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甘草对葛根、黄芩增溶作用和机理的研究

作 者: 杨璇
导 师: 王宝华
学 校: 北京中医药大学
专 业: 中药制药学
关键词: 葛根素 黄芩苷 甘草酸 难溶性 胶束增溶 pH值
分类号: R283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3年
下 载: 102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目的:本课题以甘草中甘草皂苷的增溶作用为切入点,查找含有甘草和难溶性成分药物、药味少、便于研究的处方,最终确定以葛根芩连汤为研究对象,研究甘草皂苷对本方中难溶性成分葛根素黄芩苷溶解度的影响,探讨甘草皂苷的增溶规律和机理,为解决中药制剂中难溶性成分的增溶问题提供依据。方法:1、建立葛根素、黄芩苷、甘草酸的含量测定方法;2、以甘草中甘草皂苷的增溶作用为切入点,从传统煎煮和物理化学的角度研究甘草皂苷的临界胶束浓度及其影响因素;3、建立原方比例增溶配伍的HPLC特征指纹图谱研究;4、pH对甘草和葛根最佳配伍增溶的影响。结果:1、对葛根、黄芩、甘草的提取溶剂和方法进行考察,确定30%甲醇超声0.5h是葛根的最佳提取方法、70%乙醇回流3h是黄芩的最佳提取方法、70%乙醇浸泡12h再超声0.5h为甘草的最佳提取方法。同时对葛根、黄芩、甘草中的指标性成分含量测定,标准曲线符合要求,精密度、重复性、稳定性良好,加样回收率合格,测定结果准确。2、从传统煎煮的角度考察了甘草和葛根、甘草和黄芩配伍增溶,发现葛根和甘草配伍比例在3:1时葛根素的提取率达到最大,而黄芩和甘草配伍的比例在6:1时黄芩苷的提取率达到最大。从物理化学的角度考察了甘草和葛根、甘草和黄芩配伍增溶,发现葛根和甘草配伍比例在5:3时葛根素的提取率达到最大,而黄芩和甘草配伍的比例在3:2时黄芩苷的提取率达到最大。3、通过配伍研究甘草酸对不含黄连的葛根芩连汤方中难溶性成分葛根素、黄芩苷的影响,根据原方配伍建立的指纹图谱分析,发现各配伍组合没有新物质产生,仅含量发生变化。4、在葛根和甘草最佳配比中,pH=3时,葛根素的溶出度最大。结论:1、甘草中的甘草酸具有增溶的作用,达到其临界胶束浓度时形成胶束,将其他水难溶性药物葛根素、黄芩苷包裹于胶束中,增大其溶解度,提高其生物利用度;甘草酸的临界胶束浓度是0.2mg/ml,0.18mg/ml是甘草和葛根最佳配伍中甘草酸的临界胶束浓度,而0.22mg/ml是甘草和黄芩配伍中甘草酸最佳的临界胶束浓度,此时甘草皂苷形成胶束,使难溶性的葛根素、黄芩苷的溶解度达到最大,有力地说明了课题组其他人员通过计算机模拟实验所得出的甘草酸临界胶束浓度为0.2mg/ml是符合实验事实的,而且不同增溶体系中甘草皂苷实际的临界胶束浓度不同,应与实际试验相结合。同时也可以看出因为葛根素、黄芩苷的存在使甘草酸的临界胶束浓度发生了偏移,但是差距不大,所以甘草酸临界胶束浓度与加入的药物结构有关。2、葛根、黄芩三者合煎和两两合煎以及单煎的溶出度不同,多元配伍体系中多种难溶性成分的共存更有利于甘草皂苷胶束的形成,更有利于甘草皂苷增溶作用的发挥,表明甘草皂苷能够对方剂中多种难溶性成分同时发挥增溶作用。本文葛根、黄芩、甘草三者合煎虽然也验证了多元配伍体系中多种难溶性成分的共存更有利于甘草皂苷胶束的形成,更有利于甘草皂苷增溶作用的发挥,但是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地研究。4、原方比例增溶配伍的HPLC特征指纹图谱的研究显示各配伍组合没有新物质产生,但是含量的变化为研究配伍增溶奠定了物质基础。5、pH通过影响甘草皂苷形成胶束,进而影响甘草和葛根最佳配伍。

