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扬州园林的“秀”与“雄”

作 者: 冯媛媛
导 师: 诸葛铠
学 校: 苏州大学
专 业: 设计艺术学
关键词: 扬州园林   苏州园林 比较
分类号: TU986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7年
下 载: 375次
引 用: 3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这篇文章以扬州园林为主要立足点,辅以苏州园林比较。文章先对扬州的地理位置、地域文化以及苏州园林的地域文化进行了简单的描述,再对两地园林主人的身份进行了分析,找出了其相似点和不同点,最后对扬州园林和苏州园林的造园手段进行了详细的比较。对扬州园林为何兼有“南北”特点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并透过园林看当时两地的社会风气和两地园林主人的心态,提出了扬州园林的“”是主要源于盐商的崇儒,“”是源于园林主人富足的经济基础、“迎銮”以及徽商带来的徽调的观点。并对广泛认为扬州园林是“露富的、讲究排场的、奢华的”说法提出了质疑。而文章中通过兼与苏州园林的比较,可以使大家对江南园林有一个更为全面的认识,更能深刻地体会到两地园林在风格上的差异。苏州园林因其秀丽、雅致、充满文人气的写意山水让人流连忘返;而扬州园林也因其合乎体宜的“创新”手法,兼有“秀”、“雄”的地方特色与苏州园林交相辉映。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3-4
Abstract  4-7
绪论  7-8
  研究目的  7
  研究现状  7
  研究方法  7-8
第一章 扬州由于地理位置的便利,使得园林风格介于南北之间  8-12
  (一) 扬州的地域、人文、气候均属江南  8-9
    1. 至清末扬州仍属江南布政使司辖内  8-9
    2. 扬州园林的风格依然江南格调  9
  (二) 便利的交通与盐业带来的厚财力造就了清代扬州园林的鼎盛局面  9-10
    1. 交通上的枢纽地位使得南北匠师在技术上得到了交流与融合,成就了扬州园林“集北方之雄与南方之”的特点  9
    2. 依靠便利的交通,大量引进外地的建筑材料  9-10
  (三) 交通与盐业的兴衰对扬州园林的重大影响  10-12
    1. 盐业繁荣时,同一历史时期的苏、杭二州却将“以园亭胜”的桂冠让给扬州  10
    2. 盐业衰落时,称雄于东南的扬州又将“以园亭胜”的桂冠揖让苏州  10-12
第二章 扬州地域文化的特点  12-16
  (一) 水之扬州—园林之“秀”的本色  12
  (二) 盐之扬州—举重若轻的大家气度  12-16
    1. 盐政—盐商富足的保证  12-13
    2. 盐官—“旦接宾客,昼理简牍,夜通文史”  13-14
    3. 盐商—“一品官,二品商”,“商翁大半学诗翁”  14-16
第三章 苏州的地域文化与扬州地域文化的差别  16-18
  (一) 同样的“水”不同样的地域文化  16-17
  (二) 苏州虽无盐业之利,却是手工业重要产地兼官僚地主的消费城市  17-18
第四章 部分园林的皇家色彩使扬州的湖上园林寓有“北方之雄”的风格  18-21
  (一) 皇家气派自隋代开始就笼罩扬州  18
  (二) 扬州园林的鼎盛局面,和康熙、乾隆两代多次南巡有关  18-19
    1. 扬州的湖上园林始于康熙南巡,盛于乾隆巡幸  18-19
    2. 扬州的湖上园林大都集中分布在康熙和乾隆巡幸路线两侧及其附近  19
  (三) 部分湖上园林仿京城款式,但不脱江南风格  19-20
  (四) 扬州园林的北方气象  20-21
第五章 扬州园林主人身份的特殊性也决定了其兼有秀、雄的艺术特点  21-27
  (一) 扬州主要园林的主人及其身份  21
  (二) 徽商在扬州的一手遮天直接导致扬州园林不同于苏州园林的徽调色彩  21-22
  (三) 扬州盐商的三大特点  22-25
    1. 富足—追求风雅的基础  22
    2. 崇儒—“南秀”的根源  22-23
    3. 仗义—对文人士子的推崇与爱护  23-25
  (四) 明清时期的重商思潮使得扬州与苏州园林主人的心态是亦商亦儒  25
  (五) 扬州园林的“进”与苏州园林的“退”  25-27
第六章 造园的艺术手段  27-34
  (一) 扬州园林的叠山  27-28
  (二) 扬州园林的旱园水作  28-29
  (三) 扬州、苏州两地园林铺地的比较  29-31
    1. 扬州、苏州园林铺地纹样一览表  29-31
    2. 两地园林铺地纹样与铺地方法的比较  31
  (四) 扬州、苏州两地园林花窗的比较  31-34
    1. 两地园林漏窗的比较  32-33
    2. 两地园林的花窗  33-34
第七章 建筑上的独特风格  34-36
  (一) 扬州建筑外观的色彩介于南北之间  34
  (二) 扬州园林的建筑结构与细部做法兼抒南北之长  34-36
第八章 花木种植的特色  36-38
第九章 结束语  38-40
参考文献  40-42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42-43
后记  43

相似论文

  1. 具有变截面臂架的格构式起重机结构计算分析方法研究,TH21
  2. 唐代妇女在婚姻中的地位,K242
  3. 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运动解剖学教材结构的研究,G807.4
  4. 中印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内容之比较研究,G623.58
  5. 初中数学新旧教材几何内容的比较研究,G633.6
  6. 晋江社会体育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G812.7
  7. 穗港中文报纸新闻标题语言比较研究,G213
  8. 公共档案馆社会责任研究,G270
  9. 水田秸秆还田机埋草起浆装置的试验研究,S224.29
  10. 寄主种类和人工饲养对斑痣悬茧蜂的寄生选择和子代发育的影响,S476.3
  11. 浅黄恩蚜小蜂的过寄生现象及其对子代发育的影响,S476.3
  12. 基于连锁图的QTL综合分析方法研究,S562
  13. 武汉市创业促进就业政策实施效果指标体系研究,F249.27
  14. 裴斯泰洛齐与陶行知教育思想和实践及比较,G40-09
  15. 中英“统计与概率”领域初中课程内容标准比较与思考,G633.6
  16. 高中数学新旧教材中“不等式”的对比研究,G633.6
  17. 高中专家教师、经验教师和职初教师的KCS个案研究,G635.1
  18. 中国大陆与台湾专业体育院校体操类课程内容的比较研究,G831
  19. 移动计算环境下故障结点检测方法研究,TP338.8
  20. 沪港现行高中语文教材阅读部分比较研究,G633.3
  21. 数字时代不同类型高校图书馆读者阅读倾向比较研究,G258.6

中图分类: > 工业技术 > 建筑科学 > 区域规划、城乡规划 > 园林规划与建设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