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师生互动中问题学生的社会建构探析

作 者: 赵翠兰
导 师: 苏春景
学 校: 鲁东大学
专 业: 课程与教学论
关键词: 问题学生 师生显性互动 师生隐性互动 社会建构 反思 人本关怀
分类号: G456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8年
下 载: 416次
引 用: 2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目前,问题学生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特别是在新基础教育改革的背景下,问题学生呈不断增多的趋势,这不仅给国家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隐患,而且对于每一个家庭和学生自身来说,将产生不可弥补的损失。纵观已有对问题学生的研究,仅从家庭、学校或社会等孤立的方面进行探讨,虽然指出了问题学生产生的原因,但是,这仅仅看到了问题学生产生的表面现象。同时,相关研究由于长期以来受本质主义思维范式的影响,因而缺乏对问题学生生成的复杂性、社会性、动态性的认识,从而使得这一研究仍未获得突破性的进展。本研究试从社会建构主义理论的视角出发,以师生互动作为研究的基点,将社会、家庭、学校等共同交织于问题学生身上的因素,通过师生显性互动和隐性互动的过程展示出其建构的过程。因而本研究采用了社会科学研究中日见凸现其独特魅力的质性研究方法,通过微观的案例分析与解读,深入剖析了问题学生建构的内部动态过程。把视角由社会、家庭、学校等中观层面转入了师生间面对面的互动,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索引”出那些使师生互动差异性的因素——教育资本。因而认为问题学生的建构生成是多种力量和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教育资本分割不均造成的,而惯习又使得问题学生处于进一步发展的过程之中。这样一种事实的揭示,目的在于促进教师实践性的反思及对问题学生的人本关怀,在于提醒教育研究者由“宏大话语”的理论推演走向关注“细枝末节”的生活世界。社会建构主义理论一反本质主义的思维范式,它所蕴涵的是这样一种理念,即任何现存的“事实”、“真实”、“事物”……都是通过与社会因素的相互作用而得以成为其自身的,不存在任何“先在”的、永恒不变的本质。“问题学生”、“同性恋”等同样是社会建构的结果。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方法,研究者进入了真实的研究现场,亲历了研究对象的现实生活;同时在研究的过程中,研究者时刻处于“局内人”与“局外人”两种角色的转换过程中,在“共情”研究对象的同时,对研究对象的生活故事和意义建构做出“解释性”理解。本研究共分为五部分,引论部分指明研究的缘起、研究视角及研究方法,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分别从师生显性互动和师生隐性互动来阐释“问题学生”的建构过程,第三部分从理论上进行反思,指出“问题学生”的建构生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结语部分作为本研究后续研究的引子,提出人本关怀的理念。

全文目录


摘要  5-6
Abstract  6-11
一、引论  11-36
  (一) 研究的缘起及价值、意义  11-15
    1. 研究的缘起:对问题学生的关注  11-13
    2. 研究的价值、意义  13-15
  (二) 相关概念解析  15-22
    1. 互动与师生互动  15-19
    2. 问题学生  19-22
  (三) 研究视角  22-30
    1. 社会建构主义的理论渊源  22-27
    2. 社会建构主义的主要观点及其对本研究的启示  27-30
  (四) 研究方法及过程  30-36
    1. 质性研究方法  30-32
    2. 研究过程  32-36
二、师生显性互动中问题学生的建构  36-58
  (一) 师生言语符号互动中的问题学生  36-50
    1. 教学与经营的融合——班主任与问题学生的互动  36-39
    2. 规限与张力的交融——课堂师生互动  39-50
  (二) 师生非言语符号互动中的问题学生  50-58
    1. 目光交流中的问题学生  50-55
    2. 空间距离差异中的问题学生  55-58
三、师生隐性互动中问题学生的建构  58-74
  (一) 解读问题学生的隐性位置  58-67
    1. 社会位置的隐性影响  58-61
    2. 学业成就的隐性主宰  61-63
    3. 座位排列的隐性宰制  63-67
  (二) 师生互动的延续——时空转换中问题学生之生存境遇  67-74
    1. 教室情境的意义解读  68-70
    2. 教师办公室的意义解读  70-74
四、问题学生建构之反思  74-92
  (一) 问题学生建构谁之“过”  74-79
    1. 已有研究对问题学生的归因  74-76
    2. 已有研究对问题学生归因存在的问题  76-78
    3. 问题学生建构谁之“过”  78-79
  (二) 问题学生建构与教育资本的分割  79-88
    1. 教育资本——问题学生建构的集结点  79-83
    2. 教育资本的分割  83-88
  (三) 惯习与问题学生建构及其发展  88-92
    1. 惯习——问题学生建构结果之表现  88-90
    2. 惯习——问题学生进一步发展的起点  90-92
五、结语:问题的绵延  92-98
  (一) 对问题学生的人本关怀  92-93
  (二) 教师对问题学生的人本关怀  93-95
  (三) 研究者的实践性反思  95-98
参考文献  98-103
后记  103-104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104

相似论文

  1. 反思式生活,自我人种志式书写,G633.41
  2. 高中生物反思性教学研究,G633.91
  3. 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七年:一位亲历者的自我反思,G632.3
  4. 英国大学生个人发展规划研究,G649.561
  5. 知识管理视角下的教学反思研究,G420
  6. 高职教育项目课程开发的问题与反思,G712.3
  7. 即时通讯时代人的主体性反思,N02
  8. 教师实践知识的形成及发展研究,G451.1
  9. 语文教学“泛人文性”问题的反思与对策,G633.3
  10. 高中化学学困生反思性学习能力培养的研究,G633.8
  11. 化学技术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及其哲学思考,X820.3
  12. 教育实习中职前教师反思发展的研究,G715
  13. 我国现行民事调解制度之反思,D925.1
  14. 运用赏识教育转化高中“问题学生”,G635.1
  15. 高中生数学反思能力培养的实践与研究,G633.6
  16. 关于自然分材教学中“零作业批改”策略下科学反思本应用的研究,G633.98
  17. 创新思维在平面构成课程中的应用,G633.955
  18.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教学反思策略探析,G633.2
  19. 对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反思及策略研究,G633.3
  20.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道德教育,G633.3
  21. 新课程标准下语文学科的反思性教学实践与探索,G633.3

中图分类: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教育 > 教师与学生 > 师生关系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