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教育大发现”学习村落社会网络分析研究

作 者: 郝建华
导 师: 杨晓宏
学 校: 西北师范大学
专 业: 教育技术学
关键词: 虚拟学习社区 社会网络分析 非正式教育 意见领袖 边缘参与者
分类号: G434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179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知识经济时代,终身教育思想已经深入每个人心。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现代教育技术的创新,使得网上学习成为人们当前提升自我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式。虚拟学习社区正是在这样一种氛围中快速兴起的,它把关注共同主题的学习者聚集在了一起,成了人们终身学习的新阵地。社会性交互是虚拟学习社区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学习是需要与他人沟通的。虚拟学习社区中,学习者利用网络交互平台进行信息共享、知识传播与情感交流,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果。社会网络分析法为研究社区成员间的交互关系开辟了途径,它能够得出成员交互网络的结构、密度等属性,也能够得出各成员的网络位置与网络角色。通过对这些结果地分析可以提出相应策略,促进成员间的社会性交互发展。根据甘永成博士的研究虚拟学习社区分为两类,即正式教育类虚拟学习社区和非正式教育类虚拟学习社区。本研究中选择的教育大发现学习村落属于后者,文中以教育大发现学习村落《Google服务应用手册》图书编写项目组为研究对象,通过整理项目推进过程中全体参与者在同步IRC平台和异步Google groups论坛交流讨论的数据,应用社会网络分析法揭示项目组成员在学习村落中互动的参与性特征,并利用内容分析法获得社区成员间互动的深度等。研究中还通过对项目组部分参与人员进行访谈,探析社会网络形成背后的一些行为因素。通过研究发现社区成员在《Google服务应用手册》图书编写项目开展过程中的交互具有不稳定性,所形成的社会网络呈阶段性变化。研究还发现该项目组的社会网络中存在明显的意见领袖与边缘参与者。成员间也能够较好地进行交互,开展网络学习,但互动的深度不够高。最后,笔者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结果提出了一系列改进社区交互的策略,以期对类似社区项目的推进提供借鉴。本论文主要分为五章,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阐述了课题的研究背景、研究现状、研究内容、目的和意义、研究思路和方法。第二章,介绍了教育大发现学习村落及其项目开展。第三章,在界定社会网络相关概念的基础上,对学习村落中《Google服务应用手册》图书编写项目组的交互概况以及其形成的社会网络结构进行了分析,并对分析结果进行讨论。第四章,从社会网络视角提出了改进学习村落项目组交互的几点策略。第五章,对整个研究工作进行了总结,概括了研究结论,指出了研究的不足及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全文目录


