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整合与重构:技术与课程教学的互动解析

作 者: 刘成新
导 师: 李艺
学 校: 南京师范大学
专 业: 教育技术学
关键词: 信息技术 课程整合 社会文化 互动 重构
分类号: G423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6年
下 载: 2207次
引 用: 3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技术与课程教学的关系源远流长。课程教学的发展变迁既与技术进步密切相关,同时它更受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教育传统和社会文化发展的影响与制约;技术作为文化裂变的重要动因,它对当下课程改革和建设的全部领域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正是基于这种认识观,本文从历史、现实和社会文化联系的视角出发,通过大量文献分析、问卷调查和适当的实证研究与质性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去和现状,以及技术与课程整合发展的未来走向等问题进行了初步的分析探讨。 全文共分为上篇、中篇、下篇三个部分。 作者在“上篇”中首先辨析了诸如技术、课程、整合、课程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基本概念的实质内涵及其思想嬗变过程,然后基于文献分析探讨了技术与课程教学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影响关系,并提出了技术与课程教学互动发展的框架模型。 “中篇”集中探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现实和认识问题。作者采用了文献研究、案例分析和调查研究相结合的思维方法,以对教师信息化教学“知-能”状况、教育信息化对教师的心理影响、以及信息化教学资源设计与应用等问题的调查分析和教学实践行动案例分析以及对一线教师的访谈调查分析为基础,提出并论证了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本质问题的再认识问题。作者认为,从文化学的视野来说,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质上是社会信息文化对当代课程改革、建设和发展发生作用的过程,是信息文化环境下传统课程体系解构和新课程体系及其文化重新建构的过程。 在论文“下篇”中,作者首先从分析技术与文化的关系着手,初步探讨了技术教育化的发展过程,并简要分析了技术教育化发展所孕育的课程文化转型问题;然后基于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发展现状,作者提出了立体化课程的建设构想,分析了立体化课程的基本特征,并提出将现实课堂和虚拟教育联结起来,以打造多元化、超时空的学习共同体为突破口,来促进信息时代的新型课程及其课程文化的建设和发展。

