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文化文本的互文性书写:齐泽克对拉康理论的解释

作 者: 万书辉
导 师: 阎嘉
学 校: 四川大学
专 业: 文化批评
关键词: 齐泽克 文化文本 互文性书写 拉康 精神分析
分类号: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7年
下 载: 1031次
引 用: 2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齐泽克1949年出生于斯洛文尼亚卢布尔雅那,是当今西方学术界一位引人瞩目的哲学家和精神分析学者。他才华过人,著作等身。1971年,22岁的齐泽克即写出了长达400页的硕士论文,研究法国结构主义理论和实践,令世人震惊。作为一位反直觉和反俗见的大师,他从不放过任何将现实的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理论化的机会。对于他的学术影响,不少知名学者都赞赏有加,巴特勒曾说,齐泽克评说黑格尔和拉康,就和他要呼吸一样,既简单又自然;特里·伊格尔顿评价他是欧洲大陆新派思想家中最具才华也最杰出的一个,是“欧洲近十多年来最重要的思想家”。1989年,齐泽克推出自己第一本英文著作《意识形态的崇高客体》(TheSublime Object of Ideology)。迄今为止,他已经发表英文专著、编著36部,各类论文168篇。透过这些论著和文章我们发现,话题的宽泛和资源的庞杂是齐泽克文化书写的两大鲜明特征。同时,各种文化资源并非简单地被他借用来独立支撑某个观点,相反,它们之间存在着非常紧密的内部关系。某种意义上,他写作中宽泛的话题正是不同文化资源之间彼此交叉、迭合、渗透和引证的结果。比如他把拉康的精神分析学当成哲学来解读,把拉康看成自笛卡尔以来法国重要的哲学家;他提出“回归黑格尔”,希望通过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来深入解读黑格尔的哲学思想;他还执著于用精神分析和黑格尔辩证法思想重新审视当代社会的意识形态批判,认为“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成了拉康式的物化信仰指认,这种物化信仰支撑着意识形态幻象,而幻象则缝合着本不合理的资本主义社会现实”。为此,我们选取“互文性"这一理论视角对齐泽克的文化书写进行研究。我们认为,在齐泽克的文本内部,拉康派精神分析居于根本的主导地位。他以拉康派的方法为根本,将哲学、政治学、伦理学、文学、电影、歌剧等不同学科领域的知识恰到好处地加以融合,从而使得拉康的精神分析在不同的文化资源之间起着核心的互文性链接作用。这种互文性链接,可以从三方面得到说明:其一,理论主题;其二,文化阐释;其三,书写方法。在理论主题方面,齐泽克寻求“主体问题”在三种理论资源之间的关联:德国唯心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和拉康派精神分析学。在拉康那里,“主体”由三个不同要素构成:实际说话的无意识主体(也就是说话的身体),能指链所指示的象征主体以及镜像阶段的想象自我。在前两个要素的关系中,说话的主体消隐在话语能指链下,正是这一能指链将主体构建为人格性的“我”,第三个要素“赋予了主体一个它实际上欠缺的身份”。齐泽克认为,拉康式主体并非笛卡尔意义上那个理性的、作为“自然的主人和统治者的主体”,而是一个“语言的主体”。这一观点强调“人作为主体是被语言文化或知识构造出来的”。所以,主体性并非与生俱来的,而是“他者”赋予的。由此出发,齐泽克还分析了主体概念在拉康思想中与其他概念之间的互文性关联,以及与黑格尔主体理论,与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之间的联系。在文化阐释方面,齐泽克始终致力于精神分析理论和当代通俗文化现象与传统文学艺术经典之间的互相解释,并形成高低文化之间彼此互动的文本风貌。在通俗文化分析中,我们主要截取他从精神分析出发所做的电影批评,尤其是对希区柯克电影主题的分析,以及对法国色情作家萨德创作理念的解析等。较为特别的是,在精神分析传统中,通常把传统意义上的经典文学艺术作品视为通俗作品来进行分析,齐泽克也不例外,通过对拉康作品中《哈姆雷特》、《安提戈涅》等的分析,从不同角度对康德、黑格尔和马克思的哲学以及拉康的精神分析学做了极具特色的重读,从而跨越了现代以来高雅文化和低俗文化间的森严界限。从齐泽克的书写方法看,由于深受黑格尔辩证法和晚期拉康“实在界”观念的影响,齐泽克的文化书写明显表现出重返、重申、悖论等方法。对他来说,“重返”就是要寻找“真正的起源”。因此,齐泽克文本中出现了一系列的“回返”。比如,在他的文本中,有诸如向谢林的回返,向笛卡尔主体性的回返,向拉康的回返,以及“回到弗洛伊德”、“回到黑格尔”、“重返列宁”等不同内容。在这些回返中,最根本的还是“转向拉康”,同时这种转向又是经由黑格尔实现的。至于“重申”,根据他本人的说法,则是希望通过重复,把前面还没有说清楚的观点或事例进一步说清楚。因此,重申只是表象,他的根本动机是重写。在他的写作中,对拉康实在界概念、男根能指概念,以及欲望、幻象等问题的重申几乎随处可见。此外,悖论也是齐泽克文本中特别常见的一种书写方法,所以论者经常发现,悖论式的文风是齐泽克著述的一个鲜明标记。不过,从齐泽克经常“颠倒自己的立场”,到“什么也不说”和“无需阐明的阐明”,再到对拉康和黑格尔的严格忠实,这一连串的踪迹,才是我们把握齐泽克独特写作风格的要旨。或者说,在齐泽克对拉康理论的接受和解释过程中,他并不是完全照搬的。总之,齐泽克的文化书写堪称当今时代以跨学科为根本特征的文化研究之典范。在互文性这一视角内,我们发现了齐泽克文本内部的资源要素及其复杂关系。对齐泽克文化书写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窥视当今时代理论书写的基本状况,还有助于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自本雅明对“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所做的经典分析以来,当今时代的文化书写状况怎样?在高低文化之间的权力结构发生了更加明显的改变之后,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处于后经典时代的文本书写状况?

