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现象学视野下的移情问题

作 者: 牟春
导 师: 张庆熊
学 校: 复旦大学
专 业: 外国哲学
关键词: 移情 自我 他者 世界 交互主体性
分类号: B84-06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8年
下 载: 507次
引 用: 2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移情这一概念的兴起可以上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它首先出现在德国审美心理学研究中。随后,在美学、心理学、现象学哲学,有时是三者的交叉领域,移情概念被广泛地论述和频繁地使用。虽然移情的意义具体到各个领域会稍有不同,不同的理论家在使用这一概念时其指向也略有差异,但大体而言,移情概念的核心意义并没有太大改变。它乃是指一个人把他自己感入到或是投射到他者那里,以经验他者的意识或主体性。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个“他者”是指他人,不过有时也包括他物。因此,移情现象既可以发生在一个人所感知到的社会对象中,也可以发生在他所感知到的非社会对象中。本文将主要追溯利普斯(TheodorLipps)、胡塞尔(Edmund Husserl)、施坦因(Edith Stein)、舍勒(Max Sheler)以及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等人对移情问题的讨论以展示他们围绕移情问题所展开的有关自我、他者、世界的实质性争论。移情概念之所以能存当时的学术圈里具有广泛的影响力乃是由于浪漫主义思潮的影响。受浪漫主义影响的哲人自认为他们完全站在了古典主义的对立面,特别是17世纪以来认识论传统的对立面。比如,他们不同意古典认识论高标认知活动的地位以及把理性作为人性的根本。与之相反,他们强调感情、意志甚至里比多在人类活动中的力量。总之,这些和浪漫主义相互伴随的观念促发和推动了哲学家们对移情概念的讨论。许多美学家、哲学心理学家和现象学家把移情看作是自我理解他者的有效甚至唯一途径。随着20世纪现象学的兴起,胡塞尔、施坦因、舍勒、海德格尔等众多现象学家开始反思浪漫主义、心理主义甚至整个西方认识论传统。而他们对利普斯移情论的批评正是坐落在对这些传统的反思之中。不过,他们给出的移情方案却有实质性差别。虽然胡塞尔对移情的叙述总是伴随着他对利普斯移情论的批评,但他还是接过了利普斯移情概念的自我论起点,而且其移情叙述细节也和利普斯有诸多相似之处。胡塞尔极力要避免利普斯移情论所携带的“唯我论”的消极影响,但“唯我论”的种子已经深深地埋在了移情这个概念之中。跟随自己的老师,施坦因也主张以“自我论”为起点用移情建构出他者。然而她的具体论述却暗中解构了胡塞尔“自我论”的前提。因为在施坦因看来,移情不仅仅参与自我对他者的构造,也参与他者对自我的构造。并且,只有通过反复移情,我身体的完整性才能被构造出来,即我才能意识到我的身体乃是众多身体之中的一个身体。和利普斯、胡塞尔、施坦因不同,舍勒和海德格尔反对使用移情这个概念。虽然他们是从不同的角度批评心理学和现象学移情论的,但其构想和目标却非常接近,二者都揭示了他者相对于自我的优先性。而移情论背后的难题正是自我如何一来就可以理解他者的问题。通过对众多移情理论的考察,我想揭示的是——我们对他者的理解并不需要移情,我们在最为普遍的状况下本就理解他者。同样地,主体间性也不需要移情来建构,它本就是需要被揭示的源始现象。

