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慢性可卡因大鼠行为变化及其与脑内糖原合成酶激酶3β的关系

作 者: 魏义明
导 师: 俞昌喜;陆林;李素霞
学 校: 福建医科大学
专 业: 药理学
关键词: 药物滥用 可卡因 条件位置偏爱 稽延性症状 糖原合酶激酶3β 视交叉上核 中脑腹侧被盖区 伏隔核 前额叶皮层 生物节律
分类号: R749.61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116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成瘾性物质是一类能够影响人类情绪、行为,改变意识状态,并有致依赖作用的化学物质。成瘾性物质滥用既是全球普遍存在的公共卫生问题,又是危害严重的社会问题。复吸是药物依赖状态的一个重要特征。目前认为,导致复吸的主要因素有两个:一是长期存在的精神依赖,导致强迫性觅药和用药行为反复出现;二是药物戒断后长期的睡眠障碍、节律紊乱、躯体症状、负性情绪等稽延性戒断症状。条件位置偏爱(conditioned place preference, CPP)可应用于可卡因等成瘾性物质的精神依赖潜力评价。一些行为学研究发现,药物依赖相关行为,包括自发活动、敏化,条件位置偏爱及自我给药等,都存在昼夜差异,且可能与中脑边缘系统多巴胺能递质系统的昼夜调节有关。然而,有关可卡因条件位置偏爱昼夜差异的脑内分子机制还有待于探索。有研究显示,可卡因依赖者戒断后,虽然不会出现像阿片类物质滥用戒断时明显的躯体症状和自主神经系统紊乱综合症,但是通常会伴有明显的精神症状,如失眠、焦虑、抑郁等,正是这些严重的稽延性症状最终导致可卡因依赖者复吸。但是,可卡因慢性稽延性症状产生的脑内分子机制还有待于研究。最近有研究发现,脑内昼夜节律基因的活动与药物成瘾关系密切,而且这些昼夜节律分子的活性和稳定性受某些激酶,如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SK-3β)的影响。糖原合酶激酶3β(GSK-3β)普遍存在于机体的各种组织,在神经系统中有高表达,其本质为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研究表明GSK-3β参与了体内一系列的信号转导,功能上涉及蛋白合成、细胞增殖、细胞分化、微管形成及神经元凋亡等活动。尤其是近年来发现,非典型的多巴胺D2受体-蛋白激酶B-糖原合成酶激酶3β信号途径(D2-AKT- GSK-3βsignal pathway)与多巴胺样行为的表达及多种精神疾病相关。为此,本研究拟给予大鼠可卡因慢性处理,在观察其条件位置偏爱形成的昼夜差异及戒断后稽延性症状的基础上,探讨这些行为变化与脑内GSK-3β的关系,以期深化理解可卡因精神依赖性以及复吸的神经生物学机制,为其防治提供新的作用途径和新的药物作用靶点。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两部分:1.可卡因条件位置偏爱的昼夜差异及其与脑内GSK-3β的关系本部分研究包括以下四方面内容:(1)naive大鼠脑内GSK-3β活性的昼夜节律性分析正常SD大鼠在12h/12h昼夜环境(早上5:00开灯,为ZT0;下午17:00关灯,为ZT12)适应7天后。第8天开始,分别在5:00(ZT0),9:00(ZT4),13:00(ZT8),17:00(ZT12),21:00(ZT16),1:00(ZT20)和5:00(ZT24)7个时间点采集大鼠的4个脑区(下丘脑视交叉上核,SCN;前额叶皮层,PFC;中脑腹侧被盖区,VTA和伏隔核,NAc)组织。采用western blot检测不同时间点磷酸化GSK3β/pGSK-3β(GSK-3β磷酸化反应GSK-3β活性下降)的相对水平,并用生物节律余弦分析法和方差分析统计方法,分析GSK-3β活性的昼夜节律性。结果表明,在正常大鼠脑内,SCN、PFC、VTA及NAc中pGSK-3β水平存在着显著的昼夜节律性。