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恶性疟原虫四环素诱导性转基因表达系统的构建与检测

作 者: 王宪锋
导 师: 薛采芳
学 校: 第四军医大学
专 业: 病原生物学
关键词: 疟原虫 恶性 诱导表达 四环素 转基因
分类号: R346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4年
下 载: 99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疟疾是一种重要的热带寄生虫病,尤其以恶性疟最为严重,每年死亡病例达200万之多。尽管人们在疟疾研究中已经做出了大量的不懈努力,但是全球有效的疟疾疫苗的出现还为时尚早。以往疟疾疫苗和药物的研究提示人们,只有更多、更深入的了解疟原虫的基础生物学相关信息才有可能尽快的战胜疟疾。近年来稳定的、可药物筛选的疟疾基因转染技术成为疟疾研究中一大突破,为深入阐明疟原虫基因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奠定了技术基础。 但是,不具有调节性的转基因表达系统对于一些虫体必需基因以及有生长抑制可能性或有毒性的基因功能的研究则无法进行。因此,疟疾研究中急需一种可调控的表达系统。基于四环素抑制子(Tetracycline Repressor,TetR)和四环素操纵子(Tet Operator,TetO)相互作用的四环素可诱导转基因表达系统,已经广泛的应用于很多真核生物,包括酵母、植物、昆虫、哺乳类细胞和诸如锥虫、阿米巴、贾第虫、弓形虫、利什曼和毛滴虫的寄生原虫。 本文拟建立一种抑制型疟疾四环素可诱导转基因表达系统,为研究可能在疟疾预防与治疗中有重要作用的新基因打下基础。但是目前已有的诱导性启动子在疟原虫中不具有功能性,而疟原虫本身又没有诱导性启动子。为构建一个在疟原虫对四环素或其类似物具有可诱导性反应的重组启动子,将7个拷贝的TetO(7-Copy of TetO,7cot)插入到GBP130启动子单个转录起始位点(Transcriptional Initiation Site,TIS)附近。但由于在该TIS位点附近没有合第四军医大学博士学位论文适的限制性位点可用,首先利用重叠延伸PCR的方法在TIS上下游不同位点(即一5,一2,+2和+5)分别引入一个加m扭位点。以pTL一8为模板PCR扩增出7cot,然后利用其两端的Bg爪与Ba加川连接,分别构建4个反应载体,即pG/7T(一5),pG/7T介2),pG/7T(+2)和pG/7T(+5)。经pCR、限制性酶切和DNA测序分析表明构建完全正确。 为鉴定7cot插入G刀尸j3口启动子后对启动子活性的影响,上述4个反应载体及其原始载体丙BPcATAZ分别用来电转环状体恶性疟原虫。CATELIsA检测表明,4个反应载体中的cAf表达水平均高于pGBPCAfAZ,并且7cot的定位越靠近下游CAT表达水平越高。说明7cot插入G召尸13口启动子后对启动子活性有促进作用,当7cot插入+5时启动子活性最高。因此,载体PG/7T(+5、可用于疟疾四环素可诱导转基因表达系统中的反应载体。 为构建调节载体,PCR扩增TetR后克隆入质粒PD的单克隆位点召狡用Hl,其表达由伯氏疟原虫的二氢叶酸还原酶一胸普合成酶基因的5’和3’侧翼序列控制,构成载体pDT。 反应载体和调节载体建成后,将PG/7T(十5)和PDT共转染疟原虫,以脱轻基四环素(Anhydrotetracychne,ATc)进行诱导,鉴定系统的诱导性。CAT检测表明,在Al七加入和不加入的转染组没有明显变化,即没有可调控性变化。 为进一步提高报告基因的敏感性,以L乙/c置换pG/7T(+5)中的cAT,构成pGL(+5),然后与pDT再次进行共转染。诱导剂AR的使用浓度分别为1林留mL、0.5抖留mL和0.1林留mL。LuC活性检测表明仍然没有发现可诱导性反应。推测可能是由于丁七仅的调控序列源于伯氏疟,在恶性疟中没有转录调控功能;或者是GBPI30启动子不适合于恶性疟的四环素可诱导系统;或者是其他可能的但是没有发现的因素。具体原因则有待进一步研究。

