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英语分裂句的原型模型论视角

作 者: 袁祖焕
导 师: 姜玲
学 校: 河南大学
专 业: 英语语言文学
关键词: 英语分裂句 原型模型论 一原多模原理 共轭相生原理
分类号: H314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8年
下 载: 93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论文以张今教授的原型模型论为基础,对英语分裂句进行了尝试性的研究,旨在揭示英语分裂句的生成机制、模型分裂句产生时模拟主体的认知机制、原型句与模型句之间的关系以及模型句之间的关系。英语分裂句是我们非常熟悉的语言现象。长久以来,许多学者都对英语分裂句表现出了极大的关注和兴趣。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有五十多篇论文,至少有十篇专著包括博士论文从不同或相似的角度对这种语言现象进行了研究。这些论文主要是从句法、语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角度进行研究的。原型模型论是河南大学博士生导师张今先生在1997年提出的一个元理论。这个理论以从东方辩证法的角度看待内外矛盾关系的理论为基础。张今先生以马克思主义为武器,致力于研究现实、语言和思维之间的辩证关系。他认为,现实是思维的基础,而思维通过语言积极地反应现实。根据原型模型论,客观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是原型,语言和言语是模拟和反映它们的模型。本文假设简单的、常规的句子是通过直接模拟客观世界而产生的。这些简单句中各成分之间的关系是外部世界中相对应的实体之间关系的大致反映。这些句子产生之后,它们可以作为原型句,被继续模拟而生成不同的模型句。每一个简单句都描述一个客观场景或者一个事件。分裂句是通过模拟原型句而产生的。这是借助于模拟主体对原型句所描述的客观场景的认知而实现的。当模拟主体模拟原型句时,他会对原型句所描述的客观场景进行认知处理。这好比模拟主体在观察和释解原型句所描述的客观场景。模拟主体借助于不同的语言表达式来释解客观场景。由于模拟主体具有主观能动性,在不同的时间,他可能把注意力集中在客观场景的不同点上,可能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客观场景,这样在他的头脑中会产生一个动态的画面。这个动态画面的产生与模拟主体的经历和复杂的认知活动密切相关,它实际上是模拟主体对原型句所描述的客观场景的释解和概念化。被焦点化的客观场景的一点在模拟主体的大脑中被感知凸显。因此,通过模拟原型句,借助于模拟主体对原型句所描述的客观场景的认知,不同的模型分裂句就产生了。反过来,模型分裂句也反映了模拟主体在不同时间的认知特点。根据共轭相生原理,如果两个事物有共同的基础、相似关系或者某种逻辑关系,像因果关系、条件关系,然而它们又不相同,那么它们之间就形成了共轭相生关系。共轭关系是相生关系的充分必要条件。相生的内涵很广,可以是结合、派生、交换、遗传、隐喻、类推和联想等。根据这一原则,原型句和模型分裂句形成共轭相生的关系。不同的模型分裂句是通过模拟同一个原型句而产生的,然而它们又是不同的。因此,它们之间也构成了共轭相生的关系。本论文对模型分裂句的生成提供了很强的逻辑解释,开辟了原型模型论新的应用领域,对句法研究有很好的借鉴意义,能够帮助语言学习者识别句子之间的相似和不同,从而提高语言表达、理解、写作和翻译能力。然而这篇论文也有一些不足之处,作者希望今后能和其他学者一道来共同探讨这个问题。