(2)可卡因CPP形成的昼夜差异性观察在同样的饲养环境下,分别在ZT4和ZT16时间点,给予大鼠腹腔注射10mg/kg的可卡因,对其进行为期8天的可卡因CPP训练。第9天在相应的时间点测试大鼠可卡因CPP的表达强度(即ZT4点训练,ZT4点测试;ZT16点训练,ZT16点测试),以观察可卡因CPP形成的昼夜差异。结果显示,腹腔注射10 mg/kg的可卡因,可训练大鼠形成可卡因CPP,且有显著的昼夜差异,表现为白天表达显著强于晚上。(3)可卡因CPP测试后大鼠脑区pGSK-3β的检测大鼠可卡因CPP测试结束后,立即在各自时间点(ZT4和ZT16)采集四个脑区(同上)组织,采用western blot检测pGSK-3β水平,并用方差分析比较其差异。结果表明,在SCN区,白天给予可卡因可以显著降低其内pGSK-3β水平,但晚上给予可卡因无显著影响;生理盐水组大鼠pGSK-3β水平,白天高于晚上,而可卡因组pGSK-3β水平无显著昼夜差异。在PFC区,白天或晚上给予可卡因,pGSK-3β水平均无显著变化;生理盐水组大鼠的pGSK-3β水平白天高于晚上,且可卡因组水平依然为白天高于晚上。在VTA区,白天或晚上给予可卡因,pGSK-3β水平均较生理盐水组有显著下降;生理盐水组大鼠的pGSK-3β水平白天高于晚上,且可卡因组水平依然为白天高于晚上。在NAc区,pGSK-3β变化规律类似于SCN区。(4)核团微注射SB216763对大鼠可卡因CPP形成的影响分析上述3部分实验结果,发现大鼠VTA脑区pGSK-3β水平的变化规律与可卡因CPP的昼夜变化最为匹配,故而采取核团微注射方法,在VTA给予GSK-3β活性抑制剂SB216763(1ng/side),观察其对大鼠可卡因CPP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大鼠VTA核团微注射SB216763后,可卡因CPP在白天和晚上均可形成,但昼夜差异消失。以上结果提示,中脑腹侧被盖区(VTA)GSK-3β活性的昼夜变化参与了可卡因CPP昼夜差异的形成。2.可卡因慢性稽延性症状变化及其与脑内GSK-3β的关系本部分研究包括以下三个阶段:(1)实验分组及可卡因慢性给药本部分实验大鼠在12h/12h昼夜环境(早上8:00开灯,为ZT0;下午20:00关灯,为ZT12)适应7天后,分为可卡因和生理盐水两个大组。对可卡因组大鼠,给予20mg/kg剂量的可卡因连续腹腔注射14天,然后戒断3天、10天和30天,分别命名为d3、d10和d30组;对生理盐水组大鼠,给予同等体积的生理盐水连续腹腔注射14天,命名为saline组。上述四个小组(saline组和d3、d10及d30组)的大鼠再分别设置7个时间点,即:8:00(ZT0),12:00(ZT4),16:00(ZT8),20:00(ZT12),0:00(ZT16),4:00(ZT20)和8:00(ZT24)。每个时间点6只大鼠,共168只。(2)可卡因稽延性症状观察大鼠连续14天腹腔注射可卡因后,戒断3天、10天和30天,分别测定各组大鼠的体重增重;并采用旷场实验、高价十字迷宫和糖水偏爱实验,观察大鼠的自发活动、紧张、焦虑及抑郁样症状等稽延性症状。结果显示,大鼠的体重增重,d3组显著低于saline组,而d10,d30组与saline组比较无显著变化。旷场实验测定的大鼠爬格数(反映大鼠水平运动活性),d3、d10及d30组与saline组比较均显著下降;直立次数(反映大鼠垂直运动活性及探究行为),d3,d10及d30组与saline组大鼠比较无显著差异;粪粒数(反映大鼠紧张状态),d3组显著多于saline组, d10及d30组与saline组无显著差异。高架十字迷宫实验测定的大鼠进入开臂次数及时间比例,d3及d30组与saline组比较无显著差异,d10组显著高于saline组;进入闭臂次数及时间比列,d3及d30组与saline组比较无显著差异,d10组显著低于saline组。