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知识产权制度与经济增长的机制研究
作 者: 许春明
导 师: 单晓光
学 校: 同济大学
专 业: 知识产权与知识管理
关键词: 知识产权制度 经济增长 技术进步 技术创新 技术扩散
分类号: F124;F224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8年
下 载: 1983次
引 用: 12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自1990年代以来,对TRIPS框架内知识产权制度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研究已引起广泛关注,在我国确立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背景下,深入、全面、客观认识知识产权制度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本文以新经济增长理论为基础,采用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和法学的方法,对知识产权制度与经济增长的内在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开创性地构建了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强度指标体系,建立了包含内生创新的知识产权经济增长动态模型,揭示了知识产权制度作用于经济增长的内在机制,实证分析了知识产权制度对我国技术创新、技术扩散的影响,以及知识产权制度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度,阐述了知识产权制度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复杂性和两面性,分析了我国知识产权制度未能充分发挥作用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完善我国知识产权制度的政策建议。本文的主要结论是:(1)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知识产权保护强度应是其立法强度和执法强度的综合。(2)一个国家的最优知识产权保护水平随着其经济增长水平起初下降然后提高,两者呈U型关系。(3)知识产权制度作为技术进步的关键保障制度,通过促进技术创新和技术扩散间接推动经济增长。(4)我国知识产权制度一定程度上有效地促进了我国的技术创新和技术扩散。(5)知识产权制度对我国20年来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2.7%;我国各地区的知识产权保护强度的差异导致了经济增长的差异。(6)知识产权制度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具有两面性,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其最终影响是两者的综合,积极影响的充分发挥有赖于一国的特定经济法律环境。本文的有益探索,为研究知识产权制度与经济增长关系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为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和实证依据。
|
全文目录
摘要 6-7 ABSTRACT 7-9 目录 9-12 缩略语索引 12-13 第1章 导论 13-23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3-17 1.1.1 选题来源 13 1.1.2 研究背景 13-17 1.1.3 研究意义 17 1.2 基本研究思路 17-20 1.3 论文创新与不足 20-21 1.3.1 论文的主要创新之处 20 1.3.2 论文的主要不足之处 20-21 1.4 论文结构安排 21-23 第2章 经济增长理论综述 23-31 2.1 古典增长理论 23-24 2.2 新古典增长理论 24-27 2.2.1 熊彼得的创新经济增长理论 24-25 2.2.2 哈罗德—多马模型 25-26 2.2.3 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26 2.2.4 索洛增长模型 26-27 2.3 新经济增长理论 27-30 2.3.1 新经济增长理论的典型模型 28-29 2.3.2 新经济增长理论的政策含义 29-30 2.4 本章小结 30-31 第3章 知识产权保护强度的测定及验证 31-61 3.1 现有知识产权保护强度的测度方法 31-35 3.1.1 问卷调查法 31-32 3.1.2 立法评分法 32-34 3.1.3 综合评分法 34-35 3.2 对现有测度方法的评析 35-38 3.2.1 测定的范围 36 3.2.2 法律的执行 36-37 3.2.3 测度的再现性 37 3.2.4 测度的公正性 37 3.2.5 不同指数间的关联性 37-38 3.3 中国知识产权保护强度指标体系的构建 38-53 3.3.1 Ginarte-Park方法的缺陷 38-43 3.3.2 知识产权保护强度指标体系 43-47 3.3.3 中国知识产权保护强度的计算 47-53 3.4 中国知识产权保护强度的验证 53-59 3.4.1 中国知识产权保护强度时间序列的验证 54-56 3.4.2 中国各地区知识产权保护强度的验证 56-59 3.5 本章小结 59-61 第4章 知识产权制度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分析 61-97 4.1 知识产权内生经济增长模型述评 61-82 4.1.1 最优专利保护期模型(诺德豪斯模型) 61-63 4.1.2 封闭经济条件下的水平创新模型 63-69 4.1.3 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垂直创新技术扩散模型 