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基于药用植物亲缘学的北沙参“辛味”探索研究

作 者: 唐仕欢
导 师: 黄璐琦
学 校: 中国中医科学院
专 业: 中药学
关键词: 药用植物亲缘学 中药药性 伞形科 辛味 北沙参 象思维
分类号: S567.53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124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中药药性理论是研究药性形成的机制及其运用规律的理论,是中医药学的特色理论之一。药性包括药物发挥疗效的物质基础和治疗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作用。一般认为,药性理论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配伍、禁忌等,其中,四气、五味是中药药性理论的核心。运用现代科学方法和技术手段研究中药药性,揭示其科学内涵,是中药理论自身创新的客观要求。为此,本论文以分析中药药性形成的思维方法为切入点,比较了植物分类学、药用植物亲缘学和中药药性之间的关联性,进一步提出基于亲缘关系的中药药性研究思路与策略,以伞形科辛味”中药为代表,开展了相关分析和研究。在此基础上,对中药药性的科学内涵进行了阐述。具体研究内容包括:一、象思维——中药药性形成的思维方法“取象比类”是古代认识复杂性事物的一种基本思路和方法,为古代中国文明的繁荣和发展做出过重大的贡献。为更好的理解中药药性的形成及其科学内涵,本论文对中药药性形成的主要思维方法——象思维进行了阐述。指出中药药性理论中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功效等是历代医家在大量临床医疗实践的基础上,通过象思维方法加以总结归纳而得出的,其中的各个方面均有象思维的具体应用。在对中药药性认识过程中,历代医家通过取象比类的方式,以“象”为工具,根据药物外在之象,与天地自然之象加以关联,将中药的共同特征和属性进行标志、归类,从而达到认识和应用中药的目的,蕴涵了“取象、类比、交叉、明理”的深刻含义。象思维的方法仍然为中药药性的现代研究带来重大启示。二、类比——植物分类学、药用植物亲缘学与中药药性之关系本论文对植物分类学、药用植物亲缘学进行了简要概述,并分析了各自的认识方法,联系中药药性形成的思维方法,指出三者在认识方法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象思维指导了中药药性的形成,并成为认识药物和发现药物的工具,而药用植物亲缘学是现代发现新药物和新资源的理论和方法,同样也蕴含了传统象思维的理念,植物分类学则是认识和鉴别植物的理论,是药用植物亲缘学的基础;也是中药(植物类药)药性形成的生物学基础。三者都非常重视植物(药用植物)的外在特征(外在之象),即形态性状,依据形态性状的共同性,进一步归纳总结其共性规律,包括从外在的形态性状进行类比或(和)归纳推理其所含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其传统疗效、性味归经等。三、交叉——基于亲缘关系的中药药性研究思路与策略药用植物亲缘学证实,亲缘关系-化学成分-药理效应之间具有一定的共性规律。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将药用植物学中的亲缘关系与传统中药药性相互结合,在科属的分类单元内,对其中的药物进行归纳总结其共性的化学成分、相似的药理效应、共同的中药药性,从而开展中药化学成分、药理效应、药性三者之间的相关性研究。由此提出基于亲缘关系的中药药性研究思路与策略,即按照文献整理和数据挖掘提供的线索,在一定亲缘关系范围内,确定同一药性的共性药理效应,分析与药性相关联的化学成分,进而揭示中药药性-药理效应-化学成分之间的关联规律,以此将中药药性、药理效应、化学成分有机结合,为突破制约中药药性研究的瓶颈,提供新的思路和视角。四、实践—伞形科中药“辛味-血管活性-化学成分”的关联性研究根据基于亲缘关系的中药药性研究思路与策略,本论文以伞形科中药为代表,药性中“辛味”为切入点,开展了伞形科辛味中药的共性功效和生物效应的关联性分析研究。伞形科常用中药多数具有辛味,能祛风止痛或行气活血。根据药用植物亲缘学理论,结合现代药理学实验结果以及前期的研究表明,以血管舒张作用为观测指标,伞形科辛味中药主要化学成分均具有较好的血管舒张活性,表现出辛味的功能。