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非正式学习虚拟社区中成员学习交互行为研究

作 者: 刘朋飞
导 师: 邱飞岳
学 校: 浙江工业大学
专 业: 教育技术学
关键词: 非正式学习 虚拟学习社区 学习交互 社会网络分析 CMC内容分析
分类号: G434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3年
下 载: 5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人们有80%的知识是通过非正式学习获得的。当前,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种社会化新媒介所形成的虚拟社区提供了前所未有的非正式学习支持服务,非正式学习虚拟社区随之成为教育技术学研究的一个热点。而交互作为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双向交互通信的非正式学习虚拟社区中其举足轻重的地位更加凸显,因为学习交互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了学习者的知识建构水平。然而,相关研究少之又少,更没有从信息交互层面对此做一系统研究。因此,深入系统地剖析成员学习交互关系及其特征,对于如何提高成员的知识建构水平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为此,本文引入了以媒体为中介双向交互的Bates交互分类理论,从个别化交互和社会性交互两个维度,系统探究非正式学习虚拟社区的“成员—内容”交互和“成员—成员”交互,以获得社区成员学习交互关系及其特征。接着,从实证研究的视角,选取具有明显的非正式学习特征的“书法学习”新浪微群作为研究案例,采用滚雪球抽样方法和随机抽样方法,从该社区中抽取101名成员、收集629条有效交互信息作为研究样本。然后,对这些样本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1.以黎加厚提出的“教师博客交互程度编码方案”为原型,针对微博的特点,对其进行改进,从而建立了“基于微博的学习交互文本编码方案”。并依此方案,采用CMC内容分析方法,对成员个别化交互行为(“成员—内容”交互)进行分析。2.对成员交互关系进行编码,建立交互关系矩阵,利用社会网络分析工具,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构建成员交互模式,对成员的社会性交互行为(“成员—成员”交互)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与其他虚拟学习社区相比,在非正式学习虚拟社区中,成员具有如下的交互关系及特征:1.成员主要通过作品分享、经验交流和问题解决的方式进行交互,学习交互内容泛而不精,学习高度自主随意;成员间的交互信息大多是浅层次的交互,学习交互深度不够;简单评论、比较分享类型的交互信息所占比例较大,成员主要对他人观点进行简短的评论,评论时给出简要理由或是给出建议,很少进行独立思考,学习中缺少质疑、批判的声音。2.成员之间的交互模式是网状交互模式和Y式交互模式的结合体;社区存在意见领袖和围观者两种角色,但是,意见领袖的作用并不显著;成员交互关系整体松散,没有形成强交互,社区派系和共享成员较多;派系内部交互关系紧密,呈现出显著的小世界效应特征,社区学习交流环境良好。

全文目录


摘要  5-7
ABSTRACT  7-12
第一章 绪论  12-24
  1.1 研究背景  12-14
  1.2 研究现状  14-20
    1.2.1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14-17
    1.2.2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17-19
    1.2.3 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总结与启示  19-20
  1.3 研究内容与意义  20-22
    1.3.1 研究的内容  20-21
    1.3.2 研究的意义  21-22
  1.4 论文结构  22-24
第二章 理论基础  24-31
  2.1 非正式学习  24-26
    2.1.1 非正式学习的定义  24-25
    2.1.2 非正式学习的特征  25
    2.1.3 非正式学习的形式  25-26
  2.2 虚拟学习社区  26-29
    2.2.1 虚拟学习社区的定义  26
    2.2.2 虚拟学习社区的学习交互深度  26-28
    2.2.3 虚拟学习社区的交互模式  28-29
  2.3 学习交互行为  29-31
    2.3.1 交互行为的定义  29
    2.3.2 学习交互的分类  29-30
    2.3.3 网络环境下的学习交互行为表现  30-31
第三章 研究方法与过程  31-35
  3.1 研究样本的选择  31-33
    3.1.1 研究平台  31
    3.1.2 研究对象  31-32
    3.1.3 研究样本  32-33
  3.2 研究方法的确定  33-34
    3.2.1 社会网络分析  33
    3.2.2 CMC内容分析  33-34
  3.3 研究框架与流程  34-35
第四章 数据分析与讨论  35-50
  4.1 “成员—成员”交互的社会网络分析  35-45
    4.1.1 社区的形式化表达  35-37
    4.1.2 社区的网络密度分析  37
    4.1.3 社区的小世界效应验证  37-38
    4.1.4 社区的中心性分析  38-42
    4.1.5 社区的凝聚子群分析  42-45
  4.2 “成员—内容”交互的CMC内容分析  45-50
    4.2.1 内容分析框架的编码  45-46
    4.2.2 分析过程与结果讨论  46-50
第五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50-54
  5.1 研究的结论  50-52
  5.2 研究的创新点  52
  5.3 研究的局限  52-53
  5.4 研究的展望  53-54
参考文献  54-58
附录  58-88
  附录1 社区抽样成员  58-61
  附录2 社区抽样交互文本  61-88
致谢  88-89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和成果  89

相似论文

  1. 奉献中的成长:军嫂角色适应过程研究,E225
  2. 虚拟学习社区中影响学习者知识共享的因素探究,G434
  3.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法的大学生网络意见领袖研究,G206
  4.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藏文web链接结构研究,TP393.09
  5. 从虚拟到现实—试析虚拟社区之传播明星地位对现实生活中人脉的影响,G206
  6. 基于用户体验的网络学习系统交互设计研究,TP391.6
  7. 社会性网络(SNS)在中小学教师非正式学习中的应用研究,G635.1
  8. 组织变革领域机构合作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C936
  9. 针对教育视频的虚拟学习社区设计与实现,G434
  10. 数字短片在非正式学习中的应用研究,G206
  11. 基于超网络的互联网社会网络分析模型的研究,TP393.09
  12. 人格对大学生群体关系网络的影响,B848
  13. 高校电子商务专业辅助课堂虚拟学习社区的研究与应用,G434
  14.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地铁工程安全管理研究,U215.8
  15. 基于维基百科的社会网络分析技术研究,TP393.0
  16. 面向武器贸易关系的社会网络分析技术研究,TP393.09
  17. 隐蔽网络中基于个体威胁指数的关键人物评价研究,D815.5
  18. 石家庄制药产业创新网络研究,F426.72
  19. 兰州大学网络教育学院远程学习平台虚拟学习社区构建策略研究,G434
  20. 促进虚拟学习社区中教师互动发展的策略研究,G434
  21. 面向Web社会网络的分析工具,TP393.09

中图分类: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教育 > 电化教育 > 计算机化教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