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四川马铃薯晚疫病菌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
作 者: 李洪浩
导 师: 彭化贤;张敏;刘波微
学 校: 四川农业大学
专 业: 植物病理学
关键词: 马铃薯晚疫病菌 交配型 生理小种 甲霜灵敏感性 mtDNA单倍型
分类号: S435.32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14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马铃薯,茄科茄属植物,目前是世界上仅次于水稻、小麦、玉米的第四大粮食作物,在世界粮食安全体系中极具重要的地位。由致病疫霉(Phytophthora infestans (Mont.) de Bary)引起的马铃薯晚疫病是当前四川地区马铃薯生产中最严重的病害。本研究旨在通过对2008年至2010年采集自四川省马铃薯主产区的马铃薯晚疫病菌的交配型、生理小种、甲霜灵敏感性、卵孢子表现型以及mtDNA单倍型进行测定,揭示四川马铃薯主产区马铃薯晚疫病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并为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控奠定一定基础。本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对188株马铃薯晚疫病菌进行交配型测定,结果显示A1交配型53株,占供试菌株的28.2%;A2交配型87株,占供试菌株的46.3%;A1A2交配型6株,占供试菌株的3.2%;自育交配型41株,占供试菌株的21.8%;未知交配型1株,占供试菌株的0.5%。2.供试的148个菌株中存在55个生理小种类型,每种小种类型平均含有8.7个毒性基因,小种1.2.3.4.5.6.7.8.10.11最为普遍,发生频率为16.22%,其次是小种1.2.3.4.5.6.7.9.10.11,发生频率为10.14%,含有全部已知毒性基因的小种1.2.3.4.5.6.7.8.9.10.11发生频率为7.43%。3.对100株晚疫病菌进行甲霜灵敏感性测定,结果表明甲霜灵高抗和中抗菌株是主要菌系,其中高抗、中抗和敏感菌株分别占63.0%、22.0%和15.0%,EC50值为0.0025μg/mL-1911.344μg/mL。4.3对亲本组合(ZJ09-2×JL10-1、ZJ09-2×PG10-1、ZJ09-1×BM09-1)共获得30个F1代菌株,经表现型测定,结果显示高抗菌株7个,占23.3%,中抗菌株21个,占70.0%,敏感菌株2个,占6.7%;17个A1交配型菌株、7个A2交配型菌株和自育型菌株6个,表明A1和A2交配型菌株在F1代的分离不是1:1的比例关系;F1代菌株共16个生理小种类型,出现频率最高是小种1.2.3.4.5.6.7.8.9.10.11,占20.0%。5.供试的77株晚疫病菌种,Ⅰa和Ⅱa两种mtDNA单倍型被检测到,Ⅰa单倍型75株,在群体中的比例为97.4%,广泛分布于各马铃薯产区,Ⅱa单倍型2株,在群体中的比例为2.6%,分布于新都区和道孚县。
|
全文目录
摘要 4-5 Abstract 5-9 1 文献综述 9-22 1.1 马铃薯晚疫病病原 10-11 1.2 马铃薯晚疫病菌群体表现型结构的研究 11-15 1.2.1 马铃薯晚疫病菌交配型的研究 11-12 1.2.2 马铃薯晚疫病菌生理小种的研究 12-13 1.2.3 马铃薯晚疫病菌对甲霜灵敏感性的研究 13-15 1.3 马铃薯晚疫病菌有性F_1代表现型研究 15-18 1.3.1 马铃薯晚疫病菌F_1代菌株的交配型和致病力的研究 16-17 1.3.2 马铃薯晚疫病菌F_1代菌株对甲霜灵抗性遗传的研究进展 17-18 1.4 马铃薯晚疫病菌群体遗传研究 18-20 1.5 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内容和技术路线 20-22 1.5.1 研究目的和意义 20-21 1.5.2 研究的内容 21 1.5.3 