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中国中医科学院名老中医养生研究

作 者: 燕嫱
导 师: 张其成
学 校: 北京中医药大学
专 业: 中医医史文献
关键词: 饮食养生 运动养生 起居养生 精神养生 神静 形动 减损欲望
分类号: R212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865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本论文第一部分总论主要对研究范围进行了明确。本文所研究的中国中医科学院名老中医的遴选标准是位列建院元老、国家级名老中医师承制导师、或国医大师、或首席研究员之一,并且在世者年满85岁,已故者寿享90岁以上者。符合以上条件的中国中医科学院名老中医共十一位,分别为:薛崇成、路志正、程莘农、阎润茗、张作舟、马继兴、朱仁康、陈苏生、钱伯煊、肖龙友、董德懋。本文第二部分是分论,对这十一位名老中医的生平、临床和养生思想、养生实践、养生特色进行了具体阐述。分论重点介绍了以下几位名老的养生思想:薛崇成薛老年过九十,身体健康。薛老得享健康长寿的主要原因不在物质,不在养生的技术层面,而在精神。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远离物欲,心静神安;二是以工作学习为乐,薛老一心科研工作,工作带给了薛老无穷的乐趣。三是薛老达到了那种无私忘我的境界,薛老在非典之时,以身试药,完全置个人生死于度外,现代太多的人刻意去养生,薛老的例子很好地说明了唯有放下生死,忘我无我,才是最好的养生。陈苏生陈苏生先生即是临床大家,又是养生大家,对生命有着深刻的理解,他幼年多病,又命途多舛,能寿享90岁,可见其颐养功夫之深。陈先生养生突出的特点有以下三条:一是主张积极的养生方式,陈老认为把正气的加强,寄托在清静恬淡的修养方法之上,是不可靠的。陈老崇尚积极的养生方式。认为“一味地顺应自然、回避虚邪,则永远是处于被动地位。生命的存在,是斗出来的,不是保出来的。”人体是有机的整体,神宜静、形宜动。陈老崇尚积极的锻炼方式,使得气血得通、谷气得消,而且心神安宁。二是陈老注重人体的自然疗能。陈老认为人体自有愈病功能,他反对一有病就求医问药,认为求医愈勤,人体的自然疗能就愈弱。疾病是致病元素与人斗争中的和合产物,元气是与疾病斗争的主力军,元气一天不消亡,人就一天不死亡。所以疾病治疗中很重要的方法是强壮元气。三是陈苏生在临床和养生中的扶阳思想。陈苏生认为当平人中阳不衰之时,可以滋阴润泽。如果这个人已经生病,或病而既久,则当首重阳用,用扶阳之法。因为阳衰一分,则病进一分,阳复一分,则邪却一分。养生也是一样,对于脾胃健运中阳不衰的平人,养生之时可以选择滋阴之品。而对于体质有偏颇的人,陈苏生认为应该特别注意阴虚之人不可扶阳,阳虚之人切忌滋阴。路志正路志正的养生思想主要有两点,一是注重脾胃的调养,一是注重治湿防湿。马继兴马继兴教授总结自己的养生思想三个字:“不动心”。马老对催眠养生有研究,并且把催眠术用到自己的养生实践之中。阎润茗阎润茗教授是针灸大家,从事过“子午流注”针法的研究,她告诉我,她的养生就是一句话“顺其自然”,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内经都讲得很清楚了,照着做就可以了。董德懋坚持气功锻炼是董德懋教授的养生特色。董老坚持气功锻炼,不仅治好了高血压顽疾,而且最终寿享90。董老认为气功的作用主要是调气、积精、全神,即必先治神,气机的失常,与人体精神活动密切相关。调气积精则可以全神。调气则积精,精聚则神全;同样神旺则精积、气调,这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本文第三部分是讨论。首先概括了这十一位名老中医养生的一些共性特征。比较突出的有以下几点:一是他们都有慎药损谷、顾护脾胃的思想,脾胃为后天之本、气机之枢、名老们在日常生活中都注意节制饮食、对于用药慎之又慎,有病先导引、吐纳、食养,无效者,方命之药。第二个共同特点是他们在工作、生活中形劳而神逸,勤动脑体而不动心。他们都偏爱形神同调的运动,如八段锦、五禽戏等。第三个特点是他们生活规律,起居有常,不妄作劳。遵循“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古训,得道多助,故而健康长寿。第四个特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他们都有着高尚的精神境界,令人高山仰止。