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意义在读者

作 者: 尹宇
导 师: 陈永国
学 校: 吉林大学
专 业: 英语语言文学
关键词: 读者反应批评 文本意义 文学能力 伊瑟尔 新批评 阅读活动 理论家 共同体 文学理论 结构主义
分类号: I06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4年
下 载: 397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读者反应批评兴起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它是以读者,阅读,反应为中心议题的文学理论。读者的问题古来有之,但是读者反应批评却把读者提高到了文学本体论的地位,认为读者是文本意义的来源,文本意义的实现和阐释不能离开读者的积极参与。这与新批评的主张相抵牾,后者恰恰主张文本的自足性和中心性。从这一点来说,读者反应批评是对新批评的一个反拨。本文拟从读者在决定文本意义的地位和作用问题入手,采用举例论证和比较对比的方法来评价读者反应批评的合理及不合理的因素。读者反应批评深受德国接受美学的影响,后者为前者提供了新的研究视域和方法论基础。其中尧斯和伊瑟尔的主张尤其引人注目。尧斯注重宏观的读者接受研究,把读者置于文学生产﹑消费﹑再生产的循环运动当中,认为一部作品的意义是历代读者及批评家共同努力,对其进行合理阐释的结果。而伊瑟尔则从微观角度出发,系统地论证了文本与读者的互动作用,认为正是读者积极地参与阅读活动才使文本意义成为可能。因此他的方法是建立在读者反应美学基础之上的。尧斯和伊瑟尔的理论把历来在文学理论中评价最少的读者问题提到了中心意识上来,拓宽了理论研究的基础,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读者反应批评的理论和实践, 并为后者的批评研究提供了参照物。从众多读者反应批评的理论家中,我选择了费什和卡勒的理论作为研究对象。他们从不同角度立论,建立起读者反应的框架。费什在早期理论中否认新批评“感情谬误”的观点,针锋相对地提出“感情文体学”。他认为,“感情谬误”所宣扬的文本客观性只是一种幻觉而已,文本并不是自给自足的意义载体,因而文本中心论的观点是错误而危险的;读者的时序性经验才是意义,这种意义就是在阅读时将文本按照<WP=67>一个事件来理解和把握。读者的每一个细小的体验和反应都被计算到意义当中,即使这种体验和反应是错误的。与伊瑟尔的文本与读者互动交流模式不同,费什以读者的经验结构代替了文本的形式结构,取得了读者对意义的统治权。但是,费什也承认读者的反应不是随意的,而是受到其语言能力和语义能力的限制。由此,费什提出“有知识的读者”这一概念。它与尧斯的“真实的读者,”伊瑟尔的“暗指的读者”相互区别。为了解决感情文体学所带来的问题和疑难,费什在后来的发展中作了一些修订,逐步提出“阐释共同体”一说,意指在书写文本中使用相同或相似阐释策略的群体。费什认为,阐释共同体囊括并支配了作者意图,文本形式结构和读者反应三个方面,它是文本意义的来源。费什的理论瑕瑜互见。在提高读者地位的同时改变了对文学和文本意义的陈旧观点,但他对于读者经验和反应的观察却失之偏颇。而且他的理论中有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即文本与读者的二元对立问题。用以解决这一问题的“阐释共同体”概念事实上颠覆了他自己及读者反应批评的理论基础。另一理论家卡勒通过对法国结构主义的思考建立起结构主义诗学。这一学说以语言学作为文学研究的参照模式,以文学能力这一概念为核心内容。卡勒文学能力的概念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费什的“有知识的读者”的延续和发展,但却是建立在较为坚实的基础之上的。因为他研究的不是费什所提倡的读者直接的、自发的反应,而是在反应表层下的深层阅读程式。文学能力是读者后天习得的内在化的文学“语法”,具有文学能力的读者通过对阅读程式的运用来实现和解释文本结构和意义。卡勒的理论较费什来说更为稳健可行,尽管微有瑕疵,仍不失为一种文学理论和实践的典范。读者反应批评对读者地位的提高具有多层面的影响与意义。随着读者<WP=68>进入文学本体论研究领域,文学和文学意义的旧有概念受到了挑战,它们不再是静止的研究客体,而具有一种动态的特征,这使文学批评的方式也发生了变化。读者反应批评认为读者是文学阐释中不可或缺的因素,鼓励读者自立自强,积极地参与阅读活动。很多理论家都不约而同地重新提出了文学的道德和教育作用,认为文学应当致力于读者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在这种情形下,读者不再仅仅是意义的接受者,同时也是创造者。阅读的过程也是读者发现自我,扩张自我的过程。因此读者反应批评是一种内省式的批评。它在评判文学作品的同时也是在评判自我。

全文目录


Introduction  5-8
Chapter One A Shift to the Reader  8-24
  1.1 Reader in the Center of the Stage  8-10
  1.2 Theoretical Backbones: Reception-Aesthetics  10-24
    1.2.1 Jauss: Reader in the Literary History of Reception  11-16
    1.2.2 Iser: Meaning in the Reading Activity  16-24
Chapter Two Stanley Fish: A Survey and Critique  24-43
  2.1 Affective Stylistics: Meaning in the Reader’s Mind  26-35
    2.1.1 The Text’s Objectivity: An Illusion  27-28
    2.1.2 Meaning as Event: a Comparison and Contrast to Iser  28-31
    2.1.3 The Informed Reader  31-35
  2.2 Interpretive Communities: A Reinforcement and Overturn  35-43
Chapter Three Reader in Structuralist Poetics  43-56
  3.1 Literary Competence and Conventions of Reading  44-52
  3.2 A Comparison and Contrast to Fish  52-56
Conclusion  56-59
References  59-62
Abstract (English)  62-66
Abstract (Chinese)  66-68

相似论文

  1. 构建课堂学习共同体促进课堂教学公平的有效实现,G424.21
  2. 教师自主发展平台的设计与应用研究,G451.1
  3. “教学做合一”式小学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建构与实践,G622.4
  4. 依托网络教研提升教师信息素养的研究,G434
  5. 基于网络学习共同体的高校教师岗前培训模式研究,G434
  6. 学习共同体视角下中职教研活动重构,G717
  7. 师生共同体视野下的幸福教育,G456
  8. 大学生学习绩效提升研究,G642.0
  9. 论库恩科学合理性思想,N02
  10. 时枝诚记语法研究,H04
  11. 美国中小学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研究,G635.1
  12. 从共同体视角理解马克思的共产主义,A811
  13. 《痕迹》中印第安人与大自然关系的生态整体主义解读,I712.074
  14. 俄格军事冲突对地区地缘政治格局的影响,D751.2
  15. 语言经济学相关问题研究,H0-05
  16. 探究教师专业发展,G451
  17. 基于英语教师虚拟实践共同体在线合作行为的个案研究,H319
  18. 走向自由,永远的建构,I0
  19. 仪式观视阈下的世界杯传播,G843
  20. 互联网新政治与替代性民主,G206
  21. 中日韩建立自由贸易区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F224

中图分类: > 文学 > 文学理论 > 文学评论、文学欣赏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