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基于耗散结构理论的桂林漓江旅游地演化过程及机制
作 者: 鲍捷
导 师: 陆林
学 校: 安徽师范大学
专 业: 人文地理学
关键词: 耗散结构理论 桂林漓江旅游地 演化过程 演化机制
分类号: F224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107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我国河流众多,开发历史悠久,但河流产业化旅游开发时间不长,期间出现不少以河流为主要吸引物的旅游地,我们可称之为河流型旅游地。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河流的游憩功能日渐受到重视,河流旅游研究逐渐受到关注。由于人文地理事物的复杂性,随着系统科学的兴起,地理学系统分析方法渐受欢迎,将地理事物看作是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分析系统中各要素的相互作用,以及系统的整体状态,试图用相对简化的系统模型来阐释复杂多变的地理系统。在旅游地理学领域,多从旅游地复杂系统的角度解释其演化。本研究采用系统科学领域的耗散结构理论,通过对桂林漓江的旅游发展演化过程与机制进行研究,旨在为该类型旅游地研究提供参考与借鉴。全文共分六章。第一章绪论,主要论述选题背景及意义、研究内容与方法、以及相关理论介绍。第二章国内外相关研究及述评,主要对国内外河流旅游研究进行了综述。第三章河流旅游地系统特征,阐述了河流旅游地系统的空间要素和功能要素,从耗散结构理论的视角,认为桂林漓江旅游地是以外部自然与社会经济环境为支撑,以吸引物子系统、设施子系统、服务子系统和支持子系统为基础的旅游地耗散结构系统(TDSS)。第四章桂林漓江旅游地系统演化过程,从耗散结构系统的发展特征分析了其演化过程,认为从1973年桂林市正式对外开放旅游到1980年2月,桂林市第一个旅游管理机构成立,其旅游系统处于萌芽状态,各子系统尚未完善成形;1980年至1993年为系统形成期,各子系统发展逐渐完善,旅游系统整体效应开始初步显现;从1993年9月漓江风景区管理局成立至21世纪初,桂林漓江旅游地系统进入发展阶段,各子系统基本上发育成熟完善,子系统之间相互作用明显,系统的整体效应显著;“十一五”以后,桂林漓江旅游地系统处于优化发展状态,各子系统之间进一步协调发展,旅游系统整体效应大大增强,并推动了旅游地的转型发展。经过四个时期的发展,其耗散结构系统状态经历了从最初的无序发展,到低级有序,再从低级有序向高级有序过渡,最终走向高级有序的过程,与巴特勒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相比较,桂林漓江旅游地系统演化的四个时期大致上与其探索阶段、参与阶段、发展阶段与巩固阶段相对应。第五章桂林漓江旅游地系统演化机制,认为旅游地系统演化的本质是耗散结构系统的负熵输入过程,系统要素的非线性作用是其演化动力,并通过基于外部环境和政府主导的中心控制的系统他组织与基于供给与需求、人地关系、区域协调以及利益主体平衡四类非线性作用的系统自组织而实现。第六章结论与讨论,主要对文章进行了总结,指出主要创新点和不足之处以及研究有待深入的地方。
|
全文目录
摘要 5-7 Abstract 7-11 第一章 绪论 11-18 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 2 研究内容及方法 11-13 2.1 研究内容 11-12 2.2 研究方法 12-13 3 相关理论 13-16 3.1 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 13 3.2 区域发展点——轴渐进扩散理论 13-14 3.3 旅游系统理论 14-15 3.4 耗散结构理论 15-16 4 研究思路 16-18 第二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及述评 18-27 1 国外研究进展 18-22 1.1 河流旅游开发与规划研究 18-20 1.2 河流景观研究 20 1.3 河流旅游经营与管理研究 20-21 1.4 河流旅游地感知研究 21 1.5 河流旅游影响研究 21 1.6 城市河流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 21-22 2 国内研究进展 22-24 2.1 河流旅游资源评价研究 22 2.2 河流景观保护研究 22 2.3 自然河流旅游开发与规划研究 22-23 2.4 城市河流景观及旅游开发研究 23 2.5 河流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研究 23-24 2.6 河流旅游生态环境研究 24 3 国内外研究述评 24-25 4 研究启示 25-27 第三章 河流旅游地系统特征 27-34 1 河流旅游地系统的特征 27-31 1.1 河流旅游地系统的形态——空间结构 27-30 1.2 河流旅游地系统的内涵——功能要素 30-31 2 河流旅游地系统演化模型的构建 31-34 第四章 桂林漓江旅游地系统演化过程 34-51 1 系统萌芽期 35-37 2 系统形成期 37-40 3 系统发展期 40-45 4 系统优化期 45-46 5 桂林漓江旅游地系统演化特征 46-51 5.1 空间结构的有序生成 47-48 5.2 功能结构的有序生成 48-51 第五章 桂林漓江旅游地系统演化机制 51-62 1 演化的本质——耗散结构系统的负熵输入 51-52 2 演化的动力——系统要素的非线性作用 52-62 2.1 旅游地系统的他组织——外部力量介入与内部中心控制 53-58 2.2 旅游地系统的自组织——系统内部要素的非线性作用 58-62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62-65 1 主要结论 62-63 2 主要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63-64 2.1 主要创新点 63 2.2 主要不足之处 63-64 3 有待深入的地方 64-65 参考文献 65-69 致谢 69-70 附:本人读研期间发表论文、参与课题及获奖情况 70
|
相似论文
- 基于技术路线图的产品创新过程与方法研究,F273.1
- 全球化条件下中国企业技术追赶路径研究,F273.1
- 丁家坟滑坡失稳机制及变形预测研究,P642.22
- 基于自组织理论的区域经济系统演化机制研究,F127
- 都市圈城市体系发展及演化机制研究,F299.2
- 数据库管理系统演化机制探析,TP311.13
- 河北省天桂山地区喀斯特地貌形成演化,P931.5
- “看”的语法化问题研究,H146
- 耗散结构理论视野下的中学化学生成性教学,G633.8
- 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的研究,G633.6
- 基于耗散结构的产业创新系统运行机制与评价研究,F273.1
- 基于能量耗散理论的冻土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研究,P642.14
- 从耗散结构理论看山西产业结构调整,F127
- 基于耗散结构理论的我国政府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系统研究,D630
- 有利于节能的重庆市公共交通运输结构优化研究,U491.17
- 自组织理论在虚拟企业中的应用研究,TH166
- 汗法治疗杂病思路辨析,R243
- “李约瑟难题”的由来、解答及理论启示,N031
- 我国现行电子政务的自组织特性分析,D630
- 积石峡水电站坝后Ⅰ号滑坡演化过程及稳定性研究,P642.22
中图分类: > 经济 > 经济计划与管理 > 经济计算、经济数学方法 > 经济数学方法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