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区域交通与经济的互动性研究

作 者: 宋波
导 师: 唐秋生
学 校: 重庆交通大学
专 业: 载运工具运用工程
关键词: 公路交通基础设施 系统动力学 GDP 就业 物流县域经济 城镇化 协调发展
分类号: F124;F224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8年
下 载: 530次
引 用: 9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交通基础设施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基础性产业,是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保障。然而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发展水平就一直落后于经济发展的要求,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随着社会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不断增加,其“瓶颈”制约作用逐渐缓解,交通建设对经济发展显示出了强大的拉动效应。但是由于交通基础设施本身所固有的一些特殊性质,怎样才能处理好其与国民经济其他部门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问题,到目前为止,理论界对两者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一般为两者浅层次定性及简单的定量分析。本文通过对重庆市公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经济发展关系进行基于历史数据的理论分析,确定各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构建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系统动力学模型。该模型由经济子系统、就业子系统、交通基础设施子系统三个子系统组成,相互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促进。通过GDP及就业总人口的历史检验基本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后,对重庆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系统基本行为进行仿真,并通过调整外生调控参数,进行分析,在评价结果并结合新的社会经济环境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全文目录


摘要  3-4
ABSTRACT  4-9
第一章 绪论  9-15
  1.1 选题的背景  9-10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0-12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0-11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1-12
  1.3 选题的意义  12-14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  14-15
第二章 相互关系的历史回顾  15-30
  2.1 中国历史上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  15-16
  2.2 建国以来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  16-26
    2.2.1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分析  16-21
    2.2.2 交通基础设施规模和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  21-26
  2.3 当代社会经济环境下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26-28
  2.4 本章小结  28-30
第三章 交通基础设施与区域经济系统分析  30-42
  3.1 系统分析  30-31
    3.1.1 系统分析的内涵  30
    3.1.2 系统分析过程  30-31
  3.2 交通基础设施与区域经济系统  31-37
    3.2.1 交通基础设施与区域经济系统结构的构成  31-33
    3.2.2 交通基础设施与区域经济系统的基本特征  33-34
    3.2.3 交通基础设施——区域经济系统相互作用类型  34-35
    3.2.4 相互作用机制  35-37
  3.4 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  37-39
    3.4.1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特点  38-39
  3.5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社会经济效益评价及其与经济系统的关系  39-42
    3.5.1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社会经济效益评价  39-40
    3.5.2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经济系统的关系  40-42
第四章 系统动力学方法简介  42-46
  4.1 系统动力学理论  42-43
  4.2 系统动力学的建模思想  43-44
  4.3 系统动力学的建模方法过程  44-46
第五章 交通与经济系统动力学仿真模型  46-70
  5.1 系统分析  46-51
    5.1.1 系统边界的确定  46-48
    5.1.2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区域经济系统综合发展水平计算  48-49
    5.1.3 因果关系分析  49-51
  5.2 系统动力学模型  51-70
    5.2.1 经济子系统  52-60
    5.2.2 就业子系统  60-64
    5.2.3 交通子系统  64-70
第六章 交通基础设施对重庆市经济发展的系统动力学模拟及评价..  70-78
  6.1 模型的检验  70-72
    6.1.1 检验的理论依据  70
    6.1.2 检验的分类  70-72
  6.2 模型基本变量模拟结果输出  72-75
  6.3 决策分析  75-78
    6.3.1 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对重庆市GDP 增长的贡献分析  75-76
    6.3.2 决策分析  76-78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8-81
  7.1 本文的主要结论  78-79
  7.2 创新之处  79
  7.3 本文的不足之处  79-81
致谢  81-82
参考文献  82-85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著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85

相似论文

  1. 浙江省省属高校研究生就业倾向性研究,G647.38
  2. 胶南市中等职业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G719.2
  3. 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群体性突发事件研究,D630
  4. 浙江西苕溪流域城镇溪流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多样性研究,X826
  5.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研究,X24
  6. 嘉鱼县人口城镇化问题研究,C924.2
  7. 农村失地妇女的就业状况研究,F249.2
  8. 武汉市创业促进就业政策实施效果指标体系研究,F249.27
  9. 农科大学生择业观、就业服务需求与高校就业服务优化,G647.38
  10. 发展服务外包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探析,G647.38
  11. 福建省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健美操专修学生就业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G807.4
  12. 就业视角下地方高校教育技术学实践类课程教学模式设计与实施,G40-057
  13. 广西师范生就业力发展现状及改进研究,G657.38
  14. 论高校大学生就业教育的创新,G647.38
  15. 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公平问题探究,G647.38
  16. 项目课程视角:当前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程改革对策研究,G717.38
  17. 佳木斯地区多维度农民工就业管理体系研究,F249.2
  18. 山西省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研究,D422.6
  19. 体验式就业教育,G647.38
  20. 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府责任研究,G647.38
  21. 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与对策研究,G647.38

中图分类: > 经济 > 经济计划与管理 > 经济计算、经济数学方法 > 经济数学方法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