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抑郁症状大学生攻击性特点研究

作 者: 王健
导 师: 张大均
学 校: 西南大学
专 业: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关键词: 抑郁症状 大学生 攻击性 特点
分类号: B844.2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7年
下 载: 457次
引 用: 3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现实社会的激烈竞争致使大学生面临着诸如学习适应、婚姻恋爱、人际关系、就业等各方面的压力,若这些压力不能得到有效应对或及时消除,就可能以各种不健康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出来,给他们的学习、生活、交往及成长带来负面影响。研究表明,抑郁是大学生的重要心理障碍,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抑郁与攻击性相关,会导致人们的自杀思维、自杀企图及自杀行为的实施等。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一代,肩负着建设未来美好国家的重任,抑郁症状大学生的攻击性对学生自己和社会都有潜在危害,应该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抑郁症状大学生的攻击性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就目前来看,明确提出抑郁症状大学生的“攻击性”概念一词并进行系统研究的文献还不多见。因此,针对目前对抑郁症状大学生的攻击性进行系统研究的文献比较少的事实,本研究采用综合化、系统化的研究取向,运用文献分析、问卷调查、因素分析等研究方法,在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着眼于通过编制抑郁症状大学生攻击性特点研究问卷,综合研究论述抑郁症状大学生攻击性特点,尝试建立抑郁症状大学生攻击性模型。本研究得到如下结论:1.本研究编制的抑郁症状大学生攻击性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经因素分析确定10个维度,分别命名为:自残或自杀、嫉妒、内疚感或自责、暴饮暴食、自我行为或情绪压抑、饮食拒绝、对他人或他物的攻击、嘲笑攻击、愤恨、语词敌意。2.从性别来看,男生在自残或自杀、自我行为或情绪压抑、对他人或他物的攻击、嘲笑攻击、语词敌意等方面的攻击性要强于女生,而且都是在.001水平上有极其显著的差异;而在暴饮暴食因子方面,抑郁症状女大学生更倾向于从这个方面来达到对自己的攻击。3.从家庭来源来看,农村家庭的抑郁症状大学生的攻击性在嫉妒、嘲笑攻击、自我行为或情绪压抑、内疚感或自责因子方面显著强于城市家庭的抑郁症状大学生的攻击性。4.在家庭结构方面,表现为单亲家庭的抑郁症状大学生的攻击性在对他人身体或他物的攻击、饮食拒绝、语词敌意因子方面要强于于双亲家庭的抑郁症状大学生的攻击性,且分别在.05、.05、.01水平上有显著差异。5.就专业来看,整体上来说,抑郁症状大学生的攻击性几乎在所有因子上有非常显著的差异,而且几乎都是医学类院校大学生的攻击性要强于非医学类院校的大学生。6.从整体上来说,抑郁症状大学生的攻击性在家庭气氛方面有非常显著的差异:在自残或自杀、嫉妒、内疚感或自责因子上,紧张压抑型家庭气氛下的攻击性要强于和睦安宁型家庭气氛下的攻击性;在愤恨因子上,紧张压抑型、争吵冲突型家庭气氛强于和睦安宁型家庭气氛;在语词敌意因子上,紧张压抑型强于争吵冲突型家庭气氛、和睦安宁型家庭气氛。7.从教养方式来看,自残或自杀因子上,专断型攻击性强于权威型;在饮食拒绝因子上,放任型攻击性强于权威型;在对他人身体或他物的攻击因子上,忽视型强于专断型和权威型。8.从父母亲文化水平角度来看,在自杀或自残因子、内疚感或自责因子、对他人或他物的攻击因子上,表现为学历越高,攻击性越强。9.从父母亲职业来看,在自残或自杀因子上,父亲职业为公务员的攻击性强于父亲职业为其他类的;在对他人身体或他物的攻击因子上,父亲职业是农民的强于父亲职业是其它类的;从母亲职业角度来看,在内疚感或自责因子上,母亲职业为农民的攻击性强于母亲职业为工人;在对他人身体或他物的攻击因子上,母亲职业是农民的攻击性强于母亲职业是其它类的。10.从学生在校月花费来看,在自残或自杀因子上,月花费在600元以上的学生的攻击强于月花费在200元至400元之间的;在内疚感或自责因子上,月花费在200元下、400至600元之间学生的攻击强于月花费在600元以上的。