全文目录


缩略语表  6-8
中文摘要  8-10
英文摘要  10-13
前言  13-14
文献回顾  14-29
  四环素可调控基因表达系统的研究进展  14-20
    1 工作原理  14-15
    2 基本组成  15-16
    3 发展改进  16-20
  寄生原虫的Tet可诱导表达调控系统  20-29
    1 锥虫  22-23
    2 阿米巴  23-24
    3 利什曼  24-26
    4 弓形虫  26-27
    5 贾第虫  27
    6 阴道毛滴虫  27-29
研究内容  29-64
  1 材料  29-37
    1.1 菌株  29-31
    1.2 载体  31-33
    1.3 试剂  33
    1.4 GBP130启动子序列  33-35
    1.5 引物  35
    1.6 原虫  35-36
    1.7 仪器  36-37
  2 方法  37-44
    2.1 在GBP130启动子中引入限制性位点  37-39
    2.2 pUC/KBN系列载体的构建  39
    2.3 pUC/7T系列载体的构建  39-40
    2.4 pG/7T系列载体的构建  40
    2.5 调节载体pDT的构建  40
    2.6 pGL系列载体的构建  40
    2.7 红内期疟原虫体外连续培养  40-41
    2.8 疟原虫同步化处理  41
    2.9 质粒的大量提取和纯化  41
    2.10 红内期疟原虫的转染  41-42
    2.11 转染虫体细胞抽提物的制备  42
    2.12 CAT活性的检测  42-43
    2.13 Luciferase活性的检测  43
    2.14 7cot的插入对GBP130启动子活性的影响  43
    2.15 脱羟基四环素虫体毒性分析  43
    2.16 瞬时转染系统诱导性的初步分析  43-44
  3 结果  44-54
    3.1 pUC/KBN系列载体的鉴定  44-46
    3.2 pUC/7T系列载体的鉴定  46-47
    3.3 pG/7T系列载体的鉴定  47-49
    3.4 7cot的插入对启动子活性的影响  49
    3.5 调节载体pDT的鉴定  49-50
    3.6 以CAT为报告基因检测系统诱导性  50-52
    3.7 pGL系列载体的鉴定  52
    3.8 疟原虫对ATc体外敏感性分析  52-53
    3.9 以LUC为报告基因检测系统诱导性  53-54
  4 讨论  54-62
    4.1 诱导性重组启动子的构建  55-57
    4.2 TetO元件对启动子的影响  57-58
    4.3 报告基因的检测  58-60
    4.4 四环素及其类似物的选用  60
    4.5 系统诱导性  60-62
  5 小结  62-64
参考文献  64-73
个人简历  73-74
发表主要学术论著  74-75
其他相关工作  75-76
致谢  76

相似论文

  1. 拟南芥胱硫醚-γ-合成酶(D-AtCGS)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及抗血清制备,Q943.2
  2. 转基因水稻对肉仔鸡饲用安全性研究,S831.5
  3. 超表达OsSsr1基因烟草的获得及其抗逆性分析,S572
  4. 转基因稻米及其米制品外源重组DNA的检测,S511
  5. 水稻硝转运蛋白基因OsNRT1.1a和OsNRT1.1b的功能研究,S511
  6. 利用慢病毒载体制备转基因小鼠和牛胚胎的研究,S814.8
  7. 基因棉粕检测及其转基因成分在饲料加工工艺中的降解规律研究,S816
  8. 转基因食品中的伦理问题,B82-05
  9. 消费者对转基因食用油的认知及态度分析,F426.82
  10. Pib结构基因在不同启动子驱动下的稻瘟病抗性,S435.111.41
  11. 水稻白叶枯病菌受寄主诱导表达基因的鉴定及致病功能研究,S435.111.4
  12. 主栽抗病品种对RSV的抗性特征和抗病转基因水稻材料的创制,S511
  13. 转玉米高光效C4型PEPC基因小麦光合生理特性研究,S512.1
  14. 玉米光周期敏感基因ZmELF4的克隆及功能验证,S513
  15. 棉花中两个膜联蛋白基因功能初步分析,S562
  16. 转小麦类蛋白激酶基因TA50-10烟草及其抗病性分析,S572
  17. 根癌农杆菌介导ALA合酶基因转化‘红颊’草莓的研究,S668.4
  18. 转基因大豆玉米小麦信息平台建设及转基因大豆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研究,S565.1
  19. 转基因Roundup Ready大豆外源CP4-EPSPS蛋白及内外源基因在食品加工过程中的降解变化规律,S565.1
  20. 转OsDUF500基因水稻对白叶枯病的抗性分析及转OsWRKY30基因烟草的耐旱性分析,S511
  21. 不结球白菜抗坏血酸合成相关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及BcPMI2的功能分析,S634.3

中图分类: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 人体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