大鼠糖水偏爱实验显示,d3组大鼠糖水消费比例显著低于saline组,而d10和d30组与saline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3)可卡因慢性处理大鼠戒断后脑内pGSK-3β变化的检测上述行为学检测结束后,立即采集各时间点各组大鼠的四个核团(SCN,PFC,VTA及NAc),采用western blot检测不同时间点pGSK-3β的水平,用方差分析和生物节律余弦分析法,分析各脑区pGSK-3β含量及节律的变化。结果表明,在SCN区,saline组大鼠pGSK-3β水平呈现昼夜节律性,可卡因慢性处理后戒断3天,节律性依然存在;而戒断10天和30天,节律性消失;与saline组比较,d3、d10及d30组的大鼠pGSK-3β含量均显著降低。在PFC区,saline组大鼠pGSK-3β水平呈现昼夜节律性,可卡因慢性处理后戒断3天、10天和30天,节律性消失;与saline组比较,d3、d10组大鼠pGSK-3β的含量显著降低;而d30组的显著增加。在VTA区,saline组大鼠pGSK-3β水平呈现昼夜节律性,可卡因慢性处理后戒断3天、10天和30天,节律性消失;与saline组比较,d3、d10及d30组的大鼠pGSK-3β含量均显著增加。在NAC区,saline组大鼠pGSK-3β水平呈现昼夜节律性,可卡因慢性处理后戒断3天,节律依然存在;戒断10天和30天,节律性消失;与saline组比较,d3、d10及d30组的大鼠pGSK-3β含量均显著增加。综合分析以上结果提示,慢性可卡因处理后戒断3天时,大鼠稽延性症状主要表现为体重增重减少、自发活动减少、紧张及轻度抑郁;戒断10天时,主要表现为焦虑;而戒断30天,主要表现自发活动减少。同时,脑内pGSK-3β水平的昼夜节律性,除了SCN和NAc的在戒断3天依然存在外,其余的均消失;而各脑区pGSK-3β的含量,在不同戒断时间均有变化(增加或减少)。由此我们推测,可卡因慢性处理大鼠,戒断不同时间后出现的稽延性症状可能与脑内GSK3β水平及节律性的变化有关,但两者间的确切关系及其机制需待进一步实验证实。综上所述,本研究首次发现:1.正常大鼠脑内(SCN,PFC,VTA及NAc)GSK-3β活性呈现昼夜节律性;且中脑腹侧被盖区(VTA)GSK-3β活性的昼夜变化参与了可卡因CPP昼夜差异的形成。2.可卡因慢性处理后戒断3天、10天和30天,大鼠的稽延性症状各不相同;同时大鼠脑内(SCN,PFC,VTA及NAc)GSK-3β活性及昼夜节律性出现异常,提示两者之间有一定相关性。

全文目录


英文缩略字表  6-8
中文摘要  8-13
英文摘要  13-21
前言  21-25
第一部分 可卡因条件位置偏爱昼夜差异及其与脑内GSK-3β的关系  25-49
  1 材料  25-26
  2 方法  26-33
    2.1 条件位置偏爱实验  26-27
    2.2 脑立体定位技术  27
    2.3 脑核团微注射技术  27
    2.4 脑立体定位组织学鉴定  27
    2.5 脑核团定位取材法  27-28
    2.6 蛋白免疫印迹分析(western blot)  28-32
      2.6.1 相关试剂及配制  28-31
      2.6.2 蛋白提取  31
      2.6.3 蛋白浓度测定  31
      2.6.4 电泳、转移及显色  31-32
    2.7 数据处理  32-33
  3 结果  33-43
    3.1 naive大鼠脑内pGSK-3β水平的昼夜节律  33-35
    3.2 大鼠可卡因CPP形成的昼夜差异  35-37
    3.3 不同时间可卡因CPP训练对脑内pGSK-3β水平的影响  37-42
      3.3.1 可卡因对视交叉上核pGSK-3β水平的影响  37-39
      3.3.2 可卡因对前额叶皮层pGSK-3β水平的影响  39-40
      3.3.3 可卡因对中脑腹侧被盖区pGSK-3β水平的影响  40-41
      3.3.4 可卡因对伏隔核pGSK-3β水平的影响  41-42