血管舒张作用是伞形科辛味的药理活性之-五、探索——北沙参“辛味”探索及其实验研究北沙参来源于伞形科植物珊瑚菜Glehnia littoralis Fr. Schmidt ex Miq的干燥根,所含的某些化学成分与该科常用中药白芷具有较好的相似性,本文进行了北沙参、白芷化学成分的相似性分析,结果表明,北沙参与白芷的成分共有峰有16个,体现了北沙参的化学成分与白芷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进一步结合现代研究的文献报道及前期的研究结果,北沙参与白芷含有的共性成分欧前胡素和异欧前胡素具有很好的舒张血管的活性,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辛味能行能散的作用特点。以此为基础,根据伞形科辛味中药共性的功效表现在祛风止痛的作用,本实验考察北沙参水煎液的止痛作用,实验结果显示,北沙参能减少冰醋酸所致的小鼠扭体次数,显示出一定的镇痛作用,呈现出与白芷趋同的止痛效应。古籍本草中沙参没有南、北之分,通称为沙参。为更好地认识北沙参的功效和药理作用,本文进行了北沙参、南沙参的化学成分的相似性分析,结果表明,北沙参与南沙参的成分共有峰及其峰面积比例低于北沙参与白芷的成分共有峰及其峰面积比例,进一步体现了北沙参的化学成分与白芷更具有相似性。结合文献报道,南沙参不含有的欧前胡素和异欧前胡素等舒张血管活性的成分。南沙参水煎液的止痛实验结果显示,南沙参未能显示出一定的镇痛作用。研究结果进一步提示北沙参具有辛味,拥有伞形科辛味中药的共性功效即止痛作用。六、提升——中药药性的概念及其科学内涵上述思路与实践表明,亲缘(遗传)关系是中药药性形成的生物学基础,以此,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和现代的相关认识,进一步对中药药性的概念及其形成的科学内涵进行了阐述,指出,中药药性,即为中药的属性,包括其自然属性和效应属性两个方面,是中药秉承遗传之变化,秉受环境之异同,用于机体之调整,便于临床之辩证,而运用中国哲学之方法(象思维等)高度概括而形成的药物属性。正确理解中药药性的形成及其思维方法,有助于加强两个属性(取象、类比)之间的关联性(交叉),将中药药性的研究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揭示自然属性—化学成分—生物效应—效应属性的关联规律(明理),从而解读和诠释中药药性的内在本质和内涵。本论文综述了中药药性、辛味理论、北沙参的研究进展,以中药药性形成的象思维方法入手,将中药药性与植物分类学、药用植物亲缘学进行类比和交叉,提出基于亲缘关系的中药药性研究思路与策略,并以伞形科中药为代表,药性中“辛味”为切入点,对伞形科中药辛味共性药理效应和功效分析,探讨了伞形科中药“辛味—血管活性—化学成分”的关联性,以此思路和实践进一步对该科中药北沙参具有辛味及其相应的新功效进行了探索,并通过实验做以佐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中药药性的概念及其形成的科学内涵进行了阐述。上述内容对明确中药药性的研究内容,拓展中药药性的研究方向,开展中药药性的现代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7-10
ABSTRACT  10-13
综述一 中药药性理论研究进展  13-20
  参考文献  17-20
综述二 中药药性中"辛味"内涵及其研究进展  20-27
  参考文献  26-27
综述三 北沙参的研究及临床应用进展  27-35
  参考文献  32-35
前言  35-37
第一章 象思维——中药药性形成的思维方法  37-45
  1 象思维概述  37-39
  2 象思维对中药药性认识的指导  39-42
    2.1 象思维对四气的认识指导  39
    2.2 象思维对五味的认识指导  39-40
    2.3 象思维对升降浮沉的认识指导  40-41
    2.4 象思维对归经的认识指导  41
    2.5 象思维对功能药性的认识指导  41-42
  3 象思维指导中药药性认识的意义  42-43
    3.1 实现了医理和药理的统一  42
    3.2 总结中药药性的规律  42-43
    3.3 确立新来源药物的药性  43
  4 小结  43-44
  参考文献  44-45
第二章 类比——植物分类学、药用植物亲缘学与中药药性之关系  45-52
  1 植物分类学概论  46-48
  2 药用植物亲缘学概述  48-49
