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巴蜀与中原古代名人纪念园林比较研究

作 者: 何知秋
导 师: 杨芳绒
学 校: 河南农业大学
专 业: 城市规划与设计
关键词: 巴蜀 中原 名人纪念园林 比较
分类号: TU986.5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53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我国的古典园林成就辉煌,分布广泛。通常按地域分为北方园林、江南园林、岭南园林三大类,因此大量学者的研究也主要针对这三大类园林。而对于有悠久发展历史和独特艺术风格的巴蜀中原园林,系统性研究较少,这不能完整反映我国古典园林的类型和特征。巴蜀和中原园林两者的对比研究在国内尚属空白。名人是历史上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杰出人物,他们或出生、或求仕、或旅游、或安葬于某地,后人出于纪念他们的目的而在该地新建或改建名人纪念园林。名人纪念园林是传统园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该地域不同历史时期园林特点的重要表现形式。本文将巴蜀和中原地区互为参照系,通过对成都武侯祠、成都杜甫草堂、成都望江楼、眉山三苏祠、南阳武侯祠、巩义杜甫陵园、洛阳白园、郏县三苏园等三十余处名人纪念园林的调查分析,对园林的发展历史、文化思想、构成要素、游览体验等方面的比较和研究,可以公正、客观地评估研究对象,把握和定位两地名人纪念园林的特征。巴蜀名人纪念园林和中原名人纪念园林都属于中国古典园林范畴,受共同的传统文化和造园思想的影响,它们在文化思想、造园要素、布局形式等方面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基本上都属于自然山水园范畴。但是由于地理环境、人文历史等方面的不同,二者又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巴蜀地区社会动荡少,名人纪念园林现存实例较多,且具有突出的官产性质。巴蜀地区有着优越的自然风景条件,故名人纪念园林常偏重于借助自然景观,人工痕迹较少,公共游览性质较强,保护开发较好。园林整体空间紧凑而细致,追求朴素雅静的天然野趣。而中原园林由于战乱频繁等原因,名人纪念园林实例遗存不多,很多为近代重建,官产性质不突出。中原地区受地理气候影响,自然风景条件受限,因此名人纪念园林人工痕迹较重,公共游览性质虽强,但保护开发欠佳,园林整体空间空旷,风格较为粗犷。通过比较可以得出结论:虽然巴蜀与中原的名人纪念园林有相似之处,但是巴蜀名人纪念园林更追求园林与自然环境的协调统一,以自然美见长,呈现出“古雅清幽”的特点;而中原名人纪念园林更强调园林本身的纪念意义,在自然美的基础上更融入人工再创造,强调人为自然,呈现出“古朴雄旷”的特点。