全文目录


摘要  5-7
Abstract  7-9
前言 移情——一种现代人的独特感受方式  9-15
  (一) 选题的缘起  9-10
  (二) 国内外研究状况  10-13
  (三) 研究方法和篇章布局  13-15
正文:现象学视野下的移情问题  15-119
  第一章 移情说的兴起  15-21
    第一节 移情说的浪漫主义观念背景  15-17
    第二节 审美心理学中的移情概念  17-19
    第三节 移情问题如何成为了一个现象学哲学的中心问题  19-21
  第二章 移情的相关概念以及相关问题  21-30
    第一节 移情与精神科学(Geisteswissenschaften)  21-23
    第二节 移情问题——理解自我与理解他者  23-25
    第三节 类比性推论、联想与移情现象  25-27
    第四节 移情经验——是单纯表象抑或是原本经验  27-29
    第五节 移情在诸共感方式中的位置——移情、一体感、情感传染、同情  29-30
  第三章 利普斯的移情说  30-47
    第一节 审美心理学的移情说  31-36
    第二节 伦理学中的实践移情  36-43
    第三节 指向心理学哲学的移情论一般  43-45
    第四节 对利普斯移情论的批评  45-47
  第四章 胡塞尔的对移情概念的思考  47-64
    第一节 移情概念的缘起以及它在胡塞尔现象学中的位置  48-50
    第二节 移情作为一种独特的共现  50-51
    第三节 移情的第一要素——把他者躯体认作为身体  51-55
    第四节 移情的第二要素——联想性结对  55-59
    第五节 胡塞尔移情说中的矛盾与问题  59-64
  第五章 艾迪特·施坦因对移情的现象学考察  64-93
    第一节 施坦因选择“移情问题”的契机和动力  65-66
    第二节 施坦因移情研究的胡塞尔背景  66-68
    第三节 对移情现象的纯粹描述  68-70
    第四节 移情的本质——移情、情感传染、同情、同一感  70-72
    第五节 现象学移情论对心理学移情论的批评  72-75
    第六节 移情参与构造心-物个体  75-84
    第七节 移情参与理解精神性人格  84-88
    第八节 施坦因移情论的总体构想——胡塞尔与舍勒之间  88-93
  第六章 舍勒对各种移情理论的批评  93-113
    第一节 舍勒《共感现象学》针对的问题  93-95
    第二节 厘定各种共感形式——对移情理论前提和后果的反省  95-100
    第三节 移情理论的内部矛盾与困难  100-106
    第四节 舍勒和施坦因在移情问题上的争论  106-111
    第五节 舍勒和胡塞尔在移情问题上的交锋  111-113
  第七章 海德格尔对移情论的批评  113-119
    第一节 从“此在”透视移情论的前提——1自我、他者、世界的现成性  113-117
    第二节 从批判移情论反省近代认识论  117-119
结语 舍勒、海德格尔 VS.利普斯、胡塞尔、施坦因  119-127
参考文献  127-132
致谢语  132-134

相似论文

  1. 对促进中学生写作中自我纠错能力提高的研究,G633.41
  2. Ad-Hoc网络多信道MAC层协议的信道分配问题的研究,TN929.5
  3. 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绿色供应链管理研究,F274
  4. 法国迪卡侬公司新产品上市的策略研究,F274
  5. 三亚俄罗斯旅游者的旅游行为研究,C912
  6. 伏牛山世界地质公园生态旅游产品设计研究,F592.7
  7. 非体育领域商品广告中运动项目元素分析,G80-05
  8. 携带WSSV凡纳滨对虾的养殖和环境因子胁迫的研究,S945
  9. ML模型下耦合可兴奋系统的动力学研究,Q42
  10. HCV准种变异特性及其免疫逃逸机制初步研究,R392.1
  11. 反思式生活,自我人种志式书写,G633.41
  12. 肢残者男夹克耐磨性研究与产品开发,TS941.2
  13. 词汇自主学习训练对高中生英语词汇能力的影响,G633.41
  14. 中职幼师口语课教师示范的“表演”问题研究,G633.41
  15. 赖尔的行为主义,B089
  16. 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社会适应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B844.2
  17. 基于利益相关者我国民办高校董事会治理结构研究,G648.7
  18.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主观能动性研究,G641
  19. 对下肢体残疾者裤装结构与功能特性的研究,TS941.2
  20. 大学生灵性与自我和谐的关系研究,B844.2
  21. 本源一心,所异者跡,B948

中图分类: > 哲学、宗教 > 心理学 > 心理学理论 > 心理学派别及其研究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