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基于血管介入技术的肿瘤全身热疗方法研究

作 者: 项士海
导 师: 刘静
学 校: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理化技术研究所)
专 业: 制冷及低温工程
关键词: 全身热疗 肿瘤自愈 物理疗法 微创治疗 血管介入技术 血管内加热 生物传热 微型探针 电阻-温度特性 生物医疗仪器 动物实验 房室模型 热疗剂量 空间加热 血管内冷却
分类号: R730.5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8年
下 载: 150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围绕恶性肿瘤治疗展开科研公关一直是国内外生物医学工程界的重大课题。此方面,全身热疗是对已扩散至全身的恶性肿瘤实施有效治疗的一种重要途径。但现有方法普遍存在机体升温速度偏慢,对病人创伤大,设备昂贵复杂,手术实施困难等不足,因而尚不能广泛用于临床。本文旨在从新的理论和实验角度对全身热疗方法进行探索,并在下述几方面取得进展:采用有限元数值计算方法,对接近真实边界条件下的4类典型全身热疗措施的升温特性进行了全面评估,对比分析了不同加热途径的升温效率,剖析了进一步提升全身加热效率的技术途径。针对当前全身热疗方法存在的技术瓶颈及理论评估结果,建立了一种崭新的血管介入加热式全身热疗方法,旨在通过对大血管内血流直接加热并借助其内血液的输运实现高效的全身加热。在此基础上,研制了一套模拟血管内加热的全身热疗试验台,系统评估了该方法的加热能力及其对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影响情况,并从理论角度分析了新方法的可行性。血管介入式全身热疗方法实施过程中,加热探针表面及其周围血流的温度的监测是十分重要而又相对困难的问题。为此,论文建立了一种通过监测镍探针的阻抗,进而预测探针本体及血流温度的方法。标定了探针的电阻-温度特性,测定了探针在模拟血流中加热功率与温度的对应关系,分析了探针的温度场分布特点。探针电阻-温度标定物理模拟实验中得到的测量结果和理论分析,可进一步评估探针周围血流的温度变化。为全面深入的认识全身热疗方法的生物热学响应规律,本文建立了完整的人体全身房室传热模型,将循环血流作为重要的载热媒介,对四类典型全身热疗方法的加热效果进行了系统评估。定量分析了全身热疗过程中人体的温度响应规律及体表加热方式难以迅速提升体温的原因,并明确给出了全身热疗输入体内能量的范围。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研制出集平板电脑、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功率模块、温度测量/监控模块与加热探针等硬件于一体的第一代血管介入加热式全身热疗设备。物理模拟实验表明血管介入式热疗机可高效提高患者体核温度。为深入认识新技术的实际工作规律,本文首次进行了血管介入式全身加热方法的动物试验研究,成功将加热探针介入到实验动物的大血管,得到了该方法的第一手动物实验数据,考察了血管介入式全身热疗方法对实验动物的呼吸、血压、心率的影响,证实了新方法的高效性和安全性。提出了血管内空间加热方法,建立了血管内激光空间加热方法的数学模型。从数值模拟的角度预测出血管内空间温度场的分布。最后,针对全身热疗中脑保护问题,尝试采用房室模型评估了血管内降温方法的降温规律,并与体表降温方法的降温过程进行对比,分析了血管内降温方法具备更快降温速率的原因。