全文目录


致谢  4-12
摘要  12-13
1 引言  13-17
  1.1 巴蜀园林与中原园林的研究状况  13-14
    1.1.1 地域性园林的研究状况  13
    1.1.2 园林比较的研究状况  13-14
  1.2 名人纪念园林的释义与特征  14-15
    1.2.1 名人纪念园林的释义及分类  14
    1.2.2 名人纪念园林的范围特征  14-15
  1.3 研究的意义  15
    1.3.1 文化的脉络  15
    1.3.2 比较的意义  15
    1.3.3 笔者的主观趋动性  15
  1.4 论文研究内容  15
  1.5 论文研究的目的与方法  15-17
    1.5.1 论文研究的目的  15-16
    1.5.2 论文研究的方法  16
    1.5.3 论文研究的框架  16-17
2 巴蜀与中原名人纪念园林概述  17-24
  2.1 巴蜀名人纪念园林概述  17-20
    2.1.1 巴蜀区域范围  17
    2.1.2 巴蜀现存主要名人纪念园林分布  17-20
  2.2 中原名人纪念园林概述  20-23
    2.2.1 中原区域范围  20
    2.2.2 中原现存主要名人纪念园林分布  20-23
  2.3 小结  23-24
3 巴蜀和中原名人纪念园林历史发展比较  24-32
  3.1 巴蜀名人纪念园林的历史发展  24-27
    3.1.1 古巴蜀时期——孕育期:商、周(公元前11 世纪——公元前221 年)  24
    3.1.2 秦汉魏晋时期——生成期(公元前220 年——公元589 年)  24-25
    3.1.3 唐宋时期——兴盛期(公元589 年——公元1271 年)  25-26
    3.1.4 元明清时期——成熟期(公元1271 年——公元1911 年)  26-27
  3.2 中原名人纪念园林的历史发展  27-31
    3.2.1 夏、商、周时期——孕育期(公元前11 世纪——公元前221 年)  27-28
    3.2.2 秦汉魏晋时期——生成期(公元前221 年——公元589 年)  28-29
    3.2.3 唐宋时期——兴盛期(公元589 年——公元1271 年)  29-30
    3.2.4 元明清时期——成熟期(公元1271 年——公元1911 年)  30-31
  3.3 小结  31-32
4 巴蜀和中原名人纪念园林外部环境比较  32-35
  4.1 自然环境比较  32
    4.1.1 影响巴蜀名人纪念园林的自然环境因素  32
    4.1.2 影响中原名人纪念园林的自然环境因素  32
  4.2 社会经济比较  32-33
    4.2.1 影响巴蜀名人纪念园林的社会经济因素  32-33
    4.2.2 影响中原名人纪念园林的社会经济因素  33
  4.3 园林体系比较  33-34
    4.3.1 影响巴蜀名人纪念园林的园林体系因素  33
    4.3.2 影响中原名人纪念园林的园林体系因素  33-34
  4.4 小结  34-35
5 巴蜀和中原名人纪念园林文化思想比较  35-42
  5.1 影响巴蜀名人纪念园林的文化思想因素  35-37
    5.1.1 古巴蜀人宗教、民俗文化的影响  35
      5.1.1.1 英雄先贤崇拜思想  35
      5.1.1.2 富足喜游的民俗  35
    5.1.2 文人精神的影响  35-36
      5.1.2.1 士族文人的造园活动  35-36
      5.1.2.2 名人文化  36
    5.1.3 道家精神的影响  36-37
    5.1.4 外来文化的影响  37
  5.2 影响中原名人纪念园林的文化思想因素  37-41
    5.2.1 古人原始自然观念的影响  37-38
      5.2.1.1 上天和日月崇拜  37
      5.2.1.2 山岳和灵水崇拜  37-38
    5.2.2 文人精神的影响  38-39
      5.2.2.1 圣贤文化的熏陶  38
      5.2.2.2 名流文化的促进  38-39
      5.2.2.3 名人造园活动的影响  39
    5.2.3 中原文化的影响  39-41
      5.2.3.1 史前文化的普照  39
      5.2.3.2 儒家精神的理想  39-40
      5.2.3.3 佛家的精神意境  40
      5.2.3.4 道家的精神追求  40-41
    5.2.4 外来文化的影响  41
      5.2.4.1 民族融合的影响  41
      5.2.4.2 异域文化的交流  41
  5.3 小结  41-42
6 巴蜀和中原名人纪念园林构成要素比较  42-66
  6.1 园林建筑比较  42-47
    6.1.1 巴蜀名人纪念园林建筑  42-44
      6.1.1.1 主体建筑  42-43
      6.1.1.2 次要建筑  43-44
    6.1.2 中原名人纪念园林建筑  44-47
      6.1.2.1 主体建筑  45-47
      6.1.2.3 次要建筑  47
    6.1.3 小结  47
  6.2 园林山石比较  47-50
    6.2.1 巴蜀名人纪念园林山石  47-49
      6.2.1.1 自然山石环境  47-48
      6.2.1.2 掇山置石  48
      6.2.1.3 山石选材及造型  48-49
    6.2.2 中原名人纪念园林山石  49-50
      6.2.2.1 自然山石环境  49
      6.2.2.2 掇山置石  49
      6.2.2.3 山石类型及造型  49-50
    6.2.3 小结  50
  6.3 园林水体比较  50-55
    6.3.1 巴蜀名人纪念园林水体  50-52
      6.3.1.1 江河溪流  50
      6.3.1.2 湖池泉瀑  50-51
      6.3.1.3 理水方式  51-52
    6.3.2 中原名人纪念园林水体  52-54
      6.3.2.1 江河溪流  52-53
      6.3.2.2 湖、池、井  53
      6.3.2.3 理水方式  53-54
    6.3.3 小结  54-55
  6.4 园林植物比较  55-58
    6.4.1 巴蜀名人纪念园林植物  55-56
      6.4.1.1 植物品种  55
      6.4.1.2 栽植形式  55-56
      6.4.1.3 植物成景佳例  56
    6.4.2 中原名人纪念园林植物  56-58
      6.4.2.1 植物品种  56-57
      6.4.2.2 栽植形式  57
      6.4.2.3 植物成景佳例  57-58
    6.4.3 小结  58
  6.5 园林交通比较  58-61
    6.5.1 巴蜀名人纪念园林交通  58-60
      6.5.1.1 园路  58-59
      6.5.1.2 其他交通方式  59-60
    6.5.2 中原名人纪念园林交通  60
      6.5.2.1 园路  60
      6.5.2.2 其他交通方式  60
    6.5.3 小结  60-61
  6.6 园林小品比较  61-65
    6.6.1 巴蜀名人纪念园林小品  61-63
      6.6.1.1 墙垣、漏窗、洞门、照壁  61-62
      6.6.1.2 牌坊、碑刻、雕像、楹联  62-63
      6.6.1.3 桌凳、灯具、盆景  63
    6.6.2 中原名人纪念园林小品  63-65
      6.6.2.1 墙垣、漏窗、洞门、照壁  63-64
      6.6.2.2 牌坊、碑刻、雕像、楹联  64-65
      6.6.2.3 桌凳、灯具、盆景  65
    6.6.3 小结  65
  6.7 小结  65-66
7 巴蜀和中原名人纪念园林空间游览比较  66-75
  7.1 园林空间比较  66-70
    7.1.1 巴蜀名人纪念园林园林空间  66-69
      7.1.1.1 空间构成要素  66
      7.1.1.2 空间布局  66-68
      7.1.1.3 空间处理  68
      7.1.1.4 空间序列  68-69
    7.1.2 中原名人纪念园林园林空间  69-70
      7.1.2.1 空间构成要素  69
      7.1.2.2 空间形式  69
      7.1.2.3 空间处理  69-70
      7.1.2.4 空间序列  70
    7.1.3 小结  70
  7.2 游览习俗的比较  70-75
    7.2.1 巴蜀名人纪念园林游览习俗  71-72
      7.2.1.1 传统游园习俗  71-72
      7.2.1.2 民风民俗  72
    7.2.2 中原名人纪念园林游览习俗  72-74
      7.2.2.1 游园习俗  72-73
      7.2.2.2 民风民俗  73-74
    7.2.3 小结  74-75
8 巴蜀与中原同一名人纪念园林实例比较  75-93
  8.1 同一名人纪念园林实例的比较意义  75
  8.2 成都武侯祠与南阳武侯祠的比较  75-81
    8.2.1 园林简介  75-76
    8.2.2 造园思想比较  76-77
      8.2.2.1 成都武侯祠造园思想  76-77
      8.2.2.2 南阳武侯祠造园思想  77
    8.2.3 造园手法比较  77-79
      8.2.3.1 成都武侯祠造园手法  77-78
      8.2.3.2 南阳武侯祠造园手法  78-79
    8.2.4 造园要素比较  79-80
    8.2.5 保护开发比较  80-81
      8.2.5.1 成都武侯祠保护开发  80
      8.2.5.2 南阳武侯祠保护开发  80-81
    8.2.6 小结  81
  8.3 成都杜甫草堂与巩义杜甫陵园的比较  81-86
    8.3.1 园林简介  81-82
    8.3.2 造园思想比较  82-83
      8.3.2.1 成都杜甫草堂造园思想  82-83
      8.3.2.2 巩义杜甫陵园造园思想  83
    8.3.3 造园手法比较  83-84
      8.3.3.1 成都杜甫草堂造园手法  83-84
      8.3.3.2 巩义杜甫陵园造园手法  84
    8.3.4 造园要素比较  84-85
    8.3.5 保护开发比较  85-86
      8.3.5.1 成都杜甫草堂保护开发  85-86
      8.3.5.2 巩义杜甫陵园保护开发  86
    8.3.6 小结  86
  8.4 眉山三苏祠与郏县三苏园的比较  86-93
    8.4.1 园林简介  86-87
    8.4.2 造园思想比较  87-88
      8.4.2.1 眉山三苏祠造园思想  87-88
      8.4.2.2 郏县三苏园造园思想  88
    8.4.3 造园手法比较  88-90
      8.4.3.1 眉山三苏祠造园手法  88-89
      8.4.3.2 郏县三苏园造园手法  89-90
    8.4.4 造园要素比较  90-91
    8.4.5 保护开发比较  91-92
      8.4.5.1 眉山三苏祠保护开发  91
      8.4.5.2 郏县三苏园保护开发  91-92
    8.4.6 小结  92-93
9 结论与展望  93-94
  9.1 结论  93
    9.1.1 二者的相似之处  93
    9.1.2 二者的差异之处  93
  9.2 展望  93-94
参考文献  94-97
英文摘要  97-98

