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中国劳动力市场发育论纲

作 者: 李亚伯
导 师: 宋醒民
学 校: 江西财经大学
专 业: 产业经济学
关键词: 劳动力市场发育 劳动力供求 劳动力流动 社会保障
分类号: F241.2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3年
下 载: 785次
引 用: 1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劳动力市场是整个市场体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市场体系也不例外。但在社会主义市场体系中劳动力市场的发育由于观念、体制等原因而相对滞后。为在二十一世纪前十年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加快劳动力市场的发育,这是本文研究的基本着眼点。 劳动力市场的发育,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上是一个自然演进的过程。资本主义国家劳动力市场发育从开始就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许多地区性或行业性的单个劳动力市场发育开始,而后逐渐扩展渗透,成为跨地区、跨行业以至跨越国界的世界性的劳动力市场体系,这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是一个自然发育发展的过程。 我国劳动力配置方式是一个由市场——计划——市场的变化发展过程。旧中国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整体上是自给自足经济,在少数官僚资本占统治地位的大中城市,产生了不成熟的市场经济,因而形成了不发达的劳动力市场。 新中国成立后,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不存在生产要素市场,当然也就没有劳动力市场,劳动力资源配置是行政性计划配置。由于教条主义理解马克思的商品经济理论,因此错误地把计划等同于社会主义,把市场等同于资本主义,结果在社会主义实践中,市场被限制到了相当狭小的范围,使本来不发达的劳动力市场完全退出了市场体系,而且一般商品市场也残缺不全。 传统劳动力计划配置方式是与计划经济相适应的,具有较大的强制性。忽视劳动者自由选择职业的权利,剥夺企业的用人自主权,否定劳动力的自由流动。企业用工是按指令性计划,无法根据生产需要对劳动力需求进行调整。由于没有退出机制,企业冗员存在和劳动的低效率是必然的现象。 1993年11月,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才第一次鲜明地提出建立“劳动力市场”,我国劳动力市场发育才开始提上议事日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劳动力市场发育过程是自然发育和政府培育相结合的过程。基本特征是劳动力计划配置与市场配置此消彼长的制度转换过程,也是制度重构过程。 我国劳动力市场发育不全,关键是政府培育市场机制不健全,制度转换迟缓。传统体制下的劳动力计划配置向市场配置转变过程中,存在着许多制度障碍。在整个转型期间,将是劳动力计划配置与市场配置并存的二元配置结构。因而,劳动力市场发育过程将是计划配置逐步退出,市场配置逐步健全的过程。 本文的研究范围限定在我国劳动力市场发育的不成熟阶段,也就是双轨配置并存阶段。 本文认为,我国劳动力市场发育应是充分发挥政府的组织职能,逐步淡化劳动力计划配置方式,并健全劳动力市场配置方式的过程。 本义的研究U的在十探讨我囚社会主义巾场经济条件仆)动力巾场的形成过程,发现社会主义劳动力计划配置与市场配置的转换关系:一方面是如何正确解决原有体制的问题,实行平稳过渡;另一方面是如何建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劳动力市场配置机制。 本文指出,我国劳动力市场发育目标是形成一个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其发育过程是一种制度转换过程,构建我国劳动力市场的新的制度体系是我国劳动力市场发育的关键,劳动力市场制度分割是现阶段劳动力市场的主要矛盾,因此,消除我国劳动力流动的障碍,逐步消除劳动力市场制度分割,最终形成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是现阶段劳动力市场发育的主题。 全文除导论外共分六章 第1章 理论综述 本章首先对劳动者、劳动、劳动力、劳动力市场的基本概念进行界定,指出了劳动力市场形成的条件:劳动力供求双方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劳动力价格及其它相关信息是劳动力市场运行的最重要信号;劳动力自由流动;劳动力交易的一致性体现在合同上;劳动力市场交易应山一定的组织形式和机构来完成。提出了劳动力市场体制的基本框架是“一个核心体制,三个支撑体系”:一、一个核心体制: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就业体制;二、三个支撑体系:就业促进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和监督调控体系。总结了劳动力市场的特征。本文认为劳动力市场是一个复杂的体系,虽然分析劳动力市场的前提是承认劳动力的商品特性,但劳动力商品是一种特殊商品不能简单地照搬一般商品市场的有关经济理论和方法。 然后评介了马克思劳动力市场理论(劳动力商品理论和劳动力的市场配置理论)与西方经济学劳动力市场理论(劳动力市场供给理论、劳动力市场需求理论和劳动力市场的均衡论)。通过对马克思劳动力市场理论的认识解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商品化问题:用西方经济学劳动力市场理论探讨如何降低我国劳动力市场供给、增加对劳动力市场需求,实现劳动力双轨配置向单一市场配置方式转移。 第2章我国劳动力由计划配置向市场配置的转轨 本章主要回顾了我国劳动力计划配置方式产生的过程。劳动力计划配置方式的主要内容是:对城镇劳动者就业采取山国家“包”下来的办法;实行单一化的企业用工方式;对劳动力的统一?

