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中国成年男性参考人体素模型及在剂量测量评价中的应用

作 者: 刘立业
导 师: 李君利
学 校: 清华大学
专 业: 核科学与技术
关键词: 几体体素模型 中国参考几 外照射剂量转换系数 活体测量 动态虚拟刻度
分类号: O242.1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91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个体计算模型是辐射剂量学的基础性研究工具。相比过去的数学模型,体素模型在解剖学上更接近真实几体,剂量评价也更为准确。几体体素模型及其直用已成为当前辐射防护领域的研究热点。本论文围绕中国成年男性参考几体素模型(cRAM)的建立及其在光子、中子外照射剂量评价,内污染活体测量等方面的直用,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工作。主要取得了如下结果:(1)在个体体素模型(cNMAN)的基础上,根据中国参考几数据和IcRP出版物中的骨组织分布数据,通过器官补充、二次分割、器官调整等过程,建立了代表中国成年男性参考几的高精度全身体素模型(cRAM)。该模型水平方向分辨率为1.741mm×1.741mm,模型身高170 cm,体重60 kg;共拥有80个器官或组织,基本包含了IcRP新建议书要求的所有辐射敏感器官,器官质量与中国参考几数据差异在±5%以内。其中,骨模型采用与IcRP参考几体素模型相一致的site—specific骨模型建立方法,考虑了红骨髓、骨小梁等骨组织的分布情况。在体素模型调整方面,提出了更为合理的“邻域比例”膨胀腐蚀方法,它可以在模型调整过程中,保持器官解剖形态的真实性。(2)在cRAM模型的基础上,利用McNPX程序,计算了一套代表中国成年男性参考几的光子(10 kev一10 Mev)、中子(0.01 ev-20 Mev)外照射剂量转换系数。较系统地评价了中国几与IcRP参考几、数学模型与体素模型在外照射剂量学上的差异。并针对皮肤、红骨髓、骨表面等特殊器官,提出了更为准确的剂量计算方法。(3)针对内污染活体测量的效率刻度问题,结合IcRP生物动力学模型,建立了基于几体体素模型的快速动态虚拟刻度新方法。并利用该方法,较系统地评价了241Am、235、60co等核素生物动力学分布对活体测量结果的影响。同时,成功参与了国际首次虚拟刻度比对项目。

