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新时期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研究

作 者: 蓝波涛
导 师: 崔延强
学 校: 西南大学
专 业: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关键词: 大学生 马克思主义 民族观 教育
分类号: D633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330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是否具有科学的民族观,直接关系着我国社会稳定发展和民族团结进步。新时期我国依然存在民族问题,如民族分裂主义、宗教极端主义和暴力恐怖主义等“三股势力”先后煽动民众进行民族分裂,策划了多起民族分裂活动。大学生只有树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才能客观地分析民族分裂的本质。进行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研究可以丰富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促进民族学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发展;还可以增强大学生的民族意识,提升大学生的民族观的科学性,促进民族问题的解决和民族地区的发展以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第一章对新时期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进行了理论概述,对其基本概念进行了界定,研究了教育的基本特征、过程和进行教育的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是无产阶级处理民族问题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是进行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主要内容,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就是要促使大学生形成科学民族观的实践活动;科学性和价值性、理论性和实践性、主导性和主体性以及社会历史性等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个教育活动的本质进行了规定。同时,研究了新时期大学生民族观形成发展及其教育的过程,指出了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可以促进大学生科学民族观的形成,维护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推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民族政策的有效实施。第二章研究了新时期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理论渊源。马克思恩格斯是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理论的创始人,他们在无产阶级民族运动的伟大实践中形成了科学的民族观念,并创立了进行民族观教育的科学理论体系。列宁斯大林在继承马克思恩格斯民族理论的基础上,在领导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形成了列宁斯大林的民族观教育理论。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理论在我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中,结合我国的国情,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民族观教育理论。它们是新时期进行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理论渊源。第三章以调查问卷的形式研究了新时期大学生民族观的存在问题,并分析了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调查发现,新时期大学生在民族认知、民族情感、民族认同和民族理想方面的主流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是积极向上的。但也存在民族实体认知过于感性、民族问题看法略微偏激、民族关系处理有待增强、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关系处理欠妥和民族政策意识相对淡薄等问题。当前我国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法规制度保障相对缺乏、学校民族观主渠道主阵地教育存在一些问题等。其成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当前民族问题的仍然存在,它是“社会性”和“民族性”的有机统一,具有普遍性、长期性、复杂性、国际性和重要性等特点,具体表现为民族政治问题、民族经济问题和民族文化问题等,它是影响大学生民族观的根本原因;当前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也会对大学生民族观产生一定的外部刺激,如主要表现为现代生产交往方式、社会教育资源、民族文化的教育作用相对弱化等。第四章分析了新时期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实践路径。指导思想在方法论体系中处于高层次,它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所遵循的基本指针。具体表现为坚持科学民族理论的指导,正确处理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和宗教信仰之间的关系,进行大学生民族意识的科学发展和协调民族观教育过程的有效实施等。新时期大学生民族观教育的路径主要有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自我教育等。社会教育路径主要是通过制度法规教育、文化产品教育和大众传媒教育来实现的,学校教育是以科学理论作为指导,完善课程设置,选择教育内容,设置教育方法,自我教育主要是通过“民族意识”的自我认知、自我学习、自我调试和自我实践等方面来完成的。结语部分对新时期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和展望。新时期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研究是一个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的命题,本研究对其进行初步的探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当前境遇”问题研究、探索新时期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理论体系和过程规律等。

