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小叶杨气味物质诱集棉铃虫成虫的机理研究

作 者: 陈秀琳
导 师: 张建华
学 校: 石河子大学
专 业: 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
关键词: 棉铃虫 诱集方法 小叶杨 挥发物成分 杨枝把 诱集效果 黑光灯 引诱作用 杨树枝把 诱集作用 植物挥发性物质 昆虫利用 触角电位 成虫的 气味物质 寄主植物 卵量 雌蛾 发生高峰期 moths
分类号: S435.622.3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9年
下 载: 14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 (Hübner)属于鳞翅目,夜蛾科,是我国为害棉花的主要害虫之一,近年来在我国的发生危害日趋严重,但缺乏有效的防治手段。杨树枝把是一种诱杀棉铃虫的有效手段,本文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的小叶杨萎蔫叶片及其挥发物质对棉铃虫的引诱作用;通过室内实验气相色谱一质谱联用(GC-MS)研究了小叶杨叶片挥发物的成分、用触角电位(EAG)检测了小叶杨萎蔫叶片那些成分对棉铃虫成虫有作用。下面是试验的主要结果:小叶杨叶片挥发物对棉铃虫成虫的诱集作用:通过室内生物测定发现小叶杨萎蔫枝把与小叶杨叶片对棉铃虫成虫均有较好的诱集作用,从而可以得出小叶杨叶片因为其特殊气味使棉铃虫成虫对小叶杨枝把有趋向。利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小叶杨叶片粗提物,进行了田间实验生物学测定。结果表明:小叶杨叶片挥发物能对棉铃虫的成虫产生诱集作用,并且小叶杨萎蔫叶片的粗提物能够诱集到棉铃虫。小叶杨枝把田间诱集棉铃虫的研究:2008年在北疆石河子棉区一至二代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Hübner)成虫发生期田间试验表明,在相同面积的情况下,黑光灯诱蛾数量平均高于杨枝把;诱集到的雄蛾和雌蛾的比例差异不显著(P>0.05);对黑光灯与杨枝把周围棉花棉铃虫卵量进行调查,发现杨枝把周围的棉铃虫的卵量要高于黑光灯周围的棉铃虫卵量,同时杨树枝把周围的卵量要高于对照差异达到显著水准(P>0.05),而黑光灯周围的卵量与对照相比差异没有达到显著水准(P>0.05)。因此,在棉铃虫成虫发生高峰期,采用黑光灯和杨枝把诱集棉铃虫成虫,效果比较好。小叶杨萎蔫叶片挥发物的组成的初步分析:采用水蒸气法提取小叶杨叶片的挥发性物质,用二氯甲烷做萃取剂,在新疆分析测试中心应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其进行分离和鉴定,得到小叶杨气味物质的化学组分。发现小叶杨挥发物质鉴定出来的有16种,出现了16个峰,其中环庚酮和1,2-环己二酮的比例分别占33.93%和31.55%,除了普通气味物质外,还有多种成分也是其他多种昆虫引诱剂的成分,由此初步得出这类物质可能在诱集棉铃虫过程中发挥很大的作用。棉铃虫对小叶杨萎蔫叶片挥发物成分的触角电位(EAG):反应通过棉铃虫成虫对8种小叶杨萎蔫叶片挥发物及两者的混合作用的触角电位反应(EAG),发现棉铃虫雌,雄蛾对8种挥发性物质的触角电位反应值有的差异显著(P<0.05)有的差异不显著(P>0.05),说明8种挥发物质对棉铃虫成虫的感应功能有所不同;几种小叶杨挥发物质的混合配置后能引起雄蛾、处女蛾、交配后雌蛾、交配后雄蛾EAG反应与其对单独化合物混配的反应差异有的显著(P<0.05)有的不显著(P>0.05)。小叶杨枝萎蔫叶片对棉铃虫诱集效果的初步研究:研究结果发现是小叶杨散发的特殊气味使棉铃虫趋向与小叶杨枝把。也就是小叶杨的特殊气味物质对棉铃虫有诱集效果,而不是其特殊结构。

