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古代书法批评模式研究
作 者: 杨疾超
导 师: 王玉德
学 校: 华中师范大学
专 业: 专门史
关键词: 古代 书法 批评 模式
分类号: J292.1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8年
下 载: 647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在数千年的书写历史中,古人不仅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经典作品和珍贵图版,而且还给我们提供内涵丰富的思想与观念。尽管这些思想与观念相对于书写历史要晚很多,现在我们看到最早古代书法文献大体上确定在汉代,如果将古人的伪托不加考虑在内,充其量只能定在秦代。这些思想与观念承裁着数千载书法发展的历史,它不仅导引书法发展的走势与方向,而且还予以书法以精神内涵。既提升书法的文化品质,又极大地拓展了书法表现空间。因为有了这些思想与观念,书写从一种纯粹的技能而转变为一种独具魅力的审美艺术。在古人眼里,书法不是技而是道之艺,这“道”便成为书法传之久远的灵魂与生命之所在,倘若三千余年的书写史没有理论支持必然显得苍白无力。而这些理论与观念主要以批评理论与观念为其表现形态。因为创作与鉴赏及批评总是互为关联的,即便是只有书写而没有文献记载的时代,批评仍在发生其独特的作用,只不过其批评完全是凭借某种经验或是一种感觉罢了,没有上升为一种理论形态。而当具体的批评理论出现时,书写成为文人士大夫一种高度自觉的行为,构成他们精神生活极为重要组成部分。如汉代的书法的繁荣,诸体书法并存发展,必然引起或刺激书家本人或文人士子对书法认真审视与深入的思考,于是他们必将对书法作出各自的判断,美还是丑,优或是劣。这便是我们见到保存在早期书法文献之中的批评理论观念。任何一种批评理论观念的形式,既离不开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同时又是时代社会思潮的反映,既表现对书法传统的延续,又体现时代对书法传统的超越与创新。它是某个特定时代书法创作之审美价值、审美趣味、审美理想等高度体现。当然,古人的书法批评观念散见于他们各自的书法文献中,看上去十分零碎,互不统属,互不关联。但只要作深入考察,我们便会发现,并非如此,外在的松散性掩饰了内在的关联性,即每个书论家发表的议论是基于对书法各自的理解,但其发表的观点与见解却始终没有脱离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及时代文化思潮。本文所作的书法批评模式的研究正是基于这种内在关联性。从古代书法批评模式研究入手,可以全面地考察书法历史发展的脉络,可以将彼此独立的作品联缀起来,激活作品的内在精神与活力,让古老的经典作品的艺术价值得以彰显。通过对书法批评模式研究,让我们更深入地挖掘和理解书法艺术的内在本质,以及在不同时代各自不同的表现。本文在对古代书法文献进行大量爬梳,反复研究的基础上,将古代书法批评分为七种类型或七大模式。而每种模式皆显示了各自不同的特点,皆体现中国古代思想发展的传统性与时代性相统一的特色。在对每一具体模式研究中,皆注意到其形成的外在因素和内在根源,尤其是它们同中国传统的儒、道及后来禅宗的内在关联,还有与时代思潮,譬如玄学、理学、心学等紧密关系。此外,对每种批评模式的构成、内容等皆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特别是关注模式给书法本身带来的影响与引起的变化,并客观地分析各种模式自身的价值与意义,并将延伸至当代书坛。当代书法发展面临着一种前所未遇的因境,便是缺少一种行之有效的书法批评话语体系,因而当代书法批评给人的感觉既是杂乱无章的,又是隔靴抓痒的。书法被浅表化、格式化、形式化。说到底是批评的失范,或许是缺少睿智而洞彻的批评导致了批评力量的弱化与效能的降低。本文的研究旨在给当代书坛一个警醒;一个在没有批评导引的艺术创作不是带来繁荣而是导致衰退。通过对古代书法批评模式研究,我们已经意识到,书法的思想与观念中最基本的精神内核是不会因时间的改变而发生变化,譬如书法与自然之关系,书法与书者的个性、气质、情感、心灵等关系,这些已被历代书法家与批评家反复证明是永恒地存在。此外,书法艺术的独特性在于其远离的政治性因素的影响,一件经典作品是可以跨越时空的。书法批评的思想与观念又是最能体现中国古典哲学精神,表现为一种极强的思辨特色,而书法批评中所倡导的生命精神等都不可能受制时空的局限。因此,当代书坛要建构一种适合于书法创作,完全没有必要将传统推倒重来,而是要充分合理借鉴古人极为丰富而深刻批评理论,从而促进当代书法健康而繁荣的发展,寻找缺失的书法文化精神。历史是今人的一面镜子,它能给我们走向未来提供某种肇示。古代书法批评模式研究正是为了寻找这样一种契机。
|
全文目录