全文目录


摘要  6-8
Abstract  8-11
导论  11-25
  一、新时期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研究缘起  11-14
    (一) 现实需要  11-12
    (二) 理论诉求  12-13
    (三) 意义观照  13-14
  二、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研究的述评  14-20
    (一)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基本概念研究  15-16
    (二) 新时期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理论本质研究  16-18
    (三) 新时期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主要内容研究  18-20
    (四) 新时期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途径渠道研究  20
  三、新时期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研究思路  20-22
  四、新时期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研究方法  22-25
第一章 新时期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理论界说  25-53
  一、新时期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概念厘定  25-32
    (一) "民族"是社会历史发展到特定阶段的稳定人类共同体  25-26
    (二) "民族观"是关于民族的基本观念和基本看法  26-28
    (三)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是无产阶级处理民族问题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8-29
    (四)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是促使大学生形成科学民族观的实践活动  29-31
    (五)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是进行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主要内容  31-32
  二、新时期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特征  32-38
    (一) 科学性和价值性  32-33
    (二) 理论性和实践性  33-35
    (三) 主导性和主体性  35-37
    (四) 社会历史性  37-38
  三、新时期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教育过程  38-48
    (一) 大学生民族观的形成和发展  38-42
    (二)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运行过程  42-48
  四、新时期进行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意义  48-53
    (一) 促进大学生科学民族观的形成  48-49
    (二) 维护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49-51
    (三) 推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民族政策的实施  51-53
第二章 新时期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理论溯源  53-85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民族观教育理论  53-62
    (一) 马克思恩格斯民族观教育实践背景  53-55
    (二) 马克思恩格斯民族观的教育内容  55-59
    (三) 马克思恩格斯民族观的教育途径  59-62
  二、列宁斯大林民族观教育理论  62-72
    (一) 列宁斯大林民族观教育的必要性  63-65
    (二) 列宁斯大林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主要内容  65-69
    (三) 列宁斯大林民族观教育的途径  69-72
  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  72-85
    (一) 毛泽东民族观教育理论  73-78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民族观教育理论  78-85
第三章 新时期大学生民族观教育的存在问题及成因分析  85-105
  一、新时期大学生民族观存在的主要问题  85-93
    (一) 民族实体认知过于感性  86-87
    (二) 民族问题看法略微偏激  87-89
    (三) 民族关系处理有待增强  89-91
    (四) 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关系处理欠妥  91-92
    (五) 民族政策意识相对淡薄  92-93
  二、新时期大学生民族观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93-96
    (一) 民族观教育的法规制度保障相对缺乏  93-94
    (二) 民族观教育的实践活动存在诸多困难  94-95
    (三) 高校民族观主渠道教育有待继续加强  95-96
  三、新时期大学生民族观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96-105
    (一) 新时期的民族问题是影响大学生民族观的根本原因  96-101
    (二) 现代生产交往方式的负面影响  101-102
    (三) 民族社会教育资源匮乏  102-103
    (四) 民族文化的教化功能弱化  103-105
第四章 新时期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实践路径  105-133
  一、明确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指导思想  105-112
    (一) 坚持科学民族理论的指导  105-106
    (二) 正确处理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和宗教信仰之间的关系  106-109
    (三) 促进大学生民族意识科学发展  109-111
    (四) 协调民族观教育过程有效运行  111-112
  二、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学校教育  112-121
    (一) 提升民族观教育的主体性  112-116
    (二) 建构民族观教育的课程体系  116-117
    (三) 丰富民族观教育的具体内容  117-118
    (四) 完善民族观教育的实施方法  118-121
  三、完善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社会教育体系  121-126
    (一) 完善民族教育的制度法规  121-123
    (二) 提升文化产品的教育层次  123-125
    (三) 提升大众传媒的教育功能  125-126
  四、引导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自我教育  126-133
    (一) 促进大学生"民族意识"的自我认知  126-128
    (二) 加强大学生"民族意识"的自我学习  128-130
    (三) 引导大学生"民族意识"的自我调试  130-131
    (四) 强化大学生"民族意识"的自我实践  131-133
结语  133-137
主要参考文献  137-145
附件一  145-147
附件二  147-151
后记  151-153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153

相似论文

  1. 校园文化语境下的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研究,G633.2
  2. 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与儒学传统思想的继承,G633.2
  3. 瑞丽市农村中学德育问题研究,G631
  4. 中职学生数学学习中的非智力因素研究,G633.6
  5. 调整云南高等教育结构的策略研究,G649.2
  6. 云南普通高等教育区域均衡发展研究,G649.2
  7. 文山师专教师教育一体化发展探究,G658
  8. 苗族传统文化与苗族教育的关系研究,G759.2
  9. 马克思主义的本质,A811
  10. 马洛—克罗恩社会赞许性量表的修订及相关研究,B841.7
  11. 尼日利亚女子基础教育问题研究,G543.7
  12. 巴西促进教育公平的政策研究,G577.7
  13. 儒家教育思想中的主体间性思想研究,G40-09
  14. 基于“童谣体验”的小学生诚信教育研究,G621
  15. 西安地区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教育实习现状及对策研究,G807.4
  16. 黑龙江省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舞蹈课程开展现状与对策研究,G834
  17. 动态教材的设计与应用研究,G434
  18. 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口语技能培养研究,G652.4
  19. 沈阳市初中地理生本课堂现状调查研究,G633.55
  20. 连山山区中学如何开展海洋教育的研究,G632.0
  21. 广州与河源中学地理教育区域差异分析,G633.55

中图分类: > 政治、法律 > 中国政治 > 国家行政管理 > 民族工作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