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新经济史视角下的社会结构演进、制度变迁与长期经济增长

作 者: 曾凯
导 师: 冯涛
学 校: 西北大学
专 业: 产业经济与投资
关键词: 新经济史 社会结构 市民社会 制度变迁 长期经济增长
分类号: F119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755次
引 用: 2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探索长期经济增长的基本机制一直是经济学研究中重大而着迷的课题。本文运用新经济史分析范式,通过对西欧国家历史演进轨迹的考察,提炼出影响经济持续增长的基本结构,并利用西欧近代以来的制度变迁史对这一基本结构进行了检验。在此基础上,通过比较中国与西欧在近代以来制度方面的基本差异,进一步验证了这一基本结构对中国经济解释的适用性,并对中国明代以来的国家兴衰进行了完整的经验性解释,从而找出了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并提出社会变革的基本方向。以往的经济学文献仅讨论文化、技术或制度等单一性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达仁·埃塞姆格鲁,西蒙·约翰逊和詹姆斯·罗宾逊(Daron Acemoglu, Simon Johnson, James A Robinson,2005)与张宇燕和高程(2004)的研究也仅对西欧国家1500-1850年的历史演进建立了理论分析框架。本文构建了社会结构演进、制度变迁与长期经济增长的理论假设,不仅适用于解释近代以来西方世界的兴起,而且适用于对中国长期历史演进轨迹与近代以来国家兴衰的解释。比较中西方国家近代以来的不同发展路径,我们初步发现,影响中国近代衰落的根源在于产权不能独立发展。尽管私有产权与市场交易在中国发育较早,却由于中央集权制度的控制,产生了中间阶层自春秋战国以来的断层,影响了中产阶级的发育和现代制度结构在近代的建立。因此社会变革的突破口应着力于从二重结构缝隙中努力培育出中间层,使其具有独立的谈判能力,只有通过与国家的持续博弈与妥协,才能逐步建立起现代制度结构,实现国家现代化。通过对西欧各国兴起经验的考察,我们注意到,社会结构演进对一国实现长期经济增长有着深刻而持久的影响。英国市民社会和国家双方在相互博弈中都成熟到了有能力达成妥协的程度,导致英国社会结构在国家与社会的力量对比中发生变革,新兴阶级通过宪政革命改变了国家的掠夺性行为,并对西欧其他国家产生巨大压力,最终像法国这样的专制国家也在持续冲突中建立起现代制度结构,工业革命陆续在西欧各国上演。通过对中国长期历史演进轨迹尤其是近代以来国家兴衰的考察,我们发现,明清时期中央集权统治达到顶峰。在专制国家控制产权制度安排的主导下,契约的意愿性降低,契约保护的刚性减弱,导致平民的谈判能力丧失,即使存在平民与官僚之间微弱的产权保护关系,也无法使平民形成稳定的预期和相应的谈判能力。近代以来,随着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的产权外部保护力量丧失,面对外部侵略无法促进新生力量的成长,国家职能一步步弱化,陷入不可治理的地步。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建立了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模式,由于取消了私有产权和市场交易,导致社会结构僵化,即使具有极强的社会整合能力,也无法推动民间力量发展壮大。改革开放以来,由于调整了国家、市场与产权的关系,国家自上而下启动的经济改革激发了民间的热情,国家与社会长期极不对称的强弱格局逐步打破。然而,仅仅依靠社会流动性增强并不足以支持一国经济发展,只有通过现代制度结构平衡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才能有效约束国家的权力扩张,将民间的增长潜能通过合理配置转化为经济增长结果。我们的研究表明,实现中国长期经济增长的持久动力在于社会结构转型。只有通过社会结构的变迁从二重结构缝隙中发育出中间阶层,形成有利于集体行动的市民社会,才能对国家的权力活动边界进行约束,并在与国家的互动博弈中确立起市场交易制度与相应的产权保护制度,建立法治社会推动国家发挥保护产权和促进市场交易的功能,充分激励与有效配置分散于社会下层的各种资源,国家才能长期繁荣与稳定。要想走出二重社会结构的困境,需要通过国家向市民社会的权利转移实现市民社会多元权利结构对国家权力的分享与制衡。因此,改革的基本思路是,通过国家的外部推进与社会结构变迁的内生演进逐步完成国家与社会的相对分离,进而通过市民社会对国家事务的参与与国家对市民社会的有限干预实现国家与社会的良性互动,通过博弈与妥协达成力量均衡与相互制约,最终建立现代制度结构实现国家的现代化道路。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3-5
Abstract  5-11
第一章 绪论  11-26
  1.1 选题背景  11-18
    1.1.1 近代中西文明分岔的根源探析  11-13
    1.1.2 现有文献对长期经济增长解释的缺陷  13-16
    1.1.3 新经济史学派对本问题的解释  16-18
  1.2 研究对象、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18-24
    1.2.1 研究对象与基本概念界定  18-21
    1.2.2 基本思路与研究框架  21-23
    1.2.3 研究方法  23-24
  1.3 本文的可能创新之处  24-26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6-41
  2.1 从文化角度对经济增长机制的解释  26-28
  2.2 从技术角度对经济增长机制的解释  28-32
  2.3 从制度角度探索经济增长机制的文献  32-37
    2.3.1 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文献综述  32-34
    2.3.2 制度变迁内生化的国家视角分析文献  34-36
    2.3.3 政治制度与经济制度互动的文献综述  36-37
  2.4 社会结构演进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文献综述  37-39
  2.5 本文的新经济史分析视角  39-41
第三章 西欧经济史上的变革与长期经济增长——历史演进、假设与检验  41-68
  3.1 西欧社会历史演进的基本线索  41-43
  3.2 西欧制度演进的基本结构  43-48
    3.2.1 制度变迁与长期经济增长  43-44
    3.2.2 国家在制度变迁中的双重作用  44-46
    3.2.3 初始制度禀赋、社会结构变革与国家行为演变  46-48
  3.3 西欧经济史上结构变革与长期经济增长的检验  48-66
    3.3.1 中世纪封建制度的衰落与民族国家的兴起  48-49
    3.3.2 法国近代以来的结构性对抗、宪政改革及其绩效表现  49-54
    3.3.3 荷兰近代以来的社会结构变革、制度演进与经济增长实绩  54-60
    3.3.4 英国近代以来的社会结构演进、宪政制度变迁与工业革命的产生  60-66
  3.4 小结  66-68
第四章 中世纪中西方制度比较研究  68-82
  4.1 中西方基本制度禀赋比较  68-73
    4.1.1 基本经济制度禀赋比较  68-71
    4.1.2 基本政治制度禀赋比较  71-72
    4.1.3 意识形态禀赋比较  72-73
  4.2 中西方制度结构比较  73-77
    4.2.1 基本制度在制度结构中的匹配性比较  73-75
    4.2.2 基本制度在制度结构中的独立性比较  75-77
  4.3 中西方社会结构的基本特点  77-80
    4.3.1 社会结构演进的比较  77-78
    4.3.2 不同社会结构在制度变迁中的作用比较  78-80
  4.4 小结  80-82
第五章 基于西欧经济史的历史假设对中国长期经济表现的经验性解释  82-118
  5.1 初始制度禀赋及其绩效表现  82-86
    5.1.1 中央集权制度与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发展  82-84
    5.1.2 中央集权制度造成近代以来国家的衰落  84-86
  5.2 明代社会民间贸易勃兴、制度冲突与经济绩效表现  86-93
    5.2.1 集权制度、朝贡贸易与社会财富的分配  86-88
    5.2.2 国家与商人之间的博弈与制度冲突  88-93
  5.3 清代至民国时期国家制度演变及其经济表现  93-103
    5.3.1 清代前中期相关利益主体的制度博弈与经济绩效表现  93-98
    5.3.2 清代晚期国家力量衰落与帝国统治的瓦解  98-101
    5.3.3 民国时期国家职能进一步弱化及其后果  101-103
  5.4 1949-1978年的国家垄断型社会结构与经济绩效表现  103-109
    5.4.1 建国以后国家职能的根本转变成为推动现代化的组织保证  103-107
    5.4.2 国家产权垄断造成计划体制后期经济的困境  107-109
  5.5 1978年以来社会结构演进、制度变迁及其表现  109-116
    5.5.1 1978年以来改革的纵深推进及其绩效表现  109-112
    5.5.2 政府的有限保护、市民社会的发展与制度绩效——以温州商会为例  112-116
  5.6 小结  116-118
第六章 建构和完善社会结构实现中国长期经济增长的基本思路  118-129
  6.1 社会结构转型的意义及现状  118-120
    6.1.1 社会结构转型成为实现中国长期经济增长的持久动力  118-119
    6.1.2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主导型发展模式对社会结构分化的影响  119-120
  6.2 市民社会的发展成为破解社会二重结构困境的切入点  120-123
    6.2.1 市民社会发展的必要性  121-122
    6.2.2 建构市民社会的可能性  122-123
  6.3 建构中国特色市民社会的措施  123-129
    6.3.1 国家的外生推进与社会结构变迁的内生演进相结合  123-127
    6.3.2 国家与市民社会互动演进与良性发展  127-129
结论  129-134
参考文献  134-147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147-148
致谢  148-149
作者简介  149-150