全文目录


摘要  3-5
Abstract  5-8
主要符号表  8-14
第一章 绪论  14-31
  1.1 研究背景  14-15
  1.2 肿瘤自发消退现象及肿瘤全身热疗治癌机理  15-18
    1.2.1 肿瘤免疫学机理  17-18
    1.2.2 热疗的细胞毒性作用  18
  1.3 全身热疗方法及血管介入式微创医疗手段研究进展  18-25
    1.3.1 临床用全身热疗设备  18-22
    1.3.2 血管介入式微创医疗手段研究进展  22-25
  1.4 全身热疗方法所涉及生物传热学问题  25-29
    1.4.1 分析全身热疗过程的传热传质数学模型  25-26
    1.4.2 全身热疗过程体温调控数学模型  26-29
  1.5 本文工作的主要内容  29-31
第二章 基于血管介入式加热的微创性全身热疗方法  31-57
  2.1 引言  31-33
  2.2 基于Pennes生物传热方程评估典型全身热疗方法加热效果  33-40
    2.2.1 理论模型的建立  33-36
    2.2.2 模型求解  36-40
  2.3 血管介入式微创性肿瘤全身热疗方法  40-50
    2.3.1 血管介入式微创性肿瘤全身热疗方法的提出  40-41
    2.3.2 实验研究  41-43
    2.3.3 加热探针加热能力评估试验  43
    2.3.4 探针热损伤及血流动力学参数测定  43-45
    2.3.5 实验结果  45-48
    2.3.6 讨论  48-50
  2.4 肿瘤细胞热损伤速速率过程及机理剖析  50-56
    2.4.1 肿瘤细胞热损伤速率理论  50-51
    2.4.2 肿瘤细胞热损伤失活问题理论评估  51-56
  2.5 本章小结  56-57
第三章 基于房室模型及人体热平衡方程的全身热疗剂量的理论评估  57-87
  3.1 引言  57
  3.2 基于房室模型的典型全身热疗方法加热效率理论评估  57-77
    3.2.1 数学建模  60-66
      3.2.1.1 房室模型  60-61
      3.2.1.2 基于房室模型的全身热疗方法数学建模  61-63
      3.2.1.3 血液和组织间的对流换热  63-64
      3.2.1.4 不同组织间传导换热  64-65
      3.2.1.5 和环境间的换热量计算  65
      3.2.1.6 呼吸散热损失  65-66
    3.2.2 体温调节系统  66-67
    3.2.3 模型求解  67-72
    3.2.4 结果与分析  72-77
  3.3 基于人体热平衡方程的全身热疗剂量理论评估  77-86
    3.3.1 用于全身热疗剂量评估的人体热平衡方程  78-79
    3.3.2 机体从正常体温升至治疗温度(42℃)需热量  79-82
    3.3.3 新陈代谢产热量  82-83
    3.3.4 人体向周围环境的散热量  83-84
    3.3.5 全身热疗设备输入能量  84-85
    3.3.6 讨论  85-86
  3.4 本章小结  86-87
第四章 血管介入加热式全身热疗设备的研制及性能评估  87-126
  4.1 引言  87-88
  4.2 探针温度监测功能的基本原理  88-90
  4.3 探针在仿真人体血流条件下功率-温度关系实验研究  90-95
    4.3.1 微螺旋加热探针电阻-温度关系的标定  90-92
    4.3.2. 加热过程中模拟血流内探针温度的测定  92-95
  4.4 结果和讨论  95-103
  4.5 HN-I 型探针生物相容性涂层材料及加工工艺研究  103-106
    4.5.1 生物相容性涂层材料选择  103-104
    4.5.2 生物相容性涂层加工工艺过程  104-106
  4.6 HN-Ⅱ型探针的研制  106-111
    4.6.1 HN-Ⅱ型探针的特点  106-108
    4.6.2 HN-Ⅱ型探针内部均温流体灌注和低阻抗传输线制作  108-111
  4.7 HR-II 型探针表面温度预测  111-114
  4.8 血管介入式全身热疗设备硬件系统  114-116
    4.8.1 硬件系统组成  114
    4.8.2 信息存储  114-115
    4.8.3 人机交互  115
    4.8.4 电源及功耗  115
    4.8.5 系统调试  115-116
  4.9 血管介入式全身热疗设备软件设计  116-118
    4.9.1 系统软件架构  116-117
    4.9.2 温度、功率信息的采集和处理  117-118
  4.10 血管介入式全身热疗系统性能评估  118-120
    4.10.1 测试系统的组成  118-119
    4.10.2 系统性能测试  119-120
  4.11 实验结果和讨论  120-125
  4.12 本章小结  125-126
第五章 血管介入加热式全身热疗方法动物实验研究  126-138
  5.1 引言  126
  5.2 实验材料和方法  126-130
    5.2.1 实验动物  126
    5.2.2 实验设备和材料  126-127
    5.2.3 动物实验研究  127-130
  5.3 动物实验结果  130-134
  5.4 讨论  134-137
  5.5 本章小结  137-138
第六章 血管内空间加热技术  138-147
  6.1 引言  138
  6.2 血管内空间加热技术  138-145
    6.2.1 血管内激光和微波加热技术  138-139
    6.2.2 血管内激光加热方法数学模型  139-141
    6.2.3 模型求解  141-142
    6.2.4 结果和讨论  142-145
  6.3 本章小结  145-147
第七章 全身热疗中典型低温脑保护方法降温速率理论评估  147-161
  7.1 引言  147
  7.2 血管内冷却方法降温效果理论评估  147-153
    7.2.1 血管内降温方法  147-148
    7.2.2 血管内降温方法数学模型  148-150
    7.2.3 血管内导管冷却系统冷却能力评估  150-152
    7.2.4 血管内导管冷却系统脑部降温速率评估  152-153
  7.3 体表冷却降温方法降温效果理论评估  153-160
    7.3.1 体表冷却降温方法数学模型  153-155
    7.3.2 模型求解  155-156
    7.3.3 结果  156-159
    7.3.4 讨论  159-160
  7.4 本章小结  160-161
第八章 全文总结及进一步工作  161-165
  8.1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和贡献  161-163
  8.2 未来工作的展望  163-165
参考文献  165-181
个人简历  181-18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或待发表)的论文目录  182-183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  183-184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184-185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获得的奖励  185-186
致谢  186-188