全文目录


摘要  5-6
Abstract  6-11
引言  11-14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4-26
  1.1 昆虫与植物的关系  14-16
    1.1.1 昆虫对寄主植物的选择  14
    1.1.2 植物对昆虫的化学防御  14-15
    1.1.3 虫媒植物与传粉昆虫的关系  15-16
    1.1.4 植物为昆虫的产卵场所  16
  1.2 杨枝把与棉铃虫的相互关系  16-18
    1.2.1 杨枝把挥发物对棉铃虫的引诱作用  17-18
    1.2.2 杨树枝把在田间对棉铃虫的引诱作用  18
  1.3 植物挥发性物质与昆虫行为关系的应用  18-20
    1.3.1 天然植物作为引诱物  19
    1.3.2 人工合成物作为引诱物  19
    1.3.3 害虫趋避剂的应用  19
    1.3.4 抗虫品种的选育  19-20
    1.3.5 天敌昆虫对植物挥发性物质的利用  20
  1.4 植物挥发性物质对昆虫引诱作用的研究  20-22
    1.4.1 植物挥发性物质的收集方法  20
    1.4.2 植物挥发性气味物质的室内生物活性测定  20-21
    1.4.3 植物挥发性气味物质的田间生物活性测定  21-22
  1.5 杨树枝把诱集棉铃虫机制的探讨  22-25
    1.5.1 杨树枝把诱集棉铃虫的制作和使用方法  22
    1.5.2 杨树枝把的制作材料  22
    1.5.3 杨树枝把诱集棉铃虫的效果  22-23
    1.5.4 诱集到的棉铃虫的雌、雄性比  23
    1.5.5 杨树枝把的其他用途  23
    1.5.6 杨树枝把诱集棉铃虫技术的局限  23
    1.5.7 杨树枝把诱集棉铃虫的机理的研究  23-25
  1.6 本研究要解决的问题  25-26
第二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26-30
  2.1 试验材料  26-27
    2.1.1 试验虫源  26
    2.1.2 小叶杨萎蔫叶片  26
    2.1.3 诱瓶  26
    2.1.4 试验地及虫情  26
    2.1.5 黑光灯  26
    2.1.6 小叶杨杨枝把  26
    2.1.7 气相色谱仪、质谱仪  26
    2.1.8 小叶杨挥发物成分的一些标准化合物(表2.1)  26-27
    2.1.9 触角电位反应装置  27
  2.2 实验方法  27-30
    2.2.1 挥发物质的提取  27
    2.2.2 室内生物学测定步骤  27-28
    2.2.3 制作诱捕器  28
    2.2.4 小叶杨把的制作  28
    2.2.5 杨枝把诱蛾数量调查  28
    2.2.6 黑光灯诱蛾  28
    2.2.7 田间卵量调查  28
    2.2.8 棉铃虫的触角电位  28
    2.2.9 触角电位反应步骤  28-29
    2.2.10 气相色谱使用条件  29
    2.2.11 质谱使用条件  29
    2.2.12 结果统计  29-30
第三章 实验结果与分析  30-41
  3.1 小叶杨及其挥发物对棉铃虫的引诱作用  30-32
    3.1.1 棉铃虫对杨枝把﹑杨树叶和棉花枝把选择性实验  30-31
    3.1.2 棉铃虫在模拟枝把和棉花枝把的选择性实验  31
    3.1.3 棉铃虫随羽化时间的变化在小叶杨枝把上和在小叶杨叶片上着落数量  31-32
    3.1.4 小叶杨萃取液的在田间生物测定  32
  3.2 小叶杨枝把与黑光灯诱集棉铃虫的效果比较  32-34
    3.2.1 杨枝把与黑光灯所诱蛾量的比较(第二代)  32-33
    3.2.2 杨树枝把和黑光灯诱对棉铃虫产卵量的影响(第二代)  33
    3.2.3 杨枝把所诱集雌蛾与雄蛾差异性比较  33
    3.2.4 杨枝把与黑光灯所诱的三代棉铃虫数量比较  33-34
    3.2.5 杨枝把与黑光灯对三代棉铃虫产卵量的影响  34
  3.3 小叶杨萎蔫叶片挥发物的成分分析  34-36
    3.3.1 小叶杨萎蔫叶片挥发物的化学成分极其相对含量  34-36
  3.4 棉铃虫对小叶杨萎蔫叶片不同挥发物成分的触角电位(EAG)反应  36-41
    3.4.1 棉铃虫未交配雄蛾、处女蛾、交配后雄蛾及交配后雌蛾对小叶杨8 种挥发物的EAG反应  36-38
    3.4.2 棉铃虫对几种有增效作用的化合物的配比反应  38-41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41-44
  4.1 结论  41-42
    4.1.1 棉铃虫对小叶杨各个部位的选择性试验  41
    4.1.2 小叶杨萃取液的田间生物测定  41
    4.1.3 小叶杨枝把与黑光灯所诱棉铃虫数量的比较(第二代)  41
    4.1.4 小叶杨树枝把和黑光灯诱对棉铃虫在田间落卵量的影响  41
    4.1.5 小叶杨枝把所诱集雌蛾与雄蛾差异性比较  41
    4.1.6 小叶杨萎蔫叶片挥发物成分分析  41
    4.1.7 棉铃虫未交配雄蛾、处女蛾、交配后雄蛾及交配后雌蛾对小叶杨8 种挥发物的EAG反应  41-42
    4.1.8 几种有增效作用的化合物的配比反应  42
  4.2 讨论  42-43
    4.2.1 棉铃虫对小叶杨各个部位的选择性试验  42
    4.2.2 小叶杨萃取液的田间生物测定  42
    4.2.3 小叶杨枝把与黑光灯所诱棉铃虫数量的比较(第二代)  42
    4.2.4 小叶杨树枝把和黑光灯诱对棉铃虫在田间落卵量的影响  42-43
    4.2.5 小叶杨枝把所诱集雌蛾与雄蛾差异性比较  43
    4.2.6 小叶杨萎蔫叶片挥发物成分分析  43
    4.2.7 棉铃虫对几种有增效作用的化合物的配比反应  43
  4.3 本论文的存在的问题和需要改进的方法  43-44
参考文献  44-49
作者简介  49-50
致谢  50-51
导师评阅表  51