  3 植物分类学、药用植物亲缘学与中药药性的关系分析  49-51
  参考文献  51-52
第三章 交叉——基于亲缘关系的中药药性研究思路与策略  52-58
  1 中药药性研究的基本现状  52-54
    1.1 理论研究缺乏创新性见解  52-53
    1.2 实验研究结论缺乏普适性  53-54
  2 中药药性研究的瓶颈问题分析  54
  3 基于亲缘关系的中药药性研究思路  54-56
    3.1 文献整理与数据挖掘  54-55
    3.2 共性药理效应研究  55
    3.3 药性的物质基础研究  55-56
    3.4 中药药性-药理效应-化学成分关联规律研究  56
  4 基于亲缘关系的中药药性研究的意义  56
  参考文献  56-58
第四章 实践——伞形科中药"辛味-血管活性-化学成分"的关联性研究  58-75
  1 伞形科药用植物的形态特征  58-59
  2 伞形科常用中药性味功效共性分析  59-67
  3 伞形科辛味中药主要成分的血管活性实验研究  67-70
  4 伞形科辛味中药"辛味-血管活性-化学成分"的关联分析  70-75
第五章 探索——北沙参"辛味"探索及其实验研究  75-94
  1 北沙参当具"辛味"论  75-77
    1.1 北沙参基源的科属位置  75-76
    1.2 北沙参的化学成分  76
    1.3 北沙参的药理效应  76
    1.4 北沙参的临床应用  76-77
  2 北沙参、白芷、南沙参化学成分相似性研究  77-85
    2.1 仪器与试药  77-78
    2.2 方法  78-79
    2.3 结果  79-84
    2.4 讨论  84-85
  3 北沙参"辛味"止痛作用的实验研究  85-92
    3.1 实验材料  90
    3.2 方法  90-91
    3.3 结果  91-92
    3.4 讨论  92
  参考文献  92-94
第六章 提升——中药药性的概念及其形成的科学内涵  94-102
  1 中药药性的概念  95-96
  2 中药药性形成的认识  96-100
    2.1 中药药性中自然属性形成的认识  96-97
    2.2 中药药性中效应属性形成的认识  97-98
    2.3 中药药性形成的指导方法  98-100
  3 中药药性新概念提出的意义  100-101
    3.1 明确中药药性的研究内容  100
    3.2 拓展中药药性的研究方向  100
    3.3 清晰了自然属性—化学成分—生物效应—效应属性的关联规律  100-101
  参考文献  101-102
结论与总结  102-105
致谢  105-106
个人简历  106-108
查新报告  108-111

相似论文

  1. 低辛味富硒大蒜制品生产关键技术研究,TS255.5
  2. “象思维”视野下大学教学美的实现,G642
  3. 新疆伞形科植物抑菌活性研究,S482.2
  4. 北沙参对免疫抑制小鼠T淋巴细胞亚群影响的研究,R285.5
  5. 莱阳北沙参药材质量标准研究,R284.1
  6. 《中华本草》收载止痛中药药性规律研究,R281
  7. 中药寒热药性物质基础紫外光谱指纹图谱数字化表征体系的构建,R285
  8. 《中华本草》归肝经药物性效规律文献研究,R281
  9. 论李商隐诗中的取象思维方式,I207.22
  10. 檀香、木香行气的物质基础研究,R285
  11. 中药羌活和岗稔根甲醇提取物的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研究,R284
  12. 通法思想在《温病条辨》中的运用研究,R254.2
  13. 辛味化瘀通络与非辛味化瘀通络对脑梗死大鼠血管新生作用的对比研究,R285.5
  14. 齐梁咏物诗研究,I207.22
  15. 理性——演员创造角色的灵魂,J912
  16. 白射干化学成分研究及我国鸢尾属药用亲缘学初探,R284
  17. 苦丁茶植物资源调查整理与DNA分子鉴定及系统亲缘关系探讨,S571.1
  18. 五味子科药用植物亲缘学初探及两种五味子科药用植物化学成分的研究,R284
  19. 苍术属植物药用亲缘学研究,S567
  20. 芍药属药用植物亲缘学研究,R282.7

中图分类: > 农业科学 > 农作物 > 经济作物 > 药用作物 > 喜阴药物 > 其他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