相似论文

  1. 群体PK中的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及SDE模型研究,R911
  2. 玉屏风汤主要成分大鼠药动学研究,R285.5
  3. 浙贝乙素及其胆酸酯在大鼠体内的吸收动力学研究,R96
  4. FDG-PET非侵入性定量分析方法的研究,O572.322
  5. 结合血管传热及微波辐照式加热的高效全身热疗方法研究,R730.5
  6. 基于区域时空先验的动态PET重建及PET图像恢复算法研究,TP391.41
  7. 视网膜网络的数值模拟及分析,Q42
  8. 玉屏风散药材、血清指纹图谱及部分成分药动学研究,R282
  9. 基于MRF先验的PET图像重建和动力学参数估计,TP391.41
  10. Mormyrid电感受叶颗粒细胞对传入纤维动作电位的调控和电突触在电鱼脑内的分布:形态学、电生理学、计算机建模和免疫细胞化学研究,Q42
  11. 马链球菌兽疫亚种新保护性抗原的鉴定,S855.11
  12. 5-氯水杨酸铬(Ⅲ)配合物的制备、性质及降脂活性研究,O627.63
  13. bFGF对鼠脑缺血/再灌注皮质区p-Akt(Ser473)、Fractalkine表达的影响,R743.3
  14.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对大鼠血脂及肾功能的影响,R692
  15. 不同地区颗粒物毒性的比较实验研究,R114
  16. 以西藏芫根为主成分的抗缺氧功能食品研究,R285.5
  17. 经门静脉灌注阿苯达唑纳米微球治疗肝泡状棘球蚴病的实验研究,R532.32
  18. 生肌红粉膏促进慢性感染性创面愈合作用的临床与实验研究,R285
  19. 针织生物可降解人工胸壁的结构和性能研究,R318.1
  20. 牛磺酸棉酚的合成与抗肿瘤作用的研究,R965

中图分类: > 医药、卫生 > 肿瘤学 > 一般性问题 > 肿瘤治疗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