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人工合成小麦品质相关性状QTL定位研究
作 者: 陈正茂
导 师: 郑有良
学 校: 四川农业大学
专 业: 作物遗传育种
关键词: 人工合成小麦 品质性状 QTL定位 分子标记
分类号: S512.1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17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小麦是人类重要的蛋白质来源(约占总谷物蛋白质的38.4%),小麦品种的品质水平状况,直接关系到人类食物的满足程度和生产水平的提高,影响着人类的营养平衡。因此研究小麦品质的遗传效应及其QTL定位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一套由人工合成种SHW-L1与川麦32杂交后连续自交形成的含171个株系的重组自交系为材料,构建遗传图谱,同时对籽粒蛋白质含量、沉降值、粉质仪参数等主要品质性状和穗发芽性状进行遗传效应分析和QTL定位,主要实验结果如下:1.对该群体中171个株系及其亲本进行品质性状和穗发芽性状的测定。结果表明,亲本SHW-L1的籽粒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亲本川麦32;在后代中,各性状变异系数较大,呈连续分布,并存在超亲类型,说明这些性状属于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可以进行QTL定位。2.对品质性状进行相关分析发现,其中籽粒蛋白质含量仅与干面筋、湿面筋、吸水率和公差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沉降值成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干面筋和湿面筋仅与籽粒蛋白含量有相关关系外,与其它性状都无相关关系;其余性状(沉降值、面筋指数、形成时间、稳定时间、断裂时间、吸水率、粉质质量指数)之间都表现出显著或极显著的相关性。3.对穗发芽数据和品质性状数据进行QTL定位,共检测到14个加性QTL位点,分布在1B、2D、4A、5A、5D、6D和7D等7条染色体上,贡献率在10.82%-50.53%之间。检测到4个控制籽粒蛋白质含量的加性QTL位点,分别位于5A染色体上区段wmc524-gwm304内、5D染色体上区段gwm212-gdm153内、7D染色体上区段cfa2040-gpw4358内和4A染色体上区段dupw108-cau2内,贡献率依次为18.34%、23.80%、23.54%、20.35%。发现1个控制沉降值的加性QTL位点,位于2B染色体上区间wmc770-gpw4132内,贡献率为17.01%。检测到1个控制湿面筋含量的QTL位点,位于7D染色体上gdm99-gpw7659区间内,贡献率为13.03%。发现2个控制面粉吸水率的加性QTL位点均在6D上,分别位于区间wmc748-barc204和cfd47-cfd188上,贡献率为13.43%和13.17%。检测到2个控制面团稳定时间的QTL位点均位于1B上,分别在区间barc120-gpw7603和gpw7422-cfd65上,贡献率分别为18.00%和17.47%。检测到3个控制公差指数的QTL分别位于1B和2D上,其中位于1B上的两个QTL与控制稳定时间的QTL处于同一位置。发现控制穗发芽的QTL位于2D上gpw4473-gpw332a区间内,贡献率为50.53%。
|
全文目录
摘要 4-6 Abstract 6-10 1 文献综述 10-21 1.1 小麦品质相关性状研究进展 10-13 1.1.1 蛋白质含量 10-11 1.1.2 面筋 11 1.1.3 沉降值 11 1.1.4 粉质仪参数 11-12 1.1.5 穗发芽 12-13 1.2 QTL定位的原理与方法 13-17 1.2.1 QTL定位的群体 13 1.2.2 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 13-17 1.2.3 QTL定位的方法 17 1.3 小麦品质相关性状的QTL定位 17-19 1.4 人工合成小麦在品质性状QTL定位中的应用 19-20 1.5 立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20-21 2 材料与方法 21-23 2.1 材料 21 2.2 方法 21-23 2.2.1 田间种植 21 2.2.2 基因组DNA提取 21 2.2.3 PCR扩增 21-22 2.2.4 琼脂糖电泳检测 22 2.2.5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检测 22 2.2.6 品质性状的测定 22-23 2.2.7 穗发芽性状的测定 23 2.2.8 数据分析与QTL定位 23 3 结果与分析 23-31 3.1 重组自交系品质相关性状表型分布 23-26 3.2 重组自交系品质性状相关性分析 26-28 3.3 重组自交系品质有关性状的QTL定位 28-31 4 讨论 31-33 4.1 品质相关性状在重组自交系中的表现 31 4.2 品质相关性状QTL图谱的构建 31-32 4.3 人工合成小麦在品质性状QTL定位中的应用 32-33 5 结论 33-34 参考文献 34-42 致谢 42
|
相似论文
- 大豆农艺和品质性状遗传模型分析与QTL定位,S565.1
- 利用AFLP标记对四个多鳞鱚群体的遗传结构分析,S917.4
- 粳稻穗角性状的遗传分离分析和QTL定位及关联分析,S511.22
- 黄瓜渐渗系抗南方根结线虫病遗传规律及分子标记研究,S436.421
- 黄瓜—酸黄瓜抗霜霉病渐渗系分子标记的筛选及细胞程序性死亡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S436.421.11
- 涉及大赖草7Lr染色体的普通小麦—大赖草易位系的分子细胞学鉴定,S512.1
- 一个新的小麦白粉病抗性基因的发现与分子标记定位,S512.1
- 荆州黑麦6R染色体抗白粉病基因的定位及分子标记,S512.1
- 氮肥施用时期对小麦产量形成及品质调控研究,S512.1
- 苏麦3号矮秆密穗突变体NAUH164的遗传分析及突变座位的分子标记定位,S512.1
- 粳稻直立穗型恢复系选育和大剑叶角度等位变异的SSR标记,S511.22
- 玉米叶色突变基因al和yl的精细定位,S513
- 栽培花生产量和品质相关性状遗传分析与QTL定位研究,S565.2
- 切花菊品质综合评价体系的构建及性状遗传分析,S682.11
- 望水白多分蘖、矮秆突变体的鉴定及相关QTL定位,S512.1
- 大豆芽菜中游离氨基酸和维生素C含量的遗传分析及QTL定位研究,S649
- 普通小麦抗白粉病新基因的发掘和分子标记定位,S512.1
- 杂草稻ORFs区域遗传多样性及籼粳血缘分化,S511
- 苏麦3号矮秆密穗突变体的遗传分析及分子标记定位,S512.1
- 不结球白菜抽薹性状生化特性和分子标记及遗传模型分析,S634.3
- 小麦新抗源抗条锈性遗传、HMW-GS组成及分子检测,S512.1
中图分类: > 农业科学 > 农作物 > 禾谷类作物 > 麦 > 小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