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动静脉内皮细胞的诱导及其机制的基础研究

作 者: 张刚
导 师: 范全心
学 校: 山东大学
专 业: 心外科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内皮细胞 动脉静脉
分类号: R329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9年
下 载: 255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背景血管系统包括动脉和静脉,动脉将血液从心脏送往全身各器官,组织,并为其提供了赖以生存的物质,包括营养物质和氧气,而静脉则将血液由全身各器官送回心脏,带走了细胞代谢的产物二氧化碳。血管由两类细胞组成:内皮细胞和外膜细胞,其中外膜细胞包括血管平滑肌细胞和外周细胞。和静脉内皮不同,动脉内皮周围由较厚的平滑肌细胞层和弹力纤维层包绕。血管的多样性主要是由内皮细胞的多样性决定。近来,很多特异性的动脉和静脉的标志物被发现,而且在发育阶段的早期血流开始之前就存在内皮细胞上。Eph受体是酪氨酸激酶受体家族(receptor tyrosine kinases RTKs)中最大的一个亚群,其配体主要表达于细胞表面,被命名为ephrin。Eph-ephrin具有非常重要的生理功能,参与胚胎发育中轴突导向、突触形成、细胞增殖和迁移、体节生成和血管发生,可以说其贯穿着脊椎动物和非脊椎动物的整个进化过程。最近研究表明,EphB/ephrinB在胚胎血管的发育中对动静脉的特异性分化起到关键作用。酪氨酸激酶配体ephrinB2和它的受体EphB4是第一个被报道可以分别作为动脉内皮细胞和静脉内皮细胞的分子标志物。在随后的几年,一系列其它的动脉和静脉的分子标志物被先后证实。酪氨酸激酶配体ephrinB1,神经纤维网蛋白—1(neuropilin 1)和Notch信号系统的配体Jagged-1,Jagged-2和Notch靶基因Hey2等在动脉上特异性表达,而神经纤维网蛋白—2(neuropilin 2)和COUP-TFll则特异性在静脉上表达。最近,很多干细胞类型,包括胚胎干细胞,AC133+内皮前体细胞,成体多潜能干细胞,都已被发现在体内和体外都能分化为成熟和具有功能的动脉和静脉内皮细胞。Notch通路是广泛存在于脊椎和非脊椎动物中的重要信号传导通路,与其他多个高度保守的细胞传导通路一起构筑起生物发展的信号骨架决定细胞的最终命运,影响器官形成及形态发生。研究发现Notch信号通路对血管的发生发展,包括细胞增殖、迁移、平滑肌分化、血管生成、动静脉分化等多个方面有重要调控功能。最早在斑马鱼的研究中发现,血管内皮细胞的动脉或静脉分化主要受Notch信号调控。Notch配体deltaC和Notch5受体在动脉上特异性表达,减弱Notch活性可以导致动脉标志物ephrinB2和Notch5的丢失,但在背弓主动脉上却激活了静脉标志物EphB4和Flt4。因此,Notch信号通路抑制静脉内皮的命运同时诱导了动脉的分化。对小鼠和斑马鱼的研究结果证实VEGF对动脉分化是必须和足够的,而且VEGF位于决定动脉化命运的Notch信号通路的上游。既往研究发现在皮肤感觉神经和小血管相伴行,近来一些研究进一步探讨了其中的分子机制。在小鼠胚胎肢体皮肤上,小动脉而不是静脉特异性地与外周感觉神经伴行。外周感觉神经或施旺氏细胞地缺失可以导致动脉生成障碍,同样在体外共培养时,这些细胞的存在也可以诱导胚胎内皮细胞表达动脉标志物。感觉神经元和胶质细胞分泌VEGF和体外实验中外源性VEGF也能够介导胚胎内皮细胞的动脉化。这些研究表明外周神经通过分泌VEGF能够提供皮肤上小动脉形成所需要的模板。骨髓基质系统中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 MSCs)是一种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干细胞,它可以向多种结缔组织以及部分来源于外胚层的组织分化,形成骨、软骨、骨骼肌、腱、韧带、真皮、脂肪、骨髓基质和神经。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黏附性,成纤维样和克隆样生长的特性,而且表达特定的细胞表型。因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具有高度扩增能力,能够分化为多系细胞,而且具有来源充足、细胞培养成活率高、无免疫排异等优点,其已经成为心脏病细胞移植治疗中最具潜力的种子细胞。最近研究发现人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能够诱导成内皮样细胞。脐血和胎膜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和体内都能分化为内皮细胞。然而,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分化的内皮细胞的动静脉的特异性和其中的分子机制尚不清楚。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阐明在体外和体内实验中VEGF诱导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的内皮样细胞的动静脉命运。Notch信号通路在VEGF诱导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的内皮样细胞的动静脉命运过程的作用。研究方法阜外心血管病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这个研究协议,选择年龄6个月到12岁的心脏病患儿心脏开胸手术时从胸骨收取骨髓血,所有参与者的父母都签订书面赞同协议,研究协议遵守1975年赫尔新基宣言。一、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和鉴定以Histopaque密度梯度离心法从人的胸骨骨髓血中分离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PBS洗两次后,细胞种植在T75cm2塑料培养瓶中,培养液是含10%胎牛血清的IMDM,培养液中加入青霉素(100μg/mL)和链霉素(100mg/mL),在含5%CO2,95%湿度的细胞培养箱。3天培养后,细胞换培养液,黏附的细胞继续生长,未贴壁的细胞抛弃。在10~14天培养后,黏附的细胞呈集落式生长,可达到70-80%的融合。0.25%胰蛋白酶消化收集细胞,以104个细胞/cm2传代。所有实验均采用第一代细胞。生长曲线的制作。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抗原检测。胰蛋白酶消化收集细胞,PBS洗两次,洗去残留培养液,制成106个/ml的细胞悬液100μl。加入相应抗体20μl,室温避光反应30min。1800rpm,10min室温离心,弃上清。