全文目录


Acknowledgements  4-5
Abstract in English  5-8
Abstract in Chinese  8-13
List of Figures  13-14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14-20
  1.1 Preliminary Remarks  14-15
  1.2 Origin of cleft sentence  15-16
  1.3 Definition of cleft sentence  16-17
  1.4 Objectives of the study  17-18
  1.5 Methods of this study  18
  1.6 Organization of this thesis  18-20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  20-35
  2.1 Introductory remarks  20-21
  2.2 The syntactic analysis  21-33
    2.2.1 The traditional analysis  21-26
      2.2.1.1 Fowler and Fowler (1906)  21-22
      2.2.1.2 Poutsma (1916/1928)  22
      2.2.1.3 Otto Jespersen (1928, 1937)  22-24
      2.2.1.4 Quirk, R. et al. (1985)  24-25
      2.2.1.5 Huddleston, R. (1984)  25-26
    2.2.2 The transformational analysis  26-33
      2.2.2.1 Lees (1963) and Fichtner (1993)  26-28
      2.2.2.2 Akmajian (1970)  28-30
      2.2.2.3 Gundel (1977)  30-32
      2.2.2.4 Delahunty (1984) and Knowlers (1986)  32-33
  2.3 Studies from other perspectives  33-34
  2.4 Summary  34-35
Chapter Three Theoretical Framework  35-47
  3.1 Introductory remarks  35
  3.2 The necessity of the present study  35-36
  3.3 The prototype-model theory  36-42
    3.3.1 The principle of mono-prototype-poly-model  39-40
    3.3.2 The principle of conjugation and intergrowth  40-42
  3.4 Some concerned fundamental concepts  42-45
    3.4.1 The Canonical Event Model ---- Stage Model  42-43
    3.4.2 Viewpoint  43
    3.4.3 “Boundedness”and “unboundedness”  43-44
    3.4.4 Figure and ground  44-45
  3.5 Summary  45-47
Chapter Four Generative Mechanism of English Cleft Sentence  47-65
  4.1 Introductory remarks  47-48
  4.2 The subjective initiative of human beings  48-52
  4.3 The generative mechanism of cleft sentence  52-63
    4.3.1 Concrete Movable entities emphasized cleft sentences and their generative mechanism  53-57
    4.3.2 Concrete Unmovable entities emphasized cleft sentences and their generative mechanism  57-58
    4.3.3 Place emphasized cleft sentences and their generative mechanism  58-60
    4.3.4 Abstract entity emphasized cleft sentences and their generative mechanism  60-62
    4.3.5 Event emphasized cleft sentences and their generative mechanism  62-63
  4.4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ototype sentence and the corresponding generated model cleft sentences and that between the corresponding generated model cleft sentences  63
  4.5 Summary  63-65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65-68
  5.1 Summary  65-66
  5.2 The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of this thesis  66
  5.3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this thesis  66-67
  5.4 Suggested areas for further study  67-68
Bibliography  68-71

相似论文

  1. 原型模型论视角下的英语倒装句研究,H314
  2. 英语分裂句的认知研究,H314
  3. 英语中等级性形容词性反义词的标记性研究:原型模型论的视角,H314.2
  4. 英文学术期刊论文中的转折关系研究,H314
  5. 中美电视访谈节目中的情态对比研究,H314
  6. 汉英插入语对比研究,H314
  7. 奥普拉脱口秀的会话结构分析,H314
  8. 汉英饮食动词对比研究,H314
  9. 汉英一价动词对比研究,H314
  10. 中外语言学英文期刊论文标记性名词对比研究,H314
  11. 基于语料库的中外学术语篇中立场副词对比研究,H314
  12. 中国语言学硕士英文论文讨论部分情态动词使用研究,H314
  13. 基于语料库对科技英语次技术词用法的研究,H314
  14. 普通医学英语的人际意义研究,H314
  15. 英汉语序对比研究与翻译,H314.3
  16. 电影《美丽心灵》中的人际隐喻探析,H314
  17. 英语关系子句中空介词现象研究,H314.3
  18. 英语v-ing结构从范畴化到非范畴化转变的研究,H314.3
  19. 论沃顿小说《欢乐之家》情态附加语和情态助动词的人际意义,H314
  20. 构式语法角度下的英语中动结构研究,H314.3
  21. 原型范畴理论下的英语反问句研究,H314.3

中图分类: > 语言、文字 > 常用外国语 > 英语 > 语法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