全文目录


0 导论  22-29
  0.1 选题依据与意义  22-26
  0.2 研究方法  26-27
  0.3 研究框架  27-29
1 劳动力市场理论综述  29-52
  1.1 劳动力市场的概念和特征  29-34
    1.1.1 劳动力市场的相关概念  29-30
    1.1.2 劳动力市场的形成条件  30-32
    1.1.3 劳动力市场体制基本框架  32-33
    1.1.4 劳动力市场的特征  33-34
  1.2 劳动力市场理论综述  34-52
    1.2.1 马克思主义劳动力市场理论  34-35
    1.2.2 西方经济学劳动力市场理论  35-52
2 我国劳动力由计划配置向市场配置的转轨  52-64
  2.1 传统体制下的劳动力配置方式  52-55
    2.1.1 传统体制下的劳动力配置方式产生的必然性  52-53
    2.1.2 传统体制下的劳动力配置方式的主要内容  53-55
  2.2 传统劳动力配置方式的体制和结构条件  55-57
  2.3 传统劳动力配置方式缺陷分析  57-59
  2.4 对传统劳动力配置方式的评价  59-60
  2.5 传统劳动力配置方式的突破  60-62
  2.6 我国劳动力的双轨二元配置  62-64
3 我国劳动力市场化进程测度  64-80
  3.1 劳动力市场化进程与测算标准  64-65
  3.2 劳动力市场发育评估的指标体系  65-68
  3.3 我国劳动力市场发育评估  68-80
    3.3.1 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市场机制评估  68-74
    3.3.2 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市场制度评估  74-80
4 我国劳动力市场供求态势与劳动力市场发育  80-115
  4.1 我国劳动力资源供求现状分析  80-93
    4.1.1 我国劳动力资源供给态势预测分析  80-85
    4.1.2 我国劳动力需求分析  85-92
    4.1.3 我国劳动力市场供需结构分析  92-93
  4.2 构建我国劳动力市场劳动力供给控制制度体系  93-98
    4.2.1 在相当长时间内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政策,降低人口基数  93-94
    4.2.2 发展教育,延缓劳动力供给  94-95
    4.2.3 建立降低我国劳动参与率制度体系,缓解劳动力过度供给  95-97
    4.2.4 建立劳动力市场导向就业机制,加速劳动力配置市场化,利用劳动力价格机制调节劳动力供给  97-98
    4.2.5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降低老年人与特殊人群的劳动力供给  98
  4.3 增加就业,扩大劳动力需求的制度建设  98-115
    4.3.1 以政府为先导,把促进就业作为基本国策  98-100
    4.3.2 大力发展小企业促进就业  100-103
    4.3.3 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扩大就业  103-110
    4.3.4 大力发展非正规就业  110-115
5 我国劳动力流动与劳动力市场发育  115-142
  5.1 劳动力流动理论  115-119
    5.1.1 劳动力流动的概念  115
    5.1.2 劳动力流动模型  115-119
    5.1.3 劳动力流动理论在中国的实践  119
  5.2 我国剩余劳动力估计  119-125
    5.2.1 农村剩余劳动力估计  120-121
    5.2.2 我国国有企业剩余劳动力估计  121-125
  5.3 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  125-136
    5.3.1 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历程  125-126
    5.3.2 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点  126-127
    5.3.3 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障碍  127-129
    5.3.4 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129-136
  5.4 中国国有企业劳动力流动  136-142
    5.4.1 城市“二元用工制度”与劳动力市场发育  136-137
    5.4.2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与职工存量调整  137-138
    5.4.3 我国下岗职工再就业工程  138-139
    5.4.4 我国实施再就业工程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39-140
    5.4.5 加快我国国有企业职工存量调整的制度安排  140-142
6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与劳动力市场发育  142-168
  6.1 社会保障制度概述  142-145
    6.1.1 我国城镇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  142-143
    6.1.2 我国现行社会保障制度的形成及实行中存在的问题  143-145
  6.2 我国城镇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与劳动力市场发育  145-160
    6.2.1 我国城镇失业保险制度改革  145-150
    6.2.2 我国城镇养老保险制度设计  150-155
    6.2.3 我国城镇医疗保险制度设计  155-158
    6.2.4 我国城市贫困与社会救助制度设计  158-160
  6.3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设计  160-168
    6.3.1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缺陷  161-162
    6.3.2 建立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必要性  162-163
    6.3.3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内容  163-168
参考文献  168-175
后记  175

相似论文

  1. 美国退伍军人社会保障制度研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E712
  2. 中越北部湾划界后广东省渔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研究,F323.89
  3. 我国社会保障预算模式的选择与建构研究,D632.1
  4. 和谐社会视野下的渔民社会保障问题研究,D632.1
  5. 土地承包经营权置换城镇社会保障模式研究,D632.1
  6. 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研究,D632.1
  7. 上海市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研究,D632.1
  8. 城镇化进程中我国东南沿海失地农民权益保障研究,D422.6
  9. 苏州市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研究,D412.6
  10. 浙江省瑞安市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研究,F327
  11. 山西省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研究,D422.6
  12. 欧盟国家化解社会矛盾对我国的启示,D75
  13. 社会保障对缩小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调节机制探析,F124.7;F224
  14. 农村社会保障中的政府责任研究,F323.89
  15. 当前我国农民工消费行为研究,D412.6
  16. 我国城市流动人口社会医疗保险服务均等化研究,F842.6
  17. 我国知识型老年人的“精神慰藉”研究,D669.6
  18. 发展型社会保障制度:建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目标选择,D922.182.3
  19. 现代中国军人社会保障问题研究,E26
  20. 探析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F323.89
  21. 农村城镇化过程中“用工荒”现象分析,F299.2

中图分类: > 经济 > 经济计划与管理 > 劳动经济 > 劳动力 > 劳动力市场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