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甘肃马铃薯晚疫病菌生物学特性和交配型初步研究

作 者: 吕伟
导 师: 王生荣
学 校: 甘肃农业大学
专 业: 植物病理学
关键词: 马铃薯晚疫病 甲霜灵 霜脲氰 交配型 生物学特性
分类号: S435.32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88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马铃薯晚疫病是由致病疫霉(Phytophthora infestans (Mont.)De Bary)引起的,作为马铃薯生产中的一种毁灭性病害,马铃薯晚疫病在全球大部分马铃薯产区都有发生。甘肃省是我国马铃薯的主要产区,随着我省药剂的不合理使用和品种调运的日益频繁,造成我省晚疫病菌遗传结构不断复杂化,导致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日益困难。因此,加强晚疫病菌群体结构的研究对指导甘肃晚疫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是马铃薯晚疫病菌的生物学特性、药剂敏感性和交配型等,结果如下:1.从甘肃省马铃薯主产区采集马铃薯晚疫病标本分离纯化得到149株晚疫病菌株,其中12株从发病薯块上分离得到,137株从具有典型晚疫病症状的叶上分离得到;从17个马铃薯主产县区乡镇采集的病样中分离得到晚疫病菌,其中康乐县草滩乡10株,和政县吊滩乡5株,东乡县坪庄乡19株,临夏县土桥镇8株,安定区团结镇8株,西峰区彭原乡9株,陇西县菜子镇2株,庄浪县郑河乡4株,永登县秦川乡9株,临洮县洮阳镇4株,临洮县峡口乡7株,秦安县王铺乡18株,秦安县郭加镇12株,榆中县兴隆山9株,渭源县会川镇10株,永靖县王坪乡3株,陇西县福兴乡12株。2.对晚疫病菌的培养性状和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结果显示: CT-5和TY-19在18℃-20℃时最有利于菌丝的生长;在20℃-22℃时最有利于产孢。TY-19和CT-5在黑麦培养基上生长速度最快,在黑麦培养基上产孢量最大;其次分别是燕麦、玉米粉和PSA。3.对甘肃马铃薯晚疫病菌对甲霜灵抗药性进行了监测。对60株菌株进行甲霜灵敏感性的测定。其中敏感菌株为4株,占总数的6.7% ,抗性菌株为47株,占78.3%,中抗为9株,占15%,表明甘肃马铃薯晚疫病菌已经对甲霜灵普遍产生了抗性。对15株菌株进行霜脲氰敏感性测定。结果显示:EC50值0.0766-0.4063μg/ml之间,平均EC50值为0.1506±0.08μg/ml,不同敏感性的菌株频率呈连续的单峰曲线分布,根据抗性分类标准,2株为敏感性菌株,占13.3%,13株为中间型类型,占86.7%,没有抗性菌株。甲霜灵在甘肃已经产生严重抗药性,而霜脲氰则较敏感,所以可以作为防治马铃薯晚疫病的替代药剂使用。4.对甘肃马铃薯晚疫病菌的交配类型进行了系统研究,在最初不同地区采集的菌株的对峙培养中发现了产生卵孢子现象,表明甘肃存在不同交配型的情况,后通过利用标准A1和A2交配型对选取的72株菌株进行交配型的测定。其中59株属于A1交配型,13株属于A2交配型,A2交配型检测出比率为18%,未发现自育菌株。