相似论文

  1. 棉铃虫和烟夜蛾生殖生物学特性比较研究,S433
  2. 棉铃虫NADPH-细胞色素P450还原酶基因的克隆、时空表达及RNA干扰,S435.622.3
  3. 浅黄恩蚜小蜂的过寄生现象及其对子代发育的影响,S476.3
  4. 棉铃虫Cry1Ac抗性相关钙粘蛋白基因缺失突变的适合度代价,S435.622.3
  5. 棉铃虫和烟夜蛾在4个辣椒品种上的寄主适合度差异研究,S436.418
  6. 樟巢螟性信息素通讯系统的相关研究,S763.3
  7. 棉铃虫与烟夜蛾寄主选择机制的比较研究,S435.622.3
  8. 钠缺乏对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生理和行为的影响,S435.622.3
  9. 棉铃虫细胞色素P450基因CYP9A17v2启动子活性分析,S435.622
  10. 棉铃虫种群的遗传多样性与基因流研究,S435.622.3
  11. 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 (Hübner)幼虫味觉感受和取食行为的可塑性研究,S435.622.3
  12. 棉铃虫幼虫中肠脂筏理化性质研究及钙粘素免疫检测,S435.622.3
  13. 寄主植物对草地螟生长繁殖及生理效应的影响,S433
  14. 滴灌棉田荷麻种群动态及诱集棉铃虫效果研究,S451
  15. 棉田主要栽培措施对棉铃虫的影响,S435.622.3
  16. 日本血吸虫成虫与虫卵抗原刺激小鼠免疫细胞增殖、分化与免疫抑制功能的研究,R392
  17. 厦门岛蝴蝶种类调查与大帛斑蝶生物学特性研究,Q968
  18. 长角直斑腿蝗越冬生态及交配策略的研究,S433
  19. 绿盲蝽寄主选择性及其机理研究,S433
  20. 蝴蝶蜜源及寄主植物挥发物成分的研究,Q968

中图分类: > 农业科学 > 植物保护 > 病虫害及其防治 > 农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 经济作物病虫害 > 纤维作物病虫害 > 棉病虫害 > 虫害 > 棉红铃虫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