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小脑顶核电刺激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治疗的疗效评价研究

作 者: 李文静
导 师: 杨平; 杨敏
学 校: 山东大学
专 业: 公共卫生
关键词: 后循环缺血 小脑顶核电刺激 头晕 疗效评价
分类号: R743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3年
下 载: 12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研究背景:后循环缺血(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 PCI)是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约占缺血性卒中的20%。根据2006年后循环缺血的专家共识,将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定义为大脑后循环血流减少而引起短暂发作的眩晕症状,但无大脑后部、脑干和小脑受累的症状及体征。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多是椎基底动脉系统血管病变引起的中枢性眩晕,传统治疗往往不能满足眩晕患者尽陕摆脱症状的愿望,其治疗一直是临床的一大难题。对于后循环缺血的急性治疗,目前仍缺乏专门针对后循环缺血的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结果,因此对后循环缺血的急性治疗基本等同于前循环缺血性卒中的治疗。近年来,各种辅助药物治疗眩晕的方法推陈出新。国内外文献提示,刺激小脑顶核不仅能增加脑血流量,而且能通过其他途径保护脑组织对抗脑缺血和脑血管炎性反应。小脑顶核电刺激治疗神经系统缺血性疾病逐步在临床开展。由于此治疗可以给临床科室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方法操作简单易于实施,越来越多的病人加入到此治疗之中。但是在临床实际工作中可以观察到,不论是医护人员还是患者,对此方法治疗效果都存在疑虑。研究试图从临床角度,对确诊患有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患者,通过临床小脑顶核电刺激治疗前后的观察,对该方法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价。研究目的:探讨小脑顶核电刺激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临床治疗效果,观察治疗前后脑血流速度与血管阻力的变化,探索影响小脑顶核电刺激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效果的可能因素,以指导临床,并为家庭医疗器械行业提供临床依据。资料与方法:资料选择自2011年10月至2013年1月以头疼眩晕为主要表现的,确诊后循环缺血住院病例共194例,随机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小脑顶核仿生电刺激加药物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不做电刺激。通过住院病历资料,收集患者的年龄、性别、血压、血脂、血糖情况。治疗前、后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双侧大脑中动脉(MCA)、前动脉(ACA)、后动脉(PCA),椎动脉(VA)、基底动脉(BA)的平均血流速度(Vm)。治疗后,调查患者主观治疗效果,即患者自觉治疗后眩晕是否有好转。并记录电刺激中的不良反应。治疗的主观、客观效果数据采用spssl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运用t检验、Mann-Whitney U、WilcoxonW检验,x2检验的结果评价治疗前后效果。主要结果:1.实验组采用电刺激加药物治疗后,自觉明显好转的患者为73人,占实验组人数的77.7%。对照组采用药物治疗后,自觉明显好转的患者为62人,占对照组人数的62%。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小脑顶核电刺激配合药物治疗的方法能显著提高后循环性眩晕的自觉治疗有效率,比单纯应用药物治疗的方法效果更加明显。2.就诊时间是影响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自感电刺激治疗有效的主要危险因素,就诊时间小于发病后3天治疗的患者比大于3天的效果好很多。男性患者、有高血脂患者、有高血糖患者电刺激治疗后,自我感觉效果改善不明显。3.两组治疗方案的实施后,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椎动脉、基底动脉的血流速度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后动脉改善相对较小。大脑前动脉是两组流速提高最多的,其次是大脑中动脉。另外,实验组椎动脉、基底动脉的流速提高明显高于对照组。实验组电刺激加药物治疗可明显的较单纯药物治疗改善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椎动脉、基底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的效果要好。4.实验组,有高血压和高血脂对椎动脉和基底动脉治疗后血流速度的改变影响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有无高血压、高血糖、就诊时间和年龄对后动脉治疗后血流速度的改变影响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电刺激小脑顶核配合药物治疗后循环缺血疗效较好,能有效增加后循环供血,使用安全,不良反应少,患者易耐受;就诊时间适当,并控制好血压、血脂、血糖能达到更为理想的效果。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6-8
ABSTRACT  8-12
符号说明:英文缩写词对照  12-13
研究背景  13-14
研究目的  14
资料与方法  14-18
结果与分析  18-36
讨论  36-41
建议  41-43
参考文献  43-46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46-47
致谢  47-49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9

相似论文

  1. 孔光一教授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清宣法为主辨治小儿外感咳嗽的临床研究,R249.2
  2. 磁共振扩散成像在淋巴结病变定性诊断及疗效评价中的价值研究,R445.2
  3. 氯雷他定治疗儿童哮喘的疗效与安全性评价,R725.6
  4. 中医药在咽喉反流治疗中的应用及疗效分析,R259
  5. CDFI与CTA在后循环缺血中诊断价值的临床研究,R743.3
  6. 远隔缺血预处理和远隔缺血后处理在成人心脏瓣膜置换术中的心肌保护作用,R654.2
  7. 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痰瘀互结证)中西医结合疗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R541.4
  8. 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电生理检测分析,R743.3
  9. 盐酸戊乙奎醚对婴儿体外循环下心脏手术缺血再灌注心肌的保护作用,R726.5
  10. 中药平肝养血活血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观察,R277.7
  11. 血管及血流动力学异常与后循环缺血的研究分析,R743.3
  12. 人体外循环缺血再灌注心肌胰岛素抵抗现象及其发生机制探讨,R654.2
  13. 神经根型颈椎病病证结合评价量表的初步编制,R274
  14. CT血管造影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诊断价值,R743.3
  15. 缺血后处理对深低温停循环大鼠脑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R654.2
  16. 磁共振成像对血管性眩晕的诊断价值,R445.2
  17. 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R274.9
  18. 32~#陶瓷—陶瓷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头坏死的疗效评价,R687.42
  19. B超图像处理在HIFU疗效评价中的应用,TP391.41
  20. “抽动灵冲剂”治疗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的疗效观察,R272
  21. 不同间隔时间针刺治疗颈椎病颈痛的临床研究,R246

中图分类: > 医药、卫生 > 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 > 神经病学 > 脑血管疾病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