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解释学视域的分子生物学

作 者: 赵斌
导 师: 郭贵春
学 校: 山西大学
专 业: 科学技术哲学
关键词: 符号语言 操作性 科学传播 科学解释 解释语境
分类号: Q7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7年
下 载: 83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生物学哲学属于科学哲学的一个分支,而且是相对于其它分支比较另类的一项。从赫尔开创生物学哲学研究以来,以及迈尔、索伯、鲁斯、胡文耕、桂起权等一大批国内外著名的生物学哲学家的努力,其研究体系、研究方法渐渐走向成熟、研究方向趋于明确。同时,随着生物科学自身的发展不断加快,如何能从更好的角度出发,来把握整个生物学哲学发展趋势无疑将成为焦点。长期以来,科学哲学家们往往被数理逻辑的形式主义所左右,生物学科学本身的合理学科地位也由于还原主义者的影响而受到怀疑。迈尔将这些观点分为了三类:结构还原论、解释性还原论以及理论还原论,甚至纳格尔都是理论还原论的拥护者。另外,分子生物学产生以来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往往被认为是还原论的胜利,虽然它只涉及了结构还原论。这也正是文章以分子生物学为着眼点的原因。这些质疑无疑也为生物学哲学提供了战场,无论是从学科的理论史方面还是学科研究的方法论史方面都体现了对生物学和生物学哲学的辩护。尽管早在赫尔的研究中就已经开始从科学解释学的角度来论述生物学哲学中的问题,但之后的尝试不是不够彻底就是缺乏延续性,没有构成真正意义上的生物学的科学解释学研究,因此,在生物学哲学研究中进行这一尝试,尤其是从符号表达体系入手无疑具有很强的启迪意义。科学解释学不同于传统的哲学解释学,前者更偏向于对科学说明的研究,其主要观点认为,无论科学家或自然都是内在的嵌于历史性之中的,这种历史性具体体现在科学传统对科学研究的制约作用。尽管科学理论不断经历变革,但科学传统则是表现出相对的稳定性。在生物学内同样也不例外,这种传统具有广义的内涵,在长期的学科研究历史中沉淀形成,包括仪器设备、实践技能、表达方式、交流手段和认知旨趣等等。它无疑在学科体系内形成了一个广义的标准,潜移默化般的影响着科学家的研究。因此,对于生物学中形成的这种传统,文章更倾向于将其看作为一种广义语境。此外,依旧结合科学解释学的观点,对于生物学业已存在的知识体系,其表达本身依托于学科所形成传统之下的解释语境。因而在此看法基础上可进一步得出,对于整个生物学研究发展的历史以及学科范式的演变来说,其根源都可视为学科解释语境的演变。相比其他学科,生物学属于多元科学,这意味在解释文本以及解释结构上同样具有多元性。此外,生物学有着更加广泛的研究领域,甚至有很大一部分处于传统数理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汇地带,这意味着传统逻辑实证主义的科学解释观终将无法很好的解决生物学哲学中遇到的问题。因为这种解释观将科学解释看做是一个无主体、无旨趣、无意向的过程,在科学解释与人文、社会科学解释的关系上坚持了科学主义的立场,所以往往造成种种理论偏失。因此,只有把握好理解与解释的关系才能真正的理解科学解释,从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三个层次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并通过将解释语境概念引入生物学知识体系,作为体系内部的具体划分依据,从而在生物学哲学的解释学研究中,引入语境化的分析方法,以实现学科的整体解释有效性。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7-9
英文摘要  9-11
引言  11-12
一、分子生物学符号系统的产生过程以及特点  12-23
  1 分子生物学符号表达体系的产生过程  12-17
    1.1 背景  12-14
    1.2 形成  14-16
    1.3 形成过程的特点  16-17
  2 分子生物学符号系统的结构性特征  17-23
    2.1 知识结构的分层  17-18
    2.2 知识结构的特征  18-20
    2.3 知识体系的整体性  20-23
二、分子生物学符号的操作性及其在传播中的意义  23-31
  1 分子生物学符号系统所体现的可操作性  23-25
    1.1 操作性在符号系统中的意义  23-25
    1.2 操作性在符号系统中所表现出的特点  25
  2 分子生物学符号系统对于学科传播的意义  25-31
    2.1 合理的研究策略对分子生物学发展的助推作用  26-28
    2.2 合乎时代认知背景的科学修辞手段的运用  28
    2.3 对理论改进的适应性  28-31
三、生物学解释的语境演变  31-39
  1 早期分类学模式的建立  31-33
  2 从分类科学到分析科学的转变  33-34
  3 走向分子水平的生物学解释语境演变  34-37
  4 语境框架下的生物学知识体系  37-39
四、结束语  39-40
参考文献  40-43
致谢  43-44
附录  44-46

相似论文

  1. 基于WEB的仿真互操作性测试工具研究,TP391.9
  2. 基于WIMAX基站的多进多出信道控制模块的设计与实现,TN929.5
  3. 中译本《西洋科学史》初探,N091-5
  4. 真实情景下高中生科学解释及其影响因素的初步研究,G633.98
  5. 城市社区科学传播系统模式研究,G301
  6. 基于案例的化工过程事故预防信息系统研究,X937
  7. 科学松鼠会传播要素及模式研究,G301
  8. 反思与祛魅:被遮蔽的当代中国先锋电影,J905
  9. 基于CPN的IS-IS路由协议互操作性测试的研究,TN915.04
  10. 心智研究中的还原问题,N02
  11. 斯温伯恩宗教哲学思想述评,B978
  12. 消除就业性别歧视的公共政策研究,F249.2
  13. 信用证风险及其防范,F740.4
  14. 电子杂志赢利的困境与出路,G237.6-F
  15. 从关联理论角度分析言语幽默,H05
  16. 论公众正确的科学观及其确立途径,G322.0
  17. 二十世纪德、苏、美三国来自政治层面的反科学行为分析,G321
  18. 高可信IP核交付标准研究,TN407
  19. 基于混合编程的企业任务管理系统开发与应用,TP311.52
  20. 大众媒介作用下的科学传播模式研究,G206
  21. 江苏省普通高中体育课程改革的现状调查与研究,G807.4

中图分类: > 生物科学 > 分子生物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