全文目录


摘要  2-4
SUMMARY  4-9
前言  9-10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0-18
  1 马铃薯晚疫病生理小种研究  10-11
  2 病菌交配型在中国的发现和研究进展  11-13
  3 对甲霜灵敏感性研究  13-14
  4 病原菌遗传多样性及抗性机理的研究  14-16
  5 甘肃马铃薯晚疫病研究现状  16-18
第二章 马铃薯晚疫病菌的分离与鉴定  18-27
  1 材料与方法  18-20
    1.1 标本采集  18
    1.2 培养基  18
    1.3 晚疫病菌的分离方法  18-20
      1.3.1 表面消毒  18
      1.3.2 叶片保湿  18
      1.3.3 分离培养  18-19
      1.3.4 菌株纯化  19
      1.3.5 菌株编号规则  19
      1.3.6 病原菌形态学特征和病原物的鉴定  19
      1.3.7 致病性测定  19-20
  2 结果与分析  20-27
    2.1 马铃薯晚疫病症状  20-21
    2.2 晚疫病菌分离结果统计  21-22
    2.3 病原菌形态学特征和病原物的鉴定  22-23
    2.4 病原菌的致病性测定  23-27
      2.4.1 离体叶片鉴定  23-25
      2.4.2 薯片接种鉴定  25-27
第三章 晚疫病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27-36
  1 材料与方法  27-28
    1.1 试验材料  27
    1.2 培养基  27
    1.3 生物学特性的测定  27-28
      1.3.1 最适温度的测定  27-28
      1.3.2 不同培养基对马铃薯晚疫病菌影响  28
      1.3.3 不同培养液对孢子囊萌发的影响  28
  2 结果与分析  28-36
    2.1 最适温度的测定  28-32
      2.1.1 CT-5 最适温度的测定  28-29
      2.1.2 TY-19 最适温度的测定  29-32
    2.2 最适培养基的测定  32-35
    2.3 不同培养液对孢子囊萌发的影响  35-36
第四章 霜脲氰和甲霜灵对马铃薯晚疫病的敏感性测定  36-44
  1 材料与方法  36-39
    1.1 供试菌株  36-38
    1.2 供试药剂及含药培养基的制备  38-39
    1.3 马铃薯晚疫病对甲霜灵敏感性测定  39
    1.4 马铃薯晚疫病对霜脲氰敏感性测定  39
  2 结果与分析  39-44
    2.1 马铃薯晚疫病对甲霜灵敏感性测定结果  39-40
    2.2 马铃薯晚疫病对霜脲氰敏感性测定结果  40-44
第五章 晚疫病菌交配型的测定  44-52
  1 材料和方法  44-47
    1.1 供试菌株  44-46
    1.2 供试培养基的制备  46-47
    1.3 晚疫病菌A2 交配型的存在性  47
    1.4 晚疫病菌交配型测定  47
  2 结果与分析  47-52
    2.1 晚疫病菌A2 交配型的存在性  47
    2.2 晚疫病菌A2 交配型的测定  47-52
第六章 主要结论与讨论  52-55
  1 主要结论  52-53
    1.1 通过多次分离,探索出了晚疫病菌的分离方法  52
    1.2 对病原菌形态学特征进行了系统观察和描述  52
    1.3 测定了病原菌的致病性  52-53
      1.3.1 离体叶片鉴定  52
      1.3.2 薯片接种鉴定  52-53
    1.4 测定了晚疫病菌的主要生物学特性  53
      1.4.1 最适温度的测定  53
      1.4.2 最适培养基的测定  53
    1.5 霜脲氰和甲霜灵对晚疫病菌的敏感性  53
    1.6 初步明确了甘肃马铃薯晚疫病菌交配型类型  53
  2 存在的不足和问题讨论  53-55
    2.1 病样采集地点不够全面  53-54
    2.2 遗传多样性学需要更深入的研究  54
    2.3 与同类研究比较  54-55
致谢  55-56
参考文献  56-59
个人简介  59-60
导师简介  60-61

相似论文

  1. 河南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H9亚型)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S852.65
  2. 山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冷冻保存及基因转染研究,S827
  3. 西宁地区硅酸盐细菌生物学特性及促生效应的研究,S144
  4. 菊花花色嵌合体生物学特性及形成机理的研究,S682.11
  5. 山核桃合子胚发育、体胚再生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S664.1
  6. 侵染烟草的链格孢、葡萄孢及齐整小核菌的病原学,S435.72
  7. 靶向Survivin基因的siRNA对结肠癌作用的实验研究,R735.35
  8. 唾液酸与2型猪链球菌致病性关系的研究,S858.28
  9. 野生大豆资源调查、生物学特性与遗传多样性研究,S565.1
  10. 热研5号柱花草同源四倍体诱导的研究,S541.9
  11. 不同亚型人隐孢子虫和微小隐孢子虫生物学特性研究,S852.7
  12. 微生物提取物诱导马铃薯抗晚疫病及机理的研究,S435.32
  13. 罗格列酮对肝星状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浅析,R96
  14. 毛脉酸模内生真菌体外抗肿瘤活性菌株筛选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R285
  15. 农药甲霜灵、精甲霜灵与重金属镉对蚯蚓毒性的研究,R114
  16. 四川马铃薯晚疫病菌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S435.32
  17. 马铃薯种质资源圃晚疫病菌的遗传多样性研究及种薯处理防控田间晚疫病试验,S435.32
  18. 甘肃省马铃薯晚疫病菌的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S435.32
  19. 甘肃马铃薯晚疫病菌生理小种鉴定及EST-SSR多样性分析,S435.32
  20. 作物内生固氮菌分离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S182

中图分类: > 农业科学 > 植物保护 > 病虫害及其防治 > 农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 薯类作物病虫害 > 马铃薯(土豆)病虫害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