相似论文

  1. 从国家农民到社会农民的农民人权嬗变,A811
  2. 谁来荣耀生活,G40
  3. 学校教师专业发展制度的个案研究,G451.1
  4. 马克思对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的扬弃及其当代价值,B516.35
  5. 谁为食品安全事件买单,F203
  6. 我国公务员考核制度变迁的探析,D630.3
  7. 制度变迁理论视角下的大学生结构性失业问题研究,G647.38
  8.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视阈下的社会公正问题研究,D61
  9. 城市小区业主权研究,D923.2
  10. 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理论及其现实意义,B089.1
  11. 国家大剧院歌剧制作制度化与规范化初探,J832
  12. 中国法治建设路径选择,D920.0
  13. 沈阳市流动人口管理制度变迁研究,D631.42
  14. 社区警务战略的理念内核研究,D631.4
  15. 辽宁省行政监察制度变迁研究,D630
  16. 辽宁省公务员录用制度变迁研究,D630.3
  17. 试析马克思的国家理论及其当代意义,D03
  18. 马克思对黑格尔历史观的批判,A811
  19. 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及当代中国市民社会建构,A811
  20. 国家介入与村民行动,C912.82
  21. 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研究,C912.1

中图分类: > 经济 > 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 > 世界经济、国际经济关系 > 世界经济史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