全文目录


摘要  2-5
Abstract  5-10
第一章 绪论  10-37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10-15
  第二节 齐泽克精神分析之旅  15-28
  第三节 相关文献描述  28-34
  第四节 论文基本框架  34-37
第二章 互文性与齐泽克文本  37-63
  第一节 互文性理论:问题与方法  37-48
  第二节 齐泽克文本的互文性结构  48-58
  第三节 互文性书写:本次研究的目的与方向  58-63
第三章 主体问题:理论层面的互文  63-118
  第一节 主体理论的确定  63-74
  第二节 拉康主体理论概观  74-83
  第三节 主体的互文:齐泽克对拉康  83-93
  第四节 主体的互文:齐泽克谈拉康与黑格尔  93-101
  第五节 主体的互文:拉康与马克思  101-111
  第六节 主体的互文:尚可展开的研究路向  111-118
第四章 凝视、快感、死亡:拉康理论的通俗解释(上)  118-149
  第一节 高低文化之间的互动  119-130
  第二节 精神分析与电影批评  130-149
第五章 凝视、快感、死亡:拉康理论的通俗解释(下)  149-176
  第一节 作为例证的其他通俗文本  149-157
  第二节 高雅艺术的通俗解释  157-172
  第三节 作为解释工具的艺术:艺术路径印象  172-176
第六章 从探源到悖论:解释方法及其互文  176-202
  第一节 方法考证的依据  176-178
  第二节 重返(returning to)  178-184
  第三节 重申(repeating)  184-190
  第四节 悖论(paradox)  190-199
  第五节 互文性方法的内在关联  199-202
第七章 问题与反思:现时代的文化书写状况  202-241
  第一节 正视与斜视:正反之间的齐泽克  202-209
  第二节 现时代的文化书写(上):文化权力的结构调整  209-217
  第三节 现时代的文化书写(中):后经典时代的文本生产策略  217-230
  第四节 现时代的文化书写(下) 从灵韵到虚无——文学生产的范式转换  230-241
参考文献  241-250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250-253
后记  253-254

相似论文

  1. 弗洛姆幸福观研究,B84-09
  2. 鲁迅与夏目漱石的社会批判精神比较研究,I0-03
  3. 传播学视角下的极客文化研究,G206
  4.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批评在中国的发展与实践研究,I206.09
  5. 对赫胥黎《美丽新世界》中“野人”约翰的拉康式解读,I561.074
  6. 拉康欲望理论视域中的《情人》解读,I565.074
  7. 浅析克里姆特作品背后的隐性世界,J205
  8. 茨威格与施蛰存小说女性人物心理探析,I106
  9. A Psychological Reading of Tennesee Williams and His Three Women Characters,I712
  10. 论约翰·汤林森的文化文本观,G0
  11. 英雄人物平民化,I207.42
  12. 爱伦·坡作品主题的精神分析解读,I712
  13. 妮娜对幸福的渴求,I712
  14. 吉本芭娜娜《白河夜船》之精神分析解读,I313
  15. 混乱思潮中的精神再生,I712
  16. 自我的毁灭与重塑,I712
  17. 论克里姆特、蒙克作品中的“生命、爱情、死亡”,J205
  18. 付诸“理性”的精神诉求,J605
  19. 詹姆逊晚期资本主义意识形态解析,B712
  20. 电影中“镜子”意象研究,J905
  21. 从拉康的主体间性谈伯格曼电影中的人物关系,J905

中图分类: >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