禾谷孢囊线虫群体种类和致病型鉴定及品种抗性研究,S435.121
  13. 中国玉米南方锈菌的分子遗传多样性和超微结构研究,S435.131.4
  14. 运用SRAP和SSR分子标记研究粉花石斛的遗传多样性和居群遗传结构,S567.239
  15. 铁皮石斛叶绿体微卫星的开发应用及其种间通用性研究,S567.239
  16. 夏南牛和皮南牛微卫星标记研究及生长发育模型的建立,S823
  17. 多菌灵降解菌的分离鉴定、生物学特性及多菌灵水解酶基因的克隆和表达研究,X172
  18. 鸡源禽致病性大肠杆菌分离鉴定及其毒力相关基因分布特征分析,S852.61
  19.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分离鉴定及S1、N基因的序列分析,S852.65
  20. 水葫芦对浮游动物群落及部分种群遗传结构的影响分析,X174
  21. 猪细小病毒河南流行株的分离、鉴定及部分生物学特性研究,S852.65

中图分类: > 农业科学 > 植物保护 > 病虫害及其防治 > 农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 禾谷类作物病虫害 > 麦类病虫害 > 病害 > 侵(传)染性病害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