摘要  5-7
Abstract  7-9
第一章 绪论  9-32
  第一节 研究问题的提出  9-10
    一、研究背景  9-10
      (一) 终身教育思想——学习型社会建立  9
      (二) 网络技术发展——虚拟学习社区兴起  9-10
    二、研究问题的提出  10
  第二节 研究现状述评  10-22
    一、概述  10-12
      (一) 相关概念界定  10-11
      (二) 虚拟学习社区意义、分类及开展现状等  11-12
    二、虚拟学习社区研究现状综述  12-22
      (一) 文献检索与搜索情况简介  12-13
      (二) 虚拟学习社区研究角度综述  13-19
      (三) 虚拟学习社区交互方面研究的方法综述  19
      (四) 非正式教育类的学习社区研究现状  19-20
      (五) 社会网络分析视角虚拟学习社区研究现状  20-21
      (六) 综合现有文献,聚焦研究问题  21-22
  第三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22-23
    一、研究目的  22
    二、研究意义  22-23
      (一) 理论意义  22-23
      (二) 实践意义  23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23-26
    一、研究思路  23-24
    二、研究方法  24-25
      (一) 文献研究法  24
      (二) 社会网络分析法  24-25
      (三) 内容分析法  25
      (四) 调查研究法  25
    三、研究对象  25-26
    四、研究的信度和效度  26
      (一) 研究的信度  26
      (二) 研究的效度  26
  第五节 研究的理论基础  26-32
    一、合作学习理论  26-27
    二、学习共同体理论  27-28
    三、社会建构主义理论  28
    四、成人学习理论  28-29
    五、群体动力理论  29-32
      (一) 凝聚力  29-30
      (二) 驱动力  30
      (三) 耗散力  30-32
第二章 “教育大发现”学习村落及其项目概述  32-36
  第一节 “教育大发现”学习村落简介  32-34
    一、教育大发现学习村落的由来及其特征  32
    二、学习村落成员组成  32-33
    三、学习村落的支撑平台  33
    四、学习村落项目组织与开展  33-34
      (一) 项目名称列表  33
      (二) 开展形式与组织机制  33-34
    五、项目阶段划分  34
    六、小结  34
  第二节 《Google 服务应用手册》编写项目及其开展阶段介绍  34-36
    一、《Google 服务应用手册》编写项目简介  34-35
      (一) 编写的意义  34-35
      (二) 项目组成员  35
      (三) 项目成果  35
    二、《Google 服务应用手册》编写项目阶段简介  35-36
第三章 “教育大发现”学习村落社会网络结构分析  36-65
  第一节 社会网络分析相关概念  36-38
    一、社群矩阵  36
    二、社群图  36
    三、网络规模  36
    四、网络密度  36
    五、点度中心度  36-37
    六、中间中心度  37
    七、接近中心性  37
    八、互惠性及连通性  37
    九、联结效率  37
    十、结构洞  37-38
    十一、特征向量中心性  38
  第二节 《Google 服务应用手册》编写项目组交互概况  38-41
    一、论坛数据时间段分布  38-39
    二、论坛数据时间点分布  39-40
    三、论坛主题讨论人数统计  40
    四、论坛主题讨论互动深度  40-41
  第三节 《Google 服务应用手册》编写项目组社会网络结构分析  41-61
    一、Google Groups 论坛数据分析  41-53
      (一) 社群矩阵  41-42
      (二) 社群图  42-43
      (三) 社会网络基本属性值  43
      (四) 网络的中心性  43-48
      (五) 结构洞分析  48-51
      (六) 基于项目阶段的 Google Groups 论坛社会网络分析  51-53
    二、IRC 实时会议平台数据分析  53-60
      (一) 社群矩阵  53
      (二) 社群图  53
      (三) 社会网络基本属性  53-54
      (四) 网络的中心性  54-57
      (五) 结构洞分析  57-58
      (六) 基于项目阶段的 IRC 社会网络分析  58-60
    三、Google groups 论坛与 IRC 平台的社会网络结构对比分析  60-61
      (一) 基本属性比较  60
      (二) 中心性比较  60-61
      (三) 结构洞比较  61
  第四节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结果的讨论  61-65
    一、项目组的建立为有效开展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石  61-62
    二、同步异步交互平台突破网络限制,保障了项目的推进  62-63
    三、学习村落社会性交互良好,网络密度较大  63
    四、社会网络中存在明显的意见领袖  63
    五、社会网络中仍存在较多的边缘性参与者  63-64
    六、随着项目的进展,成员间形成的社会网络具有阶段性  64-65
第四章 社会网络视角探析学习村落项目推进策略  65-70
  第一节 基于项目发展规律,改善社会网络关系  65-66
  第二节 善于发现意见领袖,培养其组织领导能力  66-67
  第三节 提高社区成员声望,强化成员间关系网络  67-68
  第四节 积极采取情感策略,营造良好的交互氛围  68-70
第五章 结论  70-73
  第一节 研究的主要结论  70-71
    一、学习村落《Google 服务应用手册》编写项目组社会网络关系  70
    二、学习村落成员间互动的方式及深度  70-71
    三、学习村落项目组的社会网络属性呈阶段性变化  71
    四、学习村落中存在明显的意见领袖与边缘参与者  71
  第二节 研究的创新之处  71-72
  第三节 研究的不足以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72-73
参考文献  73-76
致谢  76

相似论文

  1. 虚拟学习社区中影响学习者知识共享的因素探究,G434
  2. 意见领袖与乡村和谐社会构建,G206
  3. 网络传播中的精英现象探究,G206
  4.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法的大学生网络意见领袖研究,G206
  5. 从虚拟到现实—试析虚拟社区之传播明星地位对现实生活中人脉的影响,G206
  6. 针对教育视频的虚拟学习社区设计与实现,G434
  7. 基于微博客的社区挖掘研究,TP393.092
  8. 基于网络舆情的企业危机管理研究,G206
  9. BBS中组织拓扑结构研究和意见领袖识别,TP393.094
  10. 人格特质、社群承诺和品牌认同的关系研究,F224
  11. 促进虚拟学习社区中教师互动发展的策略研究,G434
  12. 面向Web社会网络的分析工具,TP393.09
  13. 汽车网络广告的竞争情报价值研究,F713.8
  14. 论意见领袖在网络舆论形成中的作用,G206
  15. 互联网舆情信息挖掘与群体行为分析,F49
  16. 社会因素与专利产出相关性研究及对策,G306
  17. 社会网络和SPC分析,O157.5
  18. 社会关系网络紧密性测度研究,O157.5
  19. 辛亥革命后东北国人报刊勃而不兴的原因,K258
  20. 基于社会网络理论的恐怖组织隐蔽网络研究,D815.5

中图分类: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教育 > 电化教育 > 计算机化教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