摘要 5-7 Abstract 7-13 绪论 13-23 一、问题的缘起 13-14 二、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14-16 三、研究的方法与视野 16-18 四、研究概况综述 18-20 五、概念辨析 20-23 导言 23-38 一、"天下"或"天地之间":书法的"境域"本质 23-26 二、"仰观俯察"——书写的外在诱因 26-28 三、崇文重道:书写的内在凭据 28-33 四、会通与敞开:书写的普世性 33-38 第一章 "比"的传统与比拟式批评 38-80 一、比拟式批评形成的思想探源 39-48 (一)"比德" 39-42 (二)"天人合一"观 42-45 (三)"赋""比""兴" 45-48 二、比拟式批评的基本特征 48-55 三、比拟式批评结构分析 55-59 四、比拟式批评的内容 59-76 (一)"喻体"之内容 59-70 (二)喻指的内容 70-76 五、比拟式批评的价值与意义 76-80 第二章 "人物品藻"与品次式批评 80-127 一、玄学:品次式批评的哲学依据 81-88 (一)自然论 81-83 (二)情感论 83-84 (三)本体论 84-86 (四)通变观 86-88 二、"人物品藻"为"品次式批评"提供范式 88-98 (一)自由潇洒的精神美 90-91 (二)对真情之美的礼赞 91-92 (三)对自然之美的向往 92-94 (四)对仪容风姿之美的赞叹 94-98 三、"品次"释义 98-106 (一)辨别滋味 99-103 (二)核定高下,裁判优劣 103-104 (三)范式与法度 104-106 四、品次式批评品名的确立与发展 106-112 五、品次批评所确立语辞的文化内涵 112-124 六、品次批评在书法发展史的价值与意义 124-127 第三章 "立象尽意"与意象式批评 127-160 一、"意象批评"的哲学探寻 127-134 二、"意象"的文化内涵 134-139 三、意象批评的心理机制 139-147 四、意象批评例证 147-155 (一)将书法重新回到充满生机的感性世界 153-154 (二)以生命的形式显示生命之道 154 (三)对生命之道的体悟 154-155 五、意象或批评在批评史中地位与作用 155-160 第四章 "新理妙趣"——理趣式批评 160-208 一、理趣批评的产生与尚"理"风气之关系 160-165 二、关于"理趣"的基本内涵 165-171 三、书论中的"理"观念与重理思维 171-184 (一)理学致使书论中以"理"论书的现象较为普遍 179-183 (二)形成了书论中"寓意于物"思维方式 183-184 四、书论中的"趣"观念与重"趣"表现 184-203 五、理趣批评的文化价值的平议 203-208 第五章 "书如其人"——伦理式批评 208-251 一、"美善一体"与"文质两彬" 210-219 二、从"中庸"之道到"中和"之美 219-229 三、"知人论世"与"书如其人" 229-241 四、"人能弘道"与"书当造乎自然" 241-247 五、伦理式书法批评检讨 247-251 第六章 "道法自然"——道家式批评 251-301 一、"道法自然"与"书肇于自然" 254-257 二、"虚静"与"书者散也" 257-266 三、"无中生有"与"虚实相生" 266-278 四、"大巧若拙"与"宁拙勿巧" 278-288 五、"玄之又玄"与"玄妙之伎" 288-297 六、道家式批评独特价值与意义 297-301 第七章 顿悟惭修——禅宗式书法批评 301-335 一、禅宗美学的主要内容与基本特点 301-306 二、"无住为本"与"书无定法" 306-311 三、渐修顿证与书道之悟 311-317 四、"空无之境"与"平淡简远" 317-322 五、"明心见性"与"独抒性灵" 322-330 六、禅悟式批评的理论价值与意义 330-335 结论 335-338 参考文献 338-344
|
相似论文
- 民国时期书法艺术边缘化现象研究,J292.27
- 基于流形学习的高维流场数据分类研究,V231.3
- 溃坝生命损失风险评价的关键技术研究,TV122.4
- 基于新医学模式的儿童医疗环境设计研究,TU246.1
- 万科模式的居住小区设计研究,TU984.12
- 径向振动模式压电变压器的等效电路模型与应用,TM406
- 任务型教学在农村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H319
- 云南少数民族题材影视作品的叙事模式分析,J905
- 高中函数教学研究与实践,G633.6
- 高中政治新课程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整合探索,G633.2
- 海量多数据库集成系统的查询处理研究,TP311.13
- 基于仿生模式识别的文本分类技术研究,TP391.1
- 高中语文教材古代文学作品编选研究,G633.3
- “小团队”健美操教学模式改善高职院校女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G831.3
- 中学古代写景游记散文教学研究,G633.3
- 山东省高校科研项目集成管理模式研究,G644
- 技师培养方式改革的研究,G719.2
- 社会消费方式变迁下的服装终端空间变化之研究,TS941.1
- 高原湖泊湖区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及模式研究,X22
- 基于目标成分“敲出/敲入”质量控制模式的中药姜黄抗氧化药效物质辨识,R285
- 文章难易度与主题熟悉度对英语学习者听力影响的个案研究,G633.41
中图分类: > 艺术 > 书法、篆刻 > 中国书法、篆刻 > 书法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