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非上市公众公司法律问题研究

作 者: 关璐
导 师: 傅穹
学 校: 吉林大学
专 业: 民商法学
关键词: 非上市公众公司 公司治理 定向发行 场外交易 转板规则
分类号: D922.291.91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3年
下 载: 462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本文从比较法与法经济分析两个角度,对非上市公众公司的基本原理和制度构建进行了剖析和反思。试图在比较域外证券监管及资本市场运行不同规制路径的利弊得失基础上,对我国现行的非上市公众公司监管规则进行检讨,并提出完善和改革方案。本文正文部分除绪论和结论外,共分为五章,其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非上市公众公司的基本原理”。本章首先从非上市公众公司的入法动因入手剖析我国资本市场建构体系及证券监管逻辑的缺憾,阐述非上市公众公司的制度价值;其次,以《非上市公众公司监督管理办法》第2条为切入点,比较英美及大陆法系国家关于公众公司的不同制度安排,探讨非上市公众公司的制度范畴;最后,从非上市公众公司的范畴出发,探讨非上市公众公司应当适用怎样的监管理念。本章试图表达这样一个观点:我国证券监管体系的逻辑偏差和基础性制度的缺失导致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无从建立,《非上市公众公司监督管理办法》构建了我国的公众公司制度,为我国公司、证券法制改革以及中小企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非上市公众公司应当按照其不同的资本诉求适用差异化的监管规则。第二章“非上市公众公司的治理规则”。本章从“治理结构”、“准入规则”、“选任机制”、“信托机制”、“决策机制”五方面,对非上市公众公司的治理规则进行探讨。本章试图阐述这样一个观点:非上市公众公司兼顾内部股权闭锁性与资金来源公众性的特殊经济结构,决定了其必须遵循一条以公司自治为主,兼顾外部资本市场运行规则的治理路径。为此,应当比照上市公司治理准则,在后续出台的非上市公众公司《章程指引》、《治理准则》中,放松管制要求,扩大公司章程的自治范围,适当引入累积投票、独立董事等制度。第三章“非上市公众公司的融资规则”。融资是非上市公众公司最主要的功能之一,是解决中小企业资金短板与成熟投资者投资需求的重要途径。本章以准入、运行、退出为主线,分别探讨了“投资者准入规则”、“非公开发行的特殊规则”以及“转售规则”。就“投资者准入规则”而言,核心问题在于合格投资者制度的建立,投资者准入门槛是区分定向发行与非定向发行的标尺。我国长期以来的资产及交易规模认定标准并不能达到合理区分投资者成熟度的作用,应当借鉴域外经验,引进定性加定量的判断标准,并取消《非公办法》中关于定向发行人数的限制。就“非公开发行的特殊规则”而言,《非公办法》既有规则体现了立法者对非上市公众公司特殊融资需求的关注,但是仍然需要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储架发行制度应当取消首次发行比例限制、延长核准有效期;小额发行豁免制度应当变“净资产比例标准”为“具体数额标准”,放宽豁免条件限制;此外,还需要引进存量发行制度,给予原股东退出自保的渠道。就“转售规则”而言,关键在于平衡股票流通需求与市场监管需求,本文主张借鉴美国经验,在既有规则的基础上扩大发行关联人范围,限制转售数量与价格,限制购买者资格。第四章“非上市公众公司股票交易规则”。融资与交易是资本市场的两大基本功能。非上市公众公司的股票交易监管依托于场外交易市场。为完善资本市场监管体系,充实多层次资本市场的结构布局,必须加快我国场外市场扩容与整合进程。场外交易市场的扩容与整合主要体现在几方面:扩大市场容量,将定向交易、偶发性交易纳入场外市场;统一交易方式,采取并推广混合做市商制度;统一股票存管机构,降低股票登记存管门槛。第五章“非上市公众公司转板规则”。转板规则是非上市公众公司的退出机制。公司退出非上市公众公司形态,有两种途径:“上市”进入上一级资本市场,“退市”成为非上市非公众股份有限公司。当前,我国证券监管体系中缺乏“自下而上”的转板规则。我们认为,应当建立“升板自愿、降板强制”的双通道转板规则,有效连接各层次资本市场:一方面,简化非上市公众公司上市程序;另一方面,参照主板市场退市规则、退市整理期规则、再上市规则,适当放宽标准,建立非上市公众公司摘牌标准、摘牌整理期规则、摘牌公司再挂牌规则。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4-6
Abstract  6-13
绪论  13-22
  一、 选题背景及其意义  13-15
  二、 国内外研究动态分析  15-17
  三、 课题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7-20
    (一) 研究的主要问题  17-19
    (二) 预期创新点  19-20
    (三) 研究难点  20
  四、 研究方法  20-22
第一章 非上市公众公司的基本原理  22-54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非上市公众公司缘何入法?  22-28
    一、 细分我国公司类型制度性架构内涵的需要  22-23
    二、 建构多层次场外交易市场的制度需要  23-24
    三、 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短板的需要  24-26
    四、 满足多层次投资者多样化投资需求的手段  26-27
    五、 解决我国非上市股份公司历史遗留问题的需要  27-28
  第二节 非上市公众公司的范畴  28-43
    一、 立法中的非上市公众公司  29-36
    二、 实践中的非上市公众公司  36-40
    三、 我国非上市公众公司的成因及分类  40-43
  第三节 非上市公众公司监管的基本理念  43-54
    一、 我国非上市公众公司监管理念沿革  43-47
    二、 既有监管理念与规则的反思  47-49
    三、 构建非上市公众公司的双轨制监管模式  49-54
第二章 非上市公众公司治理规则  54-94
  第一节 非上市公众公司的治理结构  54-64
    一、 闭锁公司的治理规则:赋权型、补充型规则为核心的规则之网  55-57
    二、 公众公司治理规则:强制型规则的介入与扩张  57-60
    三、 非上市公众公司治理规则:双重治理结构  60-64
  第二节 准入规则:非上市公众公司信息披露规则  64-74
    一、 信息披露的一般原理:基于制度价值的考察  65-67
    二、 信息披露模式的选择:三种模式的效率比较  67-69
    三、 信息披露制度的安排:规则的检视与漏洞的弥补  69-74
  第三节 非上市公众公司董事选任机制检讨  74-77
    一、 累积投票制的引入  74-75
    二、 非上市公众公司累积投票制度检讨  75-77
  第四节 非上市公众公司信托机制检讨  77-83
    一、 独立董事的选任  77-79
    二、 内部审计机制  79-80
    三、 中介机构的外部核查机制  80-83
  第五节 非上市公众公司决策机制检讨  83-94
    一、 规制的视角:基于特殊股权结构的建制选择  83-86
    二、 关联交易的决策机制  86-89
    三、 公司并购与收购的决策机制  89-91
    四、 重大资产重组的决策机制  91-94
第三章 非上市公众公司融资规则  94-118
  第一节 投资者准入制度:域外的标尺与本土的选择  94-99
    一、 问题的提出:基于立法目的的考察  94-96
    二、 投资者资格认定标准  96-98
    三、 投资者人数限定标准  98-99
  第二节 非上市公众公司非公开发行的特殊规则  99-108
    一、 储架发行规则:制度的进步与管制的遗憾  99-102
    二、 存量发行规则:既有规则的延伸与调试  102-106
    三、 小额融资豁免规则:额度限定与净资产比例限定  106-108
  第三节 非公开发行股票的转售问题及解决  108-118
    一、 问题的提出:限制与流通的双重需求  109-110
    二、 美国非公开发行股票转售立法经验的借鉴  110-115
    三、 我国非上市公众公司定向发行股票转售规则的建构  115-118
第四章 非上市公众公司股票交易规则  118-140
  第一节 场外交易市场的制度定位  118-127
    一、 场外交易市场的组织结构  119-121
    二、 场外交易市场的结构布局  121-123
    三、 我国场外交易市场的现实发展与需求  123-127
  第二节 场外市场的交易方式  127-136
    一、 场外市场的特殊交易需求  127-129
    二、 我国场外市场的交易方式  129-132
    三、 我国场外市场交易方式的完善  132-136
  第三节 场外交易的挂牌与托管规则  136-140
    一、 场外交易市场挂牌准入规则  136-138
    二、 非上市公众公司的股权托管规则  138-140
第五章 非上市公众公司转板规则  140-150
  第一节 非上市公众公司升板规则  140-144
    一、 我国非上市公众公司升板既有规则检讨  140-141
    二、 非上市公众公司升板规则的构建  141-144
  第二节 非上市公众公司降板规则  144-150
    一、 非上市公众公司的摘牌标准  145-146
    二、 非上市公众公司的摘牌整理期规则  146-148
    三、 摘牌公司的再挂牌规则  148-150
结论  150-153
参考文献  153-173
作者简介及在校期间所获的科研成果  173-174
后记  174-176