全文目录


摘要  5-6
Abstract  6-7
前言  7-13
[上篇] 检视与审思:历史和现实之间的巡弋  13-75
  第一章 概念检视:技术-课程-课程整合  15-41
    第一节 技术及其本质观透析  15-21
      一、技术与技术哲学的兴起  15-16
      二、神态迥异的技术本质观  16-20
      三、技术本质观演绎的启示  20-21
    第二节 课程及其内涵再认识  21-30
      一、形色多彩的课程观扫描  21-23
      二、代表性课程观举要简析  23-26
      三、课程后现代转向的意义  26-30
    第三节 整合与课程整合释解  30-41
      一、“整合”概念及其内涵  30-32
      二、课程整合的意蕴诠释  32-38
      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语义解读  38-41
  第二章 历史审思:技术之于课程和教学  41-75
    第一节 课程与教学的关系流变  41-50
      一、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历史演化  41-44
      二、课程与教学关系的二元分化  44-47
      三、课程与教学发展的融合走向  47-50
    第二节 课程教学的技术化变迁  50-62
      一、教育教学的技术化演进  52-57
      二、技术课程化的演变轨迹  57-59
      三、课程技术化的发展脉络  59-62
    第三节 技术与课程教学的关系  62-75
      一、科学技术与教育的波动关系  62-66
      二、影响技术作用于课程的因素  66-69
      三、技术与课程教学的互动模型  69-75
[中篇] 透视与解析:表象和本质的文化追寻  75-155
  第三章 现实透视:问题调查与实践分析  77-115
    第一节 教师信息化教学“知-能-觉”调查  77-88
      一、教师信息化教学“知-能”调查  77-82
      二、教师信息化焦虑问题调查分析  82-88
    第二节 教学资源设计与应用调查  88-99
      一、WebQuest设计与应用调查  88-94
      二、网络课程设计与应用调查  94-99
    第三节 信息化教学行动实践省思  99-115
      一、网络课程教学应用实践探索  100-107
      二、CMC网络远程教学行动分析  107-115
  第四章 内涵解析:技术与课程整合再认识  115-155
    第一节 信息化教育遭遇的现实问题  115-129
      一、对调查和实践问题的再思考  115-119
      二、E-Learning实践发展的认识偏差  119-125
      三、E-Learning向B-Learning思维转向  125-129
    第二节 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述析  129-144
      一、两种不同的技术教育应用观  130-134
      二、对技术教育应用的理性反思  134-138
      三、相关文献分析与实践者思想  138-144
    第三节 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质辨析  144-155
      一、学术视野中文化意义的缺失  145-149
      二、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质内涵  149-151
      三、课程整合与发展的文化建构  151-155
[下篇] 裂变与重构:文化转型中的课程构架  155-225
  第五章 文化转型:技术教育化的裂变效应  157-189
    第一节 文化、技术文化、课程文化  157-164
      一、文化、文化力与文化传统  157-159
      二、技术与文化的关系及特性  159-162
      三、课程与教学中的文化积淀  162-164
    第二节 技术教育化的冲突与调适  164-175
      一、技术教育化的角色功能  164-168
      二、技术教育化的价值冲突  168-172
      三、技术教育化的互动调适  172-175
    第三节 技术教育化孕育的文化转型  175-189
      一、信息化进程中的学习环境  175-179
      二、课程与教学的适应性创生  179-184
      三、从权威控制转向互动对话  184-189
  第六章 课程重构:面向信息化的思维框架  189-225
    第一节 信息化教育中的课程整合  189-199
      一、技术与课程整合案例分析  189-195
      二、技术与课程整合价值重塑  195-199
    第二节 课程与教学的立体化建构  199-214
      一、从立体化教材到立体化课程  200-202
      二、立体化课程的特征分析  202-207
      三、立体化课程的行动实践  207-214
    第三节 现实与虚拟联结的学习共同体  214-225
      一、学习社区与学习共同体  214-216
      二、学习共同体的文化内涵  216-220
      三、现实与虚拟的有机联结  220-225
主要参考文献  225-235
附录一:教师信息化教学“知—能”调查单位  235
附录二:教师信息化焦虑问题调查协作单位  235-236
附录三:WebQuest设计与应用案例调查站点  236-245
附录四:网络课程设计与应用调查访问站点  245-252
后记  252

相似论文

  1. 光学零件表面轮廓干涉测量方法研究,TG84
  2. SINS/GPS组合导航系统算法研究,V249.328
  3. 配电网故障定位与网络重构算法的研究,TM727
  4. 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评价方法的实施研究,G633.67
  5. 电视文化生态的建构,G220
  6. 中印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内容之比较研究,G623.58
  7. 我国公共危机事件中政府与新闻媒体的互动研究,D630
  8. 课堂互动对高中生英语口语能力影响的行动研究,G633.41
  9. 趣缘群体的社会互动研究,C912
  10. 碳酸根柱撑水滑石的制备及结构重构性能研究,TQ424.2
  11. 农村英语课程信息化教学资源应用现状与对策研究,G434
  12. 网络问政视野下我国政府治理优化研究,D630
  13. 网络环境下协作知识建构的教学互动研究,G434
  14. 广州市中学信息技术教师信息素养发展研究,G434
  15. 小学与社区德育互动的理论与实践探讨,G621
  16. 学校与社区合作伙伴关系的建构研究,G637
  17. 寿光市信息农业发展研究,F320.1
  18. 大学生人际互动性的结构与测量,B841
  19. 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感与阅读双向互动关系研究,G623.2
  20. 初中音乐课堂师生互动行为研究,G633.951
  21. 数字电视互动应用交互系统设计与实现,TP311.52

中图分类: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教育 > 教学理论 > 课程论课程设计、课程标准等入此。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