全文目录


目录  3-5
中文摘要  5-7
ABSTRACT  7-9
前言  9-11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11-39
  第一章 葛根的研究概况  11-17
  第二章 黄芩的研究概况  17-23
  第三章 甘草的研究进展  23-27
  第四章 增溶剂  27-31
  第五章 中药复方配伍增溶的研究进展  31-35
  参考文献  35-39
第二部分 实验部分  39-103
  第一章 葛根素黄芩苷甘草酸的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39-57
    1 仪器及试药  39
      1.1 仪器  39
      1.2 试药  39
    2 葛根中葛根素含量测定方法的确定及方法学考察  39-45
      2.1 葛根中葛根素含量测定方法的确定  39-41
      2.2 葛根中葛根素含量测定的方法学考察  41-45
    3 黄芩中黄芩苷含量测定方法的确定及方法学考察  45-50
      3.1 黄芩中黄芩苷的提取溶剂和提取方法的考察  45-46
      3.2 黄芩中黄芩苷含量测定的方法学考察  46-50
    4 甘草中甘草酸含量测定方法的确定及方法学考察  50-56
      4.1 甘草中甘草酸提取溶剂和提取方法的考察  50-52
      4.2 甘草中甘草酸含量测定的方法学考察  52-56
    5 本章小结  56-57
  第二章 甘草对葛根、黄芩配伍增溶作用的研究  57-89
    1 仪器及试药  57-58
      1.1 仪器  57
      1.2 试药  57-58
    2 方法与结果  58-66
      2.1 葛根中葛根素水溶液含量测定方法的确定  58-60
      2.2 黄芩水提液中黄芩苷含量测定方法学考察  60-63
      2.3 甘草中甘草酸水提取液的含量测定方法学考察  63-66
    3 从传统煎煮方法的角度研究甘草配伍增溶  66-73
      3.1 葛根与甘草配伍  66-69
      3.2 黄芩与甘草配伍  69-72
      3.3 总结  72-73
    4 从物理化学的角度研究甘草配伍增溶  73-82
      4.1 甘草与葛根配伍  73-77
      4.2 甘草与黄芩配伍  77-82
      4.3 总结  82
    5 葛根芩连汤原方配比中甘草对葛根、黄芩溶出度的影响  82-85
      5.1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82-83
      5.2 水提液中葛根素、黄芩苷和甘草酸的含量测定  83-85
      5.3 小结与讨论  85
    6 甘草皂苷胶束对难溶性成分的增溶作用的计算机模拟  85-86
    7 小结与讨论  86-87
    参考文献  87-89
  第三章 原方比例增溶配伍的HPLC特征指纹图谱研究  89-99
    1 仪器及试药  89
      1.1 仪器  89
      1.2 试药  89
    2 HPLC特征指纹图谱方法与结果  89-93
      2.1 对照品溶液制备  89-90
      2.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90
      2.3 色谱条件  90-91
      2.4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应性  91-92
      2.5 指纹图谱方法学考察  92-93
    3 复方配伍增溶的指纹图谱分析  93-97
    4 结果与讨论  97
    参考文献  97-99
  第四章 pH对甘草和葛根最佳配伍增溶的影响  99-103
    1 仪器及试药  99-100
      1.1 仪器  99
      1.2 试药  99-100
    2 方法与结果  100-102
      2.1 对照品溶液制备  100
      2.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100
      2.3 指标性成分的含量测定  100
      2.4 含量测定的结果  100-102
      2.5 总结  102
    参考文献  102-103
全文总结与讨论  103-105
个人简历  105-107
致谢  107

相似论文

  1. 罗非鱼分离蛋白的制备及其性质研究,TS254.4
  2. NaHCO3在杨树溃疡病防治中的作用机制研究,S763.7
  3. 鸡胸肉、腿肉混合肌原纤维蛋白热诱导凝胶特性的研究,TS251.1
  4. 甘草酸二铵脂质配位体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炎大鼠的治疗作用及部分机制研究,R575.5
  5. 黄芩与乳酸菌对肉鸡生长性能和回盲肠微生物菌群影响的研究,S831.5
  6. 植物异黄酮对去卵巢大鼠骨代谢影响的相关研究,R580
  7. 黄芩苷液体栓的制备与体内外评价,R283
  8. 肠道病毒71型的层析纯化,R373
  9. 硅酸盐多元体系中硅酸中间体聚合理论研究,O613.72
  10. 葛根素微生物糖基化作用小试及固定化酶研究,R284.1
  11. 基于GSM的温度、PH、溶解氧测量的海水养殖监测系统,TP274
  12. 二甲基-β-环糊精和壳聚糖提高难溶性药物BMCP25口服生物利用度研究,R96
  13. 聚乙二醇-b-聚(氨基已内酯)的合成及其作为药物载体的研究,O631.3
  14. 细辛脑氯化钠注射液的研究,R927
  15. 甘草酸二铵对脑死亡状态下大鼠肝脏影响的实验研究,R285
  16. 甘草海藻配伍前后化学成分变化及指纹图谱研究,R284
  17. 含离子液体介质中重组β-D-葡萄糖醛酸苷酶催化合成单葡萄糖醛酸基甘草次酸的研究,TQ463.2
  18. 层柱粘土固定β-D-葡萄糖醛酸苷酶及其催化合成GAMG的研究,O621.36
  19. 甘草细胞悬浮培养系的建立与悬浮细胞中活性成分分析,S567.71
  20. 抗病毒中药的固有免疫调节机理研究,R285.5
  21. 甘草与大黄配伍主要化学成分在体外及体内相互作用研究,R285

中图分类: > 医药、卫生 > 中国医学 > 中药学 > 中药炮制、制剂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