相似论文

  1. 我国上市公司董事长更换与业绩的实证研究,F224
  2. 国有独资公司董事会建设研究,F275
  3. 中乌公司法比较研究,D951.13
  4. 一人公司法律制度研究,D922.291.91
  5. 国有控股与家族控股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与公司绩效相关性比较研究,F272;F224
  6. 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的公司治理模式选择研究,F276.6
  7. 我国独立董事制度之检讨,D922.291.91
  8. 机构投资者持股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F224
  9. 交叉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与企业成长的实证研究,F224
  10. 公司治理对审计质量影响的实证研究,F224
  11. 我国家族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对内部控制影响的实证研究,F276.5
  12. 我国上市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对内部控制有效性影响的研究,F830.42
  13. 基于公司治理的企业集团内部控制问题的研究,F275
  14. 女性董事参与度研究,D442.6;F224
  15. 从公司治理角度防范财务舞弊的实证研究,F275
  16. 我国上市公司治理效率研究,F832.51;F224
  17. 高新技术企业R&D支出与成长性的关系研究,F273.1;F224
  18. 黑龙江省水利第二工程处体制改革研究,F426
  19. 我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的若干问题及完善,F276.6
  20. 集团公司治理对内部资本市场效率影响的研究,F224
  21. 公司治理与财务报告重述相关性研究,F224;F275

中图分类: > 政治、法律 > 法律 > 中国法律 > 经济法 > 企业法、公司法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