研究的技术路线 21-22 2 材料与方法 22-28 2.1 材料 22-23 2.1.1 鉴别寄主 22 2.1.2 培养基 22 2.1.3 供试菌株 22 2.1.4 标准菌株 22 2.1.5 主要试剂 22-23 2.1.6 主要仪器 23 2.1.7 mtDNA单倍型测定所需PCR引物和限制性内切酶 23 2.2 试验方法 23-28 2.2.1 交配型测定 23-24 2.2.2 生理小种测定 24 2.2.2.1 鉴别寄主的培养 24 2.2.2.2 供试菌株的准备 24 2.2.2.3 活体叶片接种方法 24 2.2.3 甲霜灵敏感性测定 24-25 2.2.4 有性F_1代菌株表现型研究 25-26 2.2.4.1 供试菌株 25 2.2.4.2 卵孢子菌系的建立 25 2.2.4.3 有性F_1代菌株交配型、生理小种和甲霜灵敏感性测定 25-26 2.2.5 DNA提取方法 26-27 2.2.6 模板DNA浓度与纯度检测 27 2.2.7 mtDNA单倍型测定 27-28 3 结果与分析 28-39 3.1 四川省马铃薯晚疫病菌交配型的组成、频率及地理分布 28-31 3.2 四川省马铃薯晚疫病菌生理小种组成及地理分布 31-34 3.3 四川省马铃薯晚疫病菌毒性基因频率 34-35 3.4 四川省马铃薯晚疫病菌的甲霜灵抗性测定 35-36 3.5 有性F_1代菌株表现型研究 36-37 3.6 四川省马铃薯晚疫病菌的mtDNA单倍型分析 37-39 3.6.1 马铃薯晚疫病菌mtDNA的PCR产物检测和限制性酶切 37-38 3.6.2 马铃薯晚疫病菌mtDNA单倍型的组成与地理分布 38-39 4 讨论 39-43 4.1 四川省马铃薯晚疫病菌表现型分析 39-41 4.2 四川省马铃薯晚疫病菌有性F_1代菌株表现型测定 41-42 4.3 利用mtDNA单倍型分析四川省马铃薯晚疫病菌"新"、"旧"群体的演替 42-43 5 结论 43-44 参考文献 44-50 致谢 50-5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51
|
相似论文
- 大豆孢囊线虫扩展蛋白基因expansin的克隆和分析及大豆种质资源的抗性鉴定,S565.1
- 江苏地区几个水稻品种的稻瘟病抗性鉴定及基因型分析,S511
- 东北地区玉米大斑病菌(Exserohilum turcicum)生理分化和遗传多态性研究,S435.131
- 甘肃马铃薯晚疫病菌生物学特性和交配型初步研究,S435.32
- 甜瓜白粉病病原生理小种鉴定及抗白粉病生理生化特性的研究,S436.5
- 基于线粒体DNA nad5序列研究天然红松的分子系统地理学,Q948
- 黑龙江省瓜类白粉病菌生理小种鉴定及其多样性分析,S436.42
- 马铃薯种质资源圃晚疫病菌的遗传多样性研究及种薯处理防控田间晚疫病试验,S435.32
- 甘肃省马铃薯晚疫病菌的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S435.32
- 甘肃马铃薯晚疫病菌生理小种鉴定及EST-SSR多样性分析,S435.32
- 斜生褐孔菌生物学特性及人工培养的研究,R282.7
- 福建省稻瘟病菌生理小种鉴别及其抗药性研究,S435.111.41
- 平菇天达300单双核菌丝生物学特性研究,S646.12
- 中国马铃薯主产区晚疫病菌群体结构研究,S435.32
- 福建和云南马铃薯晚疫病菌群体遗传结构的初步研究,S435.32
- 核盘菌交配型基因MAT的系统进化分析与敲除载体构建,S432.44
- 重庆地区烟草黑胫病菌交配型及生理小种的研究,S435.72
- 马铃薯晚疫病菌线粒体单倍型分析及其对杀菌剂敏感性测定,S435.32
- 马铃薯晚疫病菌SSR基因型多样性及其有性F1代菌株分析,S435.32
- 玉米大斑病菌交配型基因的克隆与两性菌株的育性分析,S435.131.49
中图分类: > 农业科学 > 植物保护 > 病虫害及其防治 > 农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 薯类作物病虫害 > 马铃薯(土豆)病虫害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