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兰州大学网络教育学院远程学习平台虚拟学习社区构建策略研究

作 者: 何军
导 师: 沙景荣
学 校: 西北师范大学
专 业: 教育技术学
关键词: 虚拟学习社区 社会网络 互动 构建策略 知识管理
分类号: G434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221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网络时代的到来,以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网络教育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学习突破了时空限制,个性化学习被时代赋予了新的内涵。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及教育应用的深入,使学习能够突破时空的限制,虚拟学习社区应然而生。虚拟学习社区作为网络教育的数字化社会基础,在网络教育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虚拟学习社区在为教与学过程构建数字化学习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以社会学的视角,应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对兰州大学网络教育学院课程论坛中的交互数据进行了社会网络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为对象进行了具体分析,包括其整体结构、网络规模、社群矩阵、中心性(点度中心度、接近中心度)、结构洞等进行了分析,之后本文提出了该虚拟学习社区的建设策略。本文主要研究问题如下:1)“兰州大学网络教育学院课程论坛”虚拟学习社区类型?2)“兰州大学网络教育学院课程论坛”的社会网络结构?3)“兰州大学网络教育学院课程论坛”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媒体之间交互驱动力的构成?4)现有的兰州大学网络教育学院课程论坛存在的问题?5)兰州大学网络教育学院课程论坛的互动深度和广度?6)构建符合兰州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教学和学习特点的“虚拟学习社区”策略?分析结果表明:该虚拟学习社区的互动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但是该虚拟学习社区在结构和功能上都比较松散,即缺乏中心性和凝聚性,同时也缺乏必要的意见领袖引领虚拟学习社区的发展。究其原因本文认为,工学矛盾、学习动机、虚拟学习社区自身存在的问题都是影响该虚拟学习社区深入发展的主要因素。最后本文提出了建设兰州大学网络教育学院虚拟学习社区的策略,一是重新进行功能定位,即从界面和功能上考虑构建虚拟学习社区;二是从技术角度来考虑,将现有的B/S类型的虚拟学习社区升级为采用P2P技术的,能更好地突出学习者自主性的虚拟学习社区;三是从社会网络的角度考虑虚拟学习社区的构建,即从改善社会网络关系、注重培养意见领袖、加强社区成员之间的交际网络、关注学习者情感;四是加强虚拟学习社区的知识管理,促进虚拟学习社区成员之间隐性知识的交流和共享。本文由五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为引言部分,主要阐述研究问题提出的背景、研究的目的、意义、以及研究内容等;第二部分为本文的文献综述部分,利用被广泛使用的克雷斯威尔关于文献综述的方法,对本文的文献进行了综述,理清了研究的思路和研究的起点,为本文的研究开展奠定了基础;第三部分为本文的核心部分,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对兰州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所使用的虚拟学习社区进行了社会网络分析,从整体结构、中心性、结构洞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得出了存在的问题,以及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第四部分为虚拟学习社区的构建策略部分,即从功能定位、社会网络、知识管理三个角度考虑虚拟学习社区的构建;第五部分为本文的结论,概括了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阐述了本文的创新点,对本文的不足做了总结,并提出了今后的努力方向。

全文目录


摘要  4-6
Abstract  6-9
第一章 引言  9-17
  1.1 研究问题提出的背景  9-10
  1.2 研究目的  10-11
  1.3 研究的意义  11
  1.4 研究内容  11-12
  1.5 “兰州大学网络教育学院远程学习平台” 简介  12-13
  1.6 研究方法  13-14
  1.7 研究的理论基础  14-17
第二章 文献综述  17-33
  2.1 文献来源及分析  17-19
  2.2 相关概念的界定  19-21
  2.3 虚拟学习社区的研究现状  21-29
  2.4 虚拟学习社区的社会互动  29-30
  2.5 虚拟学习社区的社会网络结构  30-32
  2.6 结论  32-33
第三章 兰州大学网络教育学院远程学习平台虚拟学习社区分析  33-64
  3.1 课程论坛整体分析  33-36
  3.2 “兰州大学网络教育学院远程学习平台虚拟学习社区”社会网络分析  36-62
  3.3 兰州大学课程论坛分析后的思考  62-64
第四章 兰州大学网络教育学院远程学习平台虚拟学习社区构建策略  64-69
  4.1 从功能上重新进行定位  64-66
  4.2 从社会网络的角度进行构建  66-67
  4.3 加强虚拟学习社区的知识管理  67-68
  4.4 加强远程课程学习活动设计  68-69
第五章 结论  69-72
  5.1 本文的研究结论  69-70
  5.2 本文的创新点  70-71
  5.3 本文研究的不足及今后的努力方向  71-72
参考文献  72-78
  一、中文参考文献  72-75
  二、参考中文书目  75-76
  三、参考网站资源  76
  四、外文参考文献  76-78
致谢  78

相似论文

  1. 基于社会网络视角的台湾文化创意产业研究,G124
  2. 我国公共危机事件中政府与新闻媒体的互动研究,D630
  3. 课堂互动对高中生英语口语能力影响的行动研究,G633.41
  4. 网络环境下协作知识建构的教学互动研究,G434
  5. 小学与社区德育互动的理论与实践探讨,G621
  6. 学校与社区合作伙伴关系的建构研究,G637
  7. 高校品牌构建策略研究,G647
  8. 大学生人际互动性的结构与测量,B841
  9. 虚拟学习社区中影响学习者知识共享的因素探究,G434
  10. 基于知识管理的网络课程设计与应用研究,G434
  11. 知识管理视角下的教学反思研究,G420
  12.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法的大学生网络意见领袖研究,G206
  13. 从虚拟到现实—试析虚拟社区之传播明星地位对现实生活中人脉的影响,G206
  14. 人际情报网络构建及其策略研究,G350
  15. 初中英语移动学习平台构建的研究,G633.41
  16. 任务型教学法在高职高专院校新闻英语听力教学的实证研究,H319
  17. G公司技术产品的动态扩散过程研究,F273.1;F407.672
  18. 和谐社会视域下的网络群体性事件初探,D631.4
  19. 深圳泰科电子有限公司客户关系管理研究,F426.63
  20. 基于Web的社会网络搜索中人名同一性判断方法研究,TP393.09
  21. 基于社会网络和声誉信任机制的多Agent系统信任模型,TP393.08

中图分类: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教育 > 电化教育 > 计算机化教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