他们都有大医精诚之心,一心救助患者或者全心投入中医科研工作中;他们老有所为,对工作好之乐之;他们之中许多人经历坎坷,然而他们豁达大度、宠辱不惊、一片公心、无私无我;他们生活俭朴、对物质的欲望很低,因而知足常乐,心神安宁;他们都有着广泛的兴趣爱好,许多名老特别偏爱诗词书画,徜徉在诗词书画的美妙意境中,是他们最大的精神享受;他们温和宽厚、修养良好,因而都有着和睦的家庭和良好融洽的人际关系。第三部分在探讨了共性之后,对名老中医养生的个性进行了探讨,他们不同的养生个性和每个人的先天体质有关,并与其先天体质相适应。他们的临床思想与他们的养生实践有着密切的联系。第三部分最后对名老中医健康长寿的原因进行了理论探讨。认为第一个原因是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做到了“神静形动”,这是他们养生的精髓,神贵静而形贵动,神静的关键在于减损欲望,忘我无我;第二个原因是他们一直忙于诊务或中医科研,动脑动体,同时精神有所寄托。本文最后对所研究的名老中医养生进行了总结,养生的最高境界是“和”,他们得享健康长寿的原因是他们在生命的各个方面都达到了“和”的境界,“保合太和,乃利贞”。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6-8
Abstract  8-10
前言  10-11
1 总论  11-17
  1.1 单位简介  11-12
  1.2 中国中医科学院名老中医年龄构成  12-16
    1.2.1 建院名老年龄构成  12-14
    1.2.2 国医大师年龄构成  14
    1.2.3 国家级名老中医师承制导师年龄构成  14-16
    1.2.4 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年龄构成  16
  1.3 本论文所研究的名老中医遴选标准  16-17
2 分论  17-66
  2.1 中国中医科学院健在名老中医养生研究  17-40
    2.1.1 薛崇成(1919-)  17-23
      2.1.1.1 医家小传  17-18
      2.1.1.2 薛崇成养生思想  18-19
      2.1.1.3 薛崇成养生实践  19-20
      2.1.1.4 薛崇成养生总结  20-23
    2.1.2 路志正(1920-)  23-28
      2.1.2.1 医家小传  23
      2.1.2.2 路志正养生思想和实践  23-25
      2.1.2.3 路志正临床思想和养生  25-28
    2.1.3 阎润茗(1921-)  28-32
      2.1.3.1 医家小传  28-29
      2.1.3.2 阎润茗养生思想及实践  29-30
      2.1.3.3 阎润茗养生总结  30-32
    2.1.4 程莘农(1921-)  32-34
      2.1.4.1 医家小传  32
      2.1.4.2 程莘农养生思想及实践  32-34
    2.1.5 张作舟(1922-)  34-36
      2.1.5.1 医家小传  34
      2.1.5.2 张作舟养生思想及实践  34-35
      2.1.5.3 张作舟临床思想与养生  35-36
    2.1.6 马继兴(1925--)  36-40
      2.1.6.1 医家小传  36
      2.1.6.2 马继兴养生思想和实践  36-37
      2.1.6.3 马继兴养生总结  37-40
  2.2 中国中医科学院已故名老中医养生研究  40-66
    2.2.1 肖龙友(1870-1960)  40-45
      2.2.1.1 生平传略  40
      2.2.1.2 肖龙友养生思想及实践  40-43
      2.2.1.3 肖龙友临床特色与养生  43-45
    2.2.2 钱伯煊(1896-1986)  45-47
      2.2.2.1 生平传略  45
      2.2.2.2 钱伯煊临床思想与养生  45-46
      2.2.2.3 钱伯煊养生总结  46-47
    2.2.3 朱仁康(1908-2000)  47-49
      2.2.3.1 生平传略  47
      2.2.3.2 朱仁康养生思想及实践  47-48
      2.2.3.3 朱仁康临床思想和养生  48-49
    2.2.4 陈苏生(1909-1999)  49-58
      2.2.4.1 生平传略  49-50
      2.2.4.2 陈苏生养生思想和实践  50-52
