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文学作品中伴随语言手段的翻译
作 者: 吴爱荣
导 师: 吴克礼
学 校: 上海外国语大学
专 业: 俄语语言文学
关键词: 译文读者 俄罗斯人 交际意义 非言语交际 汉族人 标点符号 超语言信息 非语言 原文读者 面部表情
分类号: H319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9年
下 载: 400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本文以翻译理论、跨文化交际学、非言语交际学、符号学、文化语言学为理论依据,试从交际的角度探讨了与文学作品中伴随语言手段的翻译相关的一些问题。人类的生活中离不开交际,而人类的交际活动主要通过语言手段和非语言的伴随语言手段两种形式进行,使用后者进行的交际通常被称为非言语交际。西方、俄罗斯(包括前苏联)和中国许多研究者对非言语交际进行了多年的研究,在分析这些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们明确了伴随语言手段的定义,并将伴随语言手段的种类重新界定为声音、体态动作、外表服饰、符号和书写、场景等五大类,同时指出它们在交际中发挥着表情、补充、否定、重复、强调、代替、调节等重要作用,具有通用性、真实性、模糊性、社会性、时代性、民族文化性等特点。而且为了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的性格、情感、心理状态,揭示作品的思想和主题,在文学作品中的作者叙述、作者的注解和解释、人物的对话中经常使用这些伴随语言手段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不过小说等书面文学作品中的伴随语言手段具有其特殊性:小说等书面文学作品中的伴随语言手段其实是指伴随语言手段的语言表达形式,即表示伴随语言手段的语言符号。而且文学作品中伴随语言手段的语言符号也包括能指、所指和所指事物三个方面。为了在翻译文学作品时能处理好其中的伴随语言手段,译者就需要了解汉俄伴随语言手段的民族文化差异,因此本文对汉俄体态动作、符号和书写手段以及其他伴随语言手段进行了对比,说明了它们在汉俄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中的异同。从交际的角度来看,文学作品就是作者和读者之间进行的一种特殊的交际活动,而译文读者通过阅读原作的译本,与原文作者之间进行着跨文化交际。翻译文学作品中伴随语言手段的过程是由两次交际结合而成的,译者则是这个跨文化交际活动的中间环节,在原文作者与译者的第一次交际中,他充当原文信息的接收者,在译者与译文读者的第二次交际中又充当译文信息的发出者。在这个交际过程中,他要达到的翻译目标只有一个,即让原文和译文的交际效果尽可能相同,也就是使译文读者对译文产生的反应与原文读者对原文产生的反应尽可能的一致。汉俄伴随语言手段具有民族文化性差异,这给文学作品中伴随语言手段的翻译设置了重重障碍,为了达到翻译的目标,译者在翻译文学作品中的伴随语言手段时,就要借助语境和超语言信息的帮助,克服翻译伴随语言手段过程中的民族文化障碍,并从原文的整体出发,根据译文读者的接收能力,灵活运用直译法、音译法、对应法、转换法、增补法、替代法、注释法、组合法等翻译方法,将原文中伴随语言手段表达的交际信息传递给译文读者,使原文作者与译文读者之间的跨文化非言语交际得以顺利进行。
|
全文目录
致谢 4-5 摘要 5-9 前言 9-13 I 伴随语言手段及其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 13-65 1.1 伴随语言手段的定义 13-17 1.1.1 关于交际与非言语交际 13-16 1.1.2 伴随语言手段的定义 16-17 1.2 伴随语言手段的研究概述 17-26 1.2.1 西方关于伴随语言手段的研究概述 17-20 1.2.2 俄罗斯(包括前苏联)关于伴随语言手段的研究概述 20-24 1.2.3 中国关于伴随语言手段的研究概述 24-26 1.3 伴随语言手段的种类 26-36 1.4 伴随语言手段在交际中的作用 36-38 1.5 伴随语言手段的特点 38-42 1.6 伴随语言手段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 42-65 1.6.1 文学作品中的伴随语言手段的特殊性 43-44 1.6.2 文学作品中伴随语言手段的种类及其作用 44-58 1.6.3 文学作品中伴随语言手段的运用方式 58-65 II 汉俄伴随语言手段的对比 65-90 2.1 汉俄体态动作的对比 65-80 2.1.1 汉俄体态动作礼仪规范方面的差异 65-68 2.1.2 汉俄体态动作交际意义方面的差异 68-80 2.2 汉俄符号和书写手段的对比 80-85 2.3 汉俄其他伴随语言手段的对比 85-90 III 文学作品中伴随语言手段的翻译过程与翻译障碍 90-127 3.1 文学作品中伴随语言手段的翻译过程 90-94 3.1.1 从交际的角度看文学作品 90-92 3.1.2 文学作品中伴随语言手段的翻译过程 92-94 3.2 文学作品中伴随语言手段的翻译障碍 94-127 3.2.1 翻译障碍形成的原因 94-96 3.2.2 翻译障碍的具体表现 96-114 3.2.3 语境、超语言信息在克服翻译障碍中的作用 114-127 IV 文学作品中伴随语言手段的翻译目标和方法 127-163 4.1 文学作品中伴随语言手段的翻译目标 127-128 4.2 文学作品中伴随语言手段的翻译方法 128-156 4.3 翻译文学作品中的伴随语言手段时应注意的问题 156-163 结束语 163-165 参考书目 165-178
|
相似论文
- 三亚俄罗斯旅游者的旅游行为研究,C912
- 汉维青年男性腰4、5椎体椎弓根CT形态差异及其临床意义,R687.3
- 述情障碍个体对面部表情的识别及其注意偏向的实验研究,B849
- 小学生情绪表情识别特点及其与情绪词掌握量的关系研究,B844.2
- 俄罗斯政府在扶持小企业发展中的作用研究,F276.3
- 赤峰市部分地区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血脂和血微量元素的初步分析,R749.16
- 纳博科夫的文化身份焦虑,I712.06
- 俄罗斯留学生疑问代词非疑问用法的习得研究,H195
- 论俄罗斯生态安全立法的发展,DD912.6
- 甘肃汉族体质特征与群体遗传学指标研究,Q983
- 俄罗斯外来劳务移民问题探析,D751.2
- 俄罗斯留学生汉语语用失误调查分析,H195
- 俄罗斯汉语教师来华研修培训模式及现实意义研究,H195
- 俄罗斯留学生汉语正音问题研究,H195
- 俄罗斯农村学校结构调整模式研究,G551.2
- 回汉族际通婚影响因素研究,C913.1
- 东北汉族民间小调与乡土因缘研究,J607
- 网络课程中非语言信息传递策略的研究,G434
- 昆明地区汉族传统服饰文化研究,J523.5
- 语境与形容词翻译,H059
- 新疆地区维、汉族人群巯嘌呤甲基转移酶活性分布状况研究,R96
中图分类: > 语言、文字 > 常用外国语 > 英语 > 语文教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