相似论文

  1. 具有变截面臂架的格构式起重机结构计算分析方法研究,TH21
  2. 唐代妇女在婚姻中的地位,K242
  3. 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运动解剖学教材结构的研究,G807.4
  4. 中印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内容之比较研究,G623.58
  5. 初中数学新旧教材几何内容的比较研究,G633.6
  6. 程中原与张闻天研究探析(1979-2008),D239
  7. 晋江社会体育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G812.7
  8. 公共档案馆社会责任研究,G270
  9. 基于连锁图的QTL综合分析方法研究,S562
  10. 武汉市创业促进就业政策实施效果指标体系研究,F249.27
  11. 中英“统计与概率”领域初中课程内容标准比较与思考,G633.6
  12. 高中数学新旧教材中“不等式”的对比研究,G633.6
  13. 高中专家教师、经验教师和职初教师的KCS个案研究,G635.1
  14. 沪港现行高中语文教材阅读部分比较研究,G633.3
  15. 数字时代不同类型高校图书馆读者阅读倾向比较研究,G258.6
  16. CISS分型与TOAST分型在缺血性卒中的应用及意义(附210例病例分析),R743.3
  17. 大众传媒对女性身体意象的影响,B842.3
  18. 古希腊与先秦美学思想比较,B83-09
  19. 中美公务员制度比较研究,D771.2
  20. 16届男子篮球世锦赛亚洲球队技术运用情况的比较研究,G841
  21. 我国政府与企业关系研究,F279.2

中图分类: > 工业技术 > 建筑科学 > 区域规划、城乡规划 > 园林规划与建设 > 各种类型园林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