    3.4 VTA核团微注射58216763对可卡因CPP昼夜差异的影响  42-43
  4 讨论  43-48
  5 小结  48-49
第二部分 可卡因慢性稽延性症状变化及其与脑内GSK-3β的关系  49-67
  1 材料  49-50
  2 方法  50-52
    2.1 高架十字迷宫实验  50
    2.2 旷场实验  50-51
    2.3 糖水偏爱实验  51
    2.4 脑核团定位取材法  51
    2.5 蛋白免疫印迹分析(western blot)  51
    2.6 实验分组及可卡因给药方案  51-52
    2.7 数据处理  52
  3 结果  52-62
    3.1 可卡因慢性处理大鼠戒断后体重增重的变化  52-53
    3.2 可卡因慢性处理大鼠戒断后高架十字迷宫行为的变化  53-54
    3.3 可卡因慢性处理大鼠戒断后旷场行为的变化  54-55
    3.4 可卡因慢性处理大鼠戒断后糖水偏爱行为的变化  55-56
    3.5 可卡因慢性处理大鼠戒断后脑内pGSK-3β的变化  56-62
      3.5.1 视交叉上核pGSK-3β水平及节律的变化  57-58
      3.5.2 前额叶皮层pGSK-3β水平及节律的变化  58-59
      3.5.3 中脑腹侧被盖区pGSK-3β水平及节律的变化  59-60
      3.5.4 伏隔核pGSK-3β水平及节律的变化  60-62
  4 讨论  62-66
  5 小结  66-67
附录  67-68
致谢  68-69
结论  69-70
参考文献  70-83
综述:昼夜节律与药物滥用  83-99

相似论文

  1. 糖原合酶激酶3β对青光眼视网膜神经节细胞作用的研究,R775
  2. SU11274影响食管癌Eca109细胞生物学行为的时辰效应探讨,R735.1
  3. Sigma-1受体激动剂PRE-084对大鼠突触前钙离子浓度的作用和机制,R965
  4. 针刺调整超前性光暗周期转移后节律紊乱的时相特征及其对生物钟基因Per1作用的研究,R245
  5. 基于生物节律的公路客运驾驶员安全管理技术研究,U492.8
  6. 热辅助解吸常压化学离子化源的构建与应用,O657.63
  7. 生物钟PER3基因多态性与乳腺癌易感性的相关性研究,R737.9
  8. 心理干预对戒毒人员信心及负性情绪的效果评价,R749.64
  9. 低浓度吗啡抗帕金森病分子机制的研究,R742.5
  10. 电针对慢性疲劳大鼠体温、褪黑素昼夜节律的调整作用,R245.97
  11. 生物钟基因Per1、Per2在体外调控胶质瘤细胞生物节律及放疗作用的研究,R739.4
  12. 健康青年骨代谢生化指标节律波动的观察,R580
  13. 低频电针对海洛因依赖小鼠康复期海马NMDA受体及转录因子CREB1的影响,R245
  14. Period1、Period2在人脑胶质瘤中表达的初步研究,R739.4
  15. 药物滥用者的社会排斥研究,R749.64
  16. 记忆相关脑区中StAR与ChAT表达的相关性研究,R341
  17. 基于核酸适体识别和生物酶信号放大检测可卡因的研究,Q503
  18. NMDA受体甘氨酸位点拮抗剂7-氯硫代犬尿烯酸对大鼠可卡因奖赏记忆的影响,R96
  19. 高频电刺激伏隔核对大鼠可卡因自身给药行为影响的实验研究,R749.64
  20. 恒河猴脑深部电刺激双侧伏隔核模型建立的研究,R-332
  21. 前额脑电与血氧信息融合的人—机交互装置研究,TP399-C8

中图分类: > 医药、卫生 > 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 > 精神病学 > 中毒性精神障碍 > 药源性精神障碍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