加入500μl PBS重悬细胞,流式检测CD14-PE,CD34-PE,CD45-PE,CD90-PE,CD105-PE,和CD73-FITC。鼠IgG1-FITC和IgG1-PE作为同型对照。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多向分化潜能测定干细胞成脂肪细胞诱导。第一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达60-70%融合后,加成脂肪细胞诱导液。每3天换液一次,继续加成脂肪细胞诱导液。两周后进行苏丹Ⅲ染色:PBS冲洗细胞两次,以洗去残留的培养液。加入苏丹Ⅲ染料,37℃静置30min。PBS洗去染料,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细胞中红色的脂肪颗粒。干细胞成骨细胞诱导。第一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达60-70%融合后,加成骨细胞诱导液。每3天换液一次,继续加成骨细胞诱导液。两周后进行茜素红染色:PBS冲洗细胞两次,以洗去残留的培养液。加入茜素红染料,室温静置5min。PBS洗去染料,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红色钙沉淀。MSC向内皮细胞分化以2×104cm2密度种植细胞,IMDM培养基内加入50 ng/mL VEGF。细胞免疫组化检测vWF,KDR,Flt-1,Tie-1,Tie-2。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vWF。MSC向动静脉内皮的诱导以2×104cm2密度种植细胞,IMDM培养基内加入50ng/mL和100ng/mLVEGF。细胞荧光免疫组化检测Ephrin-B2,和EphB4。二抗用FITC或TRITC标记。DAPI标记细胞核。实时荧光定量检测不同浓度诱导的内皮细胞的内皮标致物KDR,Flt-1,Tie-2,vWF,动脉内皮标致物Ephrin-B2,Dll4和Notch4,静脉内皮标志物EphB4和COUP-TFⅡ。内皮功能实验Dil-ac-LDL吞噬实验。分化的hMSC种植在T 25 cm2培养瓶,培养基加入10μg/mL Dil-ac-LDL,37℃下孵育4小时后,细胞用不含Dil-ac-LDL的培养基洗3次,然后在荧光显微镜下检查。体外成血管实验。用成血管试剂盒(ECM625)分析微管状结构的形成。将ECM胶液和稀释液在0℃水浴箱内冻融,成液体状,每900微升ECM胶液加入100微升稀释液,混均,将上述溶液加入96孔板,每孔50微升,37摄氏度孵育1小时成胶。消化分化的MSC,并重新悬浮于IMDM培养液包含50ng/mL VEGF,调整细胞数目5×103ml,将细胞接种于ECM胶上,孵育4—24小时,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体内成血管实验。取10周龄的雄性裸鼠,1%戊巴比妥腹腔注射麻醉后,在皮下分别注射300微升Matrigel胶包含100ng/mL VEGF和MSCs或者100ng/mLVEGF但无MSCs细胞。MSCs用DAPI标记细胞核。2周后,处死裸鼠,取出Matrigel胶用OCT包埋。冰冻切片后行vWF,ephrinB2,EphB4和抗鼠CD31的免疫荧光染色。在荧光显微镜下检查。Notch通路作用研究抑制剂组:浓度1μM的γ-分泌酶抑制剂(L-685,458)加入到IMDM培养基内。hMSC加VEGF组。单纯hMSC组。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各组Hey2,D114,ephrinB2,ephrinB1,COUP-TPⅡ和EphB4的表达。结果培养7天以后可见细胞呈集落式生长,集落中央细胞较为密集。细胞为成纤维细胞状,其间夹杂圆形的细胞。10-14天以后细胞可达到70—80%的融合。生长曲线显示1-7天为潜伏期,10天后进入平台生长期。表面抗原检测CD14,CD34,CD45阴性,超过90%的细胞表达CD90,CD105,CD73。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一定的诱导条件下能分化为脂肪样细胞和骨样细胞类型,具有多向分化的潜能,。50 ng/mL VEGF诱导MSC两周后细胞免疫组化染色结果Flt-1阳性率790%±4%,KDR阳性率87%±5%,Tie-1阳性率85%±8%,Tie-2阳性率830%±46%,vWF阳性率65%4±4%。实时荧光定量PCR显示vWF在2周和3周时显著升高。100 ng/mL VEGF诱导MSC和50ng/mL VEGF诱导MSC组比较,实时荧光定量PCR显示100ng/mL VEGF组KDR,Flt-1,Tie-1,Tie-2,vWF较50ng/mLVEGF组升高,但差异没有显著性。荧光双染色显示50ng/mLVEGF组MSC诱导的ECs动脉标志物ephrinB2阳性率11%4±2%,静脉标志物EphB4阳性率65%±4%,100ng/mL VEGF组动脉标志物66%±5%,静脉标志物EphB4阳性率21%±3%。在诱导14天后提取mRNA,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测定显示100ng/mLVEGF组动脉标志物Ephrin-B2,D114,和Notch4显著升高(P<0.01),静脉标志物COUP-TFⅡ和EphB4都下调,但只有COUP-TFⅡ有显著差异性(P<0.01)。体外实验中50ng/mLVEGF组诱导14天后能够摄取Dil-ac-LDL97%±3%,并且在Matrigel形成管状的网络结构。体内试验中,Matrigel胶含MSC组在14天后可以观察到许多新生的血管,对照组则几乎没有。DAPI标记的MSC显示MSC持续存在Matrgel栓内,免疫组化显示多数植入的细胞表达了vWF,ephrinB2和EphB4。用抗鼠的CD31染色证实Matrigel栓内的血管是鼠原性的。细胞组和非细胞植入组比较,血管密度分别为134±1.5和4.64±1.1每0.25mm2,而且DAPI标记的MSC围绕在血管管腔周围,没有足够证据显示MSC分化的EC掺入了新生的血管,因此MSC诱导的ECs有助于宿主血管的新生但没有形成新生血管。抑制Notch信号后,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动脉和静脉标志物显示,动脉标志物Hey2,D114,和ephrinB2显著降低(P<0.01),但ephrinB1无显著差异性(P>0.05),同时静脉标志物COUP-TPⅡ显著增加(P<0.01),EphB4无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及意义VEGF能诱导MSC分化为动脉和静脉内皮细胞,这种作用存在剂量依赖性。高浓度的VEGF有助于MSC诱导的内皮细胞表达动脉标志物,低浓度的VEGF则有助于MSC诱导的内皮细胞表达静脉标志物。抑制Notch通路后,VEGF诱导的动脉化分化被大部分阻止,转向分化为静脉内皮细胞。