全文目录


摘要  6-8
ABSTRACT  8-11
1 问题提出  11-16
  1.1 抑郁症状大学生攻击性的危害  12-16
    1.1.1 对于个人的危害  12-15
    1.1.2 对于社会的危害  15-16
2 研究价值  16-17
  2.1 理论价值  16
    2.1.1 揭示抑郁症状大学生攻击性的特点,尝试建构抑郁症状大学生攻击性模型  16
    2.1.2 为研究其他情绪障碍大学生的攻击性提供方法论借鉴  16
  2.2 实践价值  16-17
3 文献综述  17-39
  3.1 概念界定  17-25
    3.1.1 抑郁症状概念的界定  17-18
    3.1.2 攻击概念的界定  18-25
  3.2 大学生攻击性研究  25-27
    3.2.1 研究对象的界定不够明确  26
    3.2.2 设置特定条件下的攻击性  26-27
  3.3 抑郁症状大学生的研究现状  27-32
    3.3.1 国内关于抑郁症状大学生的研究  27-28
    3.3.2 国外关于抑郁症状大学生的研究  28-32
  3.4 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  32-39
    3.4.1 研究对象范围狭隘,重老年群体抑郁症状研究,轻青少年群体抑郁症状研究: 重各种病症患者抑郁症状研究,轻一般学生群体,尤其是抑郁症状大学生群体的研究  32-33
    3.4.2 攻击性定义的界定范围比较狭窄  33
    3.4.3 攻击性研究方法多样,但没有一个能够很好解决研究问题的恰当方法  33-36
    3.4.4 现有研究文献鲜有涉及抑郁症状大学生的攻击性  36-39
4 抑郁症状大学生攻击性问卷的编制  39-42
  4.1 抑郁症状大学生攻击性问卷结构的构建  39-40
    4.1.1 研究目的  39
    4.1.2 研究对象  39
    4.1.3 研究程序  39
    4.1.4 研究结果  39-40
    4.1.5 小结  40
  4.2 抑郁症状大学生攻击性初始问卷的编制  40
    4.2.1 抑郁症状大学生攻击性问卷初测问卷的编制  40
    4.2.2 问卷初测  40
  4.3 小结  40-42
5 抑郁症状大学生攻击性正式问卷的施测及检验  42-59
  5.1 研究目的  42
  5.2 研究方法  42-43
    5.2.1 被试构成  42
    5.2.2 研究材料  42
    5.2.3 研究程序  42-43
    5.2.4 统计工具  43
  5.3 研究结果与分析  43-59
    5.3.1 抑郁症状大学生攻击性正式问卷自我攻击的探索性因素分析  43-48
    5.3.2 抑郁症状大学生攻击性正式问卷自我攻击验证性因素分析  48-51
    5.3.3 抑郁症状大学生攻击性研究正式问卷社会性攻击问卷探索性因素分析  51-55
    5.3.4 抑郁症状大学生攻击性正式问卷社会性攻击问卷验证性因素分析  55-59
6. 抑郁症状大学生攻击性特点研究  59-75
  6.1 研究目的  59
  6.2 研究方法  59
    6.2.1 研究被试  59
    6.2.2 研究材料  59
    6.2.3 统计工具  59
  6.3 结果与分析  59-75
    6.3.1 抑郁症状大学生攻击性问卷各因子平均分比较  59-60
    6.3.2 抑郁症状大学生攻击性的性别差异  60-61
    6.3.3 抑郁症状大学生攻击性的年级差异  61-62
    6.3.4 抑郁症状大学生攻击特点的家庭来源差异  62-63
    6.3.5 抑郁症状大学生攻击特点的家庭结构差异  63
    6.3.6 抑郁症状大学生攻击性的专业差异  63-65
    6.3.7 抑郁症状大学生攻击性的家庭气氛差异  65-66
    6.3.8 抑郁症状大学生攻击性的教养方式差异  66-69
    6.3.10 抑郁症状大学生攻击性的母亲文化程度差异  69-70
    6.3.11 父亲职业对抑郁症状大学生攻击性影响的差异  70-71
    6.3.12 抑郁症状大学生攻击性的母亲职业差异  71-72
    6.3.13 在校每月花费对抑郁症状大学生攻击性影响的差异  72-75
7 讨论  75-91
  7.1 关于本研究的方法学讨论  75-78
    7.1.1 科学研究方法综合运用  75-76
    7.1.2 关于本研究相关测量工具的选取和编制  76-78
  7.2 关于抑郁症状大学生攻击性特点的讨论  78-89
    7.2.1 抑郁症状大学生攻击性的性别差异  78-80
    7.2.2 抑郁症状大学生攻击性特点的年级差异  80
    7.2.3 抑郁症状大学生攻击特点的家庭结构差异  80-82
    7.2.4 抑郁症状大学生攻击性的专业差异  82-85
    7.2.5 抑郁症状大学生攻击性的家庭气氛和家庭教养方式差异  85-87
    7.2.6 抑郁症状大学生攻击性的父母亲文化程度、职业状况差异  87-88
    7.2.7 抑郁症状大学生攻击性的在校每才花费及家庭来源差异  88-89
  7.3 教育建议  89-90
  7.4 本研究需要改进的问题和今后研究的方向  90-91
8 结论  91-93
参考文献  93-100
附录  100-112
后记  112-113

相似论文

  1. 老年肺炎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回顾性研究,R563.1
  2. 马洛—克罗恩社会赞许性量表的修订及相关研究,B841.7
  3. 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大学生科学信仰研究,G641
  4. 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特点与治理研究,D917
  5. 基于新课程改革的高中地理概念教学策略研究,G633.55
  6. 中学生人格特质、知觉父亲教养方式与内隐攻击性的关系,G631
  7. 对体育类大学生学业自尊、身体自尊、内隐自尊以及与学业成绩关系的研究,G807.4
  8. 大学生应对能力现状及其干预研究,B844.2
  9. 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社会适应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B844.2
  10. 高校成人大学生心理压力、社会支持与学习倦怠的关系研究,G724
  11. 手机媒体对大学生道德价值观影响及对策研究,G641
  1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主观能动性研究,G641
  13. 福建省高职院校女子篮球队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G841
  14. 艺术体操教学对女大学生心功能的影响,G834-4
  15. 第三套《全国健美操大众锻炼标准》初级套路对普通女大学生健康体适能影响的实验研究,G831.3
  16.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研究,G645.5
  17. 大学生灵性与自我和谐的关系研究,B844.2
  18.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大学生党建工作研究,D267.6
  19. 钱理群文本解读特点初探,G633.3
  20. 大学生生态文明观的哲学思考,G641
  21. 大学生成人依恋、完美主义与社交焦虑的关系研究,B844.2

中图分类: > 哲学、宗教 >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人类心理学) > 青少年心理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