      2.2.4.3 陈苏生临床思想与养生  52-56
      2.2.4.4 陈苏生养生总结  56-58
    2.2.5 董德懋(1912-2002)  58-66
      2.2.5.1 生平传略  58
      2.2.5.2 董德懋临床特色与养生思想  58-64
      2.2.5.3 董德懋养生总结  64-66
3 讨论  66-92
  3.1 名老中医养生共性  66-82
    3.1.1 饮食养生——慎药损谷,顾护脾胃  66-70
      3.1.1.1 脾胃为后天之本  66-67
      3.1.1.2 脾胃为气机之枢  67-68
      3.1.1.3 饮食有节、损谷养胃  68-69
      3.1.1.4 慎药、重食养的思想  69-70
    3.1.2 运动养生——形劳神逸  70-72
    3.1.3 起居养生——天人合一  72-76
    3.1.4 精神养生——仁者寿  76-82
      3.1.4.1 大医精诚、老有所为  76-77
      3.1.4.2 无私忘我、宠辱不惊  77-78
      3.1.4.3 欲不可灭、欲不可纵  78-80
      3.1.4.4 诗词书画、兴趣广泛  80
      3.1.4.5 家庭和睦、相濡以沫  80-81
      3.1.4.6 大德有其寿  81-82
  3.2 名老中医养生个性  82-87
    3.2.1 名老中医临床特色与养生个性  82-85
      3.2.1.1 路志正---慎养脾胃  82-83
      3.2.1.2 阎润茗---顺时养生  83
      3.2.1.3 肖龙友---形神同调,避免攻伐  83-84
      3.2.1.4 陈苏生---扶阳与畅情志的思想  84
      3.2.1.5 董德懋---气功养生与调理脾胃的思想  84-85
    3.2.2 名老中医对养生理论的贡献  85-87
      3.2.2.1 薛崇成抗衰老研究  85
      3.2.2.2 路志正防湿治湿思想  85
      3.2.2.3 马继兴催眠养生研究  85-86
      3.2.2.4 肖龙友助老年人生气的思想  86
      3.2.2.5 陈苏生养生思想  86
      3.2.2.6 董德懋气功理论研究  86-87
  3.3 理论探讨  87-92
    3.3.1 神静形动  88-90
      3.3.1.1 无私忘我---神静  89
      3.3.1.2 老有所为——形动  89-90
    3.3.2 "和"为养生之本  90-92
附录:访谈实录  92-100
  1 薛崇成访谈录  92-94
  2 路志正访谈录  94-96
  3 阎润茗访谈录  96-98
  4 程莘农访谈实录  98-99
  5 马继兴访谈实录  99-100
参考文献  100-103
致谢  103-104
个人简历  104-106

相似论文

  1. 实践中医饮食养生对现代文明病的预防及改善,R212
  2. 中国道教与印度瑜伽养生的比较研究,B958
  3. 《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形动兼类词研究,H146
  4. 《黄帝内经》精神养生考源,R212
  5. 中晚明江南士人饮食养生研究,TS971
  6. 魏晋至唐宋道教饮食养生思想探析,K207
  7. “动+‘个’+形/动”结构中“个”字研究,H146
  8. 《备急千金要方》养生思想研究,R212
  9. 先秦虚静论,B223
  10. 老子哲学养生思想对现代人健康问题的启示,R212
  11. 论养心为养生之本,R212
  12. “肺主气”与中医养生关系的研究,R212
  13. 《黄帝内经》夏季养生方法的意义及方法,R212
  14. 实践中医饮食养生对现代文明病的预防及改善,R212
  15. 《中外卫生要旨》养生思想和特点研究,R212
  16. 中西方养生思想对比研究,R212
  17. 基于《抱朴子》的葛洪养生思想与实践的研究,R212
  18. 苏轼与中国养生文化,R212
  19. 《老老恒言》养生思想研究,R212
  20. “五禽戏”的养生保健作用及其应用研究,R212
  21. 陈氏太极拳养生价值及其作用机理探讨,R212

中图分类: > 医药、卫生 > 中国医学 > 中医预防、卫生学 > 养生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