全文目录


摘要  4-5
Abstract  5-11
第1章 引言  11-22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1-18
    1.1.1 几体计算模型的发展现状  11-14
    1.1.2 几体计算模型的直用现状  14-15
    1.1.3 研究问题的提出  15-18
  1.2 论文工作的主要内容  18-20
  1.3 论文的结构安排  20-22
第2章 中国成年男性参考人体素模型的建立  22-55
  2.1 本章引言  22-23
  2.2 CRAM模型建立的总体流程  23
  2.3 Site-pecⅢc非均匀骨骼体素模型的建立  23-33
    2.3.1 骨模型的简要介绍  23-27
    2.3.2 Site-specific骨骼质量数据的计算  27-31
    2.3.3 SitespecⅢc非均匀骨骼体素模型  31-33
  2.4 器官补充与二次分割  33-39
  2.5 器官质量(体积)的调整  39-50
    2.5.1 数学形态学的简要介绍  40-42
    2.5.2 二维膨胀腐蚀方法的对比研究  42-48
    2.5.3 三维邻域比例膨胀腐蚀方法  48-50
    2.5.4 器官调整实例及说明  50
  2.6 CRAM体素模型  50-52
  2.7 小结  52-55
第3章 CRAM模型光子外照射剂量系数的计算与比较  55-85
  3.1 本章引言  55-56
  3.2 辐射防护的量及剂量转换系数  56-60
    3.2.1 辐射防护中的一些量  56-59
    3.2.2 剂量转换系数  59-60
  3.3 蒙特卡罗模拟  60-62
    3.3.1 MCNt,x程序  60
    3.3.2 体素模型的描述  60-62
  3.4 剂量转换系数的计算  62-72
    3.4.1 照射条件  62
    3.4.2 普通器官剂量的计算  62-64
    3.4.3 皮肤剂量的计算方法  64-67
    3.4.4 骨剂量的计算方法  67-72
  3.5 CRAM模型光于外照射剂量转换系数及对比  72-82
    3.5.1 器官吸收剂量的对比  74-80
    3.5.2 有效剂量的对比  80-82
  3.6 小结  82-85
第4章 CRAM模型中子外照射剂量系数的计算  85-96
  4.1 本章引言  85
  4.2 中子剂量系数的计算  85-91
    4.2.1 MCNpx程序的计算条件  85-87
    4.2.2 骨剂量的计算  87-89
    4.2.3 中子辐射权重因子  89-91
  4.3 CRAM模型中子外照射剂量转换系数  91-95
    4.3.1 次级光子对照器官吸收剂量的贡献  91
    4.3.2 器官吸收剂量  91
    4.3.3 有效剂量  91-95
  4.4 小结  95-96
第5章 内污染活体测量快速虚拟刻度方法及Eurodos国际比对  96-121
  5.1 引言  96
  5.2 内照射监测的简要介绍  96-107
    5.2.1 内照射剂量的估算  97-99
    5.2.2 内照射监测技术  99-101
    5.2.3 活体测量的刻度方法及其发展现状  101-107
  5.3 快速虚拟刻度方法的实现  107-112
    5.3.1 体内光于源的抽样  107-109
    5.3.2 方向偏倚抽样减方差技巧  109-111
    5.3.3 全身计数器实验数据验证  111-112
  5.4 Eurodos国际虚拟刻度比对  112-120
    5.4.1 241Am点源刻度  112-116
    5.4.2 LLNl 胸腔模型刻度  116-120
  5.5 小结  120-121
第6章 体内核素生物动力学分布对活体测量结果的影响  121-141
  6.1 本章引言  121-122
  6.2 生物动力学模型及DCAL软件  122-125
    6.2.1 呼吸道模型  122-124
    6.2.2 消化道模型  124
    6.2.3 DCAL软件  124-125
  6.3 态虚拟刻度方法的建立  125-127
    6.3.1 CRAM体素模型的准备  125-126
    6.3.2 各个器官滞留分数的计算  126
    6.3.3 各个器官探测效率的计算  126-127
    6.3.4 态虚拟刻度示例:肺部计数器  127
  6.4 体内核素分布对肺部计数器测量的影响  127-133
    6.4.1 吸入241Am核素的情况  129-132
    6.4.2 吸入235U核素的情况  132-133
  6.5 体内核素分布对全身计数器测量的影响  133-138
    6.5.1 标准椅和直立测量几何  135-137
    6.5.2 座椅测量几何的优化研究  137-138
  6.6 小结  138-141
第7章 结论  141-145
  7.1 论文完成的主要工作  141-142
  7.2 刨新点  142-143
  7.3 下一步工作的建议  143-145
参考文献  145-157
致谢  157-158
附录A CRAM模型光子外照射剂量系数  158-168
附录B CRAM模型中子外照射剂量系数  168-178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178-180

相似论文

  1. 湘西汉族脑梗死患者与健康成年人指长与指长比的比较研究,R743.33
  2. 鞍山市成人手形态的人类学研究,R322
  3. 山东汉族的Heath-Carter法体型研究,R322
  4. 拉萨藏族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的研究,R179
  5. 离散空间上两类游戏的最优策略,O242.1
  6. 带有阿利效应的随机人口模型的渐近行为,O242.1
  7. 一类具有时滞和毒素功能性反应的捕食系统的性态分析,O242.1
  8. 二维水污染问题的数值模拟,O242.1
  9. 聚能射流和破甲过程数值模拟方法的研究,O242.1
  10. 几类离散时间种群动力学模型数学分析,O242.1
  11. 有限维变分不等式及互补问题的有效算法研究,O242.23
  12. 偏好型双目标GDEA模型的多阶段评价及应用,O242.1
  13. 平面上一特殊的随机行走模型,O242.1
  14. 基于个体的财富分配模型,O242.1
  15. 具有连续接种免疫的SEIS模型和具有饱和接触率的SEIV模型的动力学分析,O242.1
  16. 复杂数据多属性指标的估计模型,O242.1
  17. 削弱槽式爆炸螺栓的结构设计及作用过程的数值分析,O242.1;TP311.11
  18. 一类具双时滞的种群模型的稳定性及Hopf分支分析,O242.1
  19. 具有能量输入的BGK或ES动力学模型解的浙近行为,O242.1
  20. 不同数据下半变系数模型的统计分析,O242.1
  21. 具非线性接触率传染病模型的分析与研究,O242.1

中图分类: > 数理科学和化学 > 数学 > 计算数学 > 数学模拟、近似计算 > 数学模拟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