全文目录


目录  4-5
中文摘要  5-11
ABSTRACT  11-20
缩略语表  20-22
前言  22-26
  参考文献  24-26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和鉴定  26-40
  1.前言  26-27
  2.材料和方法  27-32
  3.结果  32-36
  4.讨论  36-38
  参考文献:  38-40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内皮样细胞的分化  40-56
  1.前言  40-41
  2.材料和方法  41-47
  3.统计分析  47
  4.结果  47-49
  5.讨论  49-53
  参考文献:  53-56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动静脉内皮样细胞的分化  56-75
  1.前言  56-57
  2.材料和方法  57-63
  3.统计分析  63
  4.结果  63-69
  5.讨论  69-72
  参考文献:  72-75
论文总结  75-77
综述  77-100
  动静脉的分子标记物  77-100
In vitro endothelial potential of human mesenchymal stem cells  100-112
Arterial-venous endothelial cell fate related to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and Notch status during human bone mesenchymal stem cell differentiation  112-136
致谢  136-137
发表文章  137-138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138

相似论文

  1. 山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冷冻保存及基因转染研究,S827
  2. 马链球菌兽疫亚种类M蛋白与猪血管内皮细胞互作蛋白筛选,S852.611
  3. 新型非病毒基因转染体系的构建及其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基因重组中的应用,R346
  4. 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离培养及定向分化的研究,R329
  5. 茶黄素与TGF-β3对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软骨细胞增殖和诱导分化地影响,R329
  6.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预移植1周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损伤的修复作用,R542.22
  7. 组织工程化类金刚石涂层瓣膜构建及其体内植入的初步研究,R654.2
  8. Angiopoietin-1对高糖培养内皮细胞血管生成调控因子表达的影响,R587.2
  9. 慢病毒介导hVEGF-165基因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大鼠后肢缺血实验研究,R329
  10. 心梗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的最佳时间研究,R542.22
  11. Angiopoietin-1对高糖培养内皮细胞连接相关蛋白的影响,R363
  12. 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p38MAPK信号通路对机械应力刺激的反应,R329
  13.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营养效应对一氧化碳致星形胶质细胞损伤的影响,R329
  14. BMP2和VEGF165在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的表达,R329
  15. Akt家族在肝肺综合征大鼠血清诱导PMVECs增殖中的表达研究,R363
  16. 缺氧预处理MSCs移植对心肌梗死区SDF-1/CXCR4轴表达变化的实验研究,R542.22
  17. 高糖损伤内皮细胞及其与SelS和蛋白激酶C的关系,R587.1
  18. EAN脑保护与脑损伤修复三细胞模型系统中的内皮细胞及神经元形态特征,R651.1
  19. 转导胞嘧啶脱氨酶基因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内对胶质瘤趋向性的研究,R739.4
  20.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对血管内皮细胞镁离子浓度的影响,R965
  21. 四点弯曲应力刺激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R329

中图分类: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 人体形态学 > 人体组织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