69-74 4.1.4 包含FDI的技术扩散模型 74-82 4.2 一个包含内生创新的最优知识产权保护水平模型 82-92 4.2.1 理论模型 83-89 4.2.2 实证验证 89-91 4.2.3 结论 91-92 4.3 本章小结 92-97 第5章 知识产权制度与经济增长机制的实证分析 97-129 5.1 知识产权制度与经济增长的内在机制 97-98 5.2 知识产权制度与技术创新关系的实证分析 98-105 5.2.1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98-101 5.2.2 我国知识产权制度与技术创新关系的实证分析 101-105 5.2.3 小结 105 5.3 知识产权制度与技术扩散关系的实证分析 105-115 5.3.1 知识产权制度与国际贸易关系的实证分析 109-114 5.3.2 知识产权制度与技术许可关系的实证分析文献综述 114-115 5.3.3 小结 115 5.4 知识产权制度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115-127 5.4.1 相关文献综述 115-119 5.4.2 我国知识产权制度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119-126 5.4.3 小结 126-127 5.5 本章小结 127-129 第6章 知识产权制度与外国直接投资关系研究 129-153 6.1 外国直接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129-136 6.1.1 外国直接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综述 129-133 6.1.2 外国直接投资与中国经济增长关系研究综述 133-135 6.1.3 小结 135-136 6.2 知识产权制度与外国直接投资关系研究综述 136-140 6.2.1 相关研究综述 136-140 6.2.2 小结 140 6.3 知识产权制度与外国直接投资关系的理论分析 140-144 6.3.1 OLI理论 140-142 6.3.2 知识产权制度对外国直接投资影响的OLI理论分析 142-144 6.3.3 小结 144 6.4 我国知识产权制度与外国直接投资关系的实证分析 144-151 6.4.1 我国吸收外国直接投资状况分析 144-146 6.4.2 我国知识产权制度与外国直接投资关系实证分析 146-151 6.4.3 小结 151 6.5 本章小结 151-153 第7章 知识产权制度与经济增长关系总体分析 153-167 7.1 知识产权制度对经济增长的积极影响 153-155 7.1.1 激励知识创新和技术发明 153-154 7.1.2 促进技术扩散 154 7.1.3 促进信息的获取和传播 154-155 7.2 知识产权制度对经济增长的消极影响 155-160 7.2.1 垄断价格形成,消费者福利损失 155-156 7.2.2 技术模仿、获取、使用成本增加 156-157 7.2.3 管理和执法成本增加 157-158 7.2.4 劳动力就业减少,就业压力增大 158-159 7.2.5 知识产权滥用 159-160 7.3 知识产权制度对经济增长的总体影响 160-161 7.4 我国知识产权制度对经济增长积极作用未能充分发挥的原因 161-166 7.4.1 经济增长水平低 162 7.4.2 市场机制不完善 162-163 7.4.3 研发投入不足,创新能力不强 163-164 7.4.4 知识产权运用管理能力不强 164 7.4.5 知识产权行政司法机制不完善 164-165 7.4.6 知识产权滥用规制缺位 165-166 7.5 本章小结 166-167 第8章 结论及政策建议 167-170 8.1 结论 167-168 8.2 政策建议 168-170 参考文献 170-180 个人简历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180-182 致谢 182
|
相似论文
- 创新资源环境与技术创新能力及创新绩效的作用关系研究,F273.1
- 企业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的哲学思考,F272
- 中国劳动收入份额变化原因研究,F224
- 研究生教育规模与经济增长关系之研究,G643
- 东北三省区域经济增长的趋同性研究,F127
- 中部地区城乡收入极化程度变化研究,F127
- 基于制造业集聚视角的吉林省经济增长研究,F427
- 山东省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分析,F127;F224
- 金融支持影响技术创新的实证研究,F124.3;F224
- 企业所有权结构、规模与技术创新的关系研究,F224;F273.1
- 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F124
- 人力资本对青岛市经济增长影响研究,F127;F224
- G公司技术产品的动态扩散过程研究,F273.1;F407.672
- 中部地区自然资源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F205;F127
- 外商直接投资对于吉林省经济增长影响研究,F832.6;F127
- 技术创新生态化的经济政策支撑,X196
- 新能源汽车企业竞争力研究,F426.471
- 电子商务技术扩散水平影响因素实证研究,F224
- 创业风险投资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作用分析,F124;F224
- 我国知识型服务贸易比较优势分析,F752.68
- 武汉华工高理电子有限公司技术创新战略研究,F273.1
中图分类: > 经济 > 经济计划与管理 > 经济计算、经济数学方法 > 经济数学方法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