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改造国民性思想

作 者: 刘超
导 师: 汤奇学
学 校: 安徽大学
专 业: 专门史
关键词: 改造国民性思想 新文化运动时期 陈独秀 途径与方法 个人本位主义 中国国民性 伦理觉悟 伦理革命 国民性改造 国民劣根性
分类号: K261.1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2年
下 载: 296次
引 用: 3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改造国民性思想是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主要思想之一,陈独秀的改造国民性思想具有代表意义。本文主要论述了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对中国国民性的剖析、国民性改造的目标、途径与方法及其思想特点。陈独秀批判了奴性、愚昧、保守等国民劣根性,指出抵抗力薄弱为最大病根。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思想是国民性形成的重要原因。在理想国民的模塑上,陈独秀强调个人本位主义与科学精神,构建了一个从培养国民基本品性,到政治觉悟和伦理觉悟的渐进的目标层次,而达到这一目标的途径与方法则是伦理革命、文学革命和国民教育等,并发挥青年的先导作用。有很强的目标层次感、比较文化中的现代理念、提倡纯粹个人主义,是陈独秀改造国民性思想的主要特点。其意义在于启蒙民众,具有道德现代化的取向,在社会转型和传统价值体系解体时期,有利于重建中国人生的哲学。

全文目录


摘要(中文)  4-5
摘要(英文)  5-6
引言  6-7
一、 对中国国民性的剖析  7-14
  (一) 何谓国民性  7-8
  (二) 批判国民劣根性  8-11
  (三) 探索国民劣根性成因  11-14
二、 国民性改造的目标  14-22
  (一) 国民性改造的目标层次  14-18
    1. 培养国民基本品性  14-15
    2. 政治之觉悟  15-16
    3. 伦理之觉悟  16-18
  (二) 国民性改造的重点  18-22
    1. 个人本位主义  18-20
    2. 科学精神  20-22
三、 改造国民性的途径与方法  22-28
  (一) 文化批判与伦理革命  22-24
  (二) 文学革命  24-25
  (三) 国民教育  25-26
  (四) 青年自度度人  26-28
四、 改造国民性思想的特点与意义  28-37
  (一) 改造国民性思想的特点  28-32
    1. 有很强的目标层次感  28-29
    2. 文化比较中的现代理念  29-31
    3. 提倡纯粹个人主义  31-32
  (二) 改造国民性思想的意义  32-37
主要参考书目  37-38
后记  38

相似论文

  1. 穿越故乡,I207.42
  2. 李大钊伦理思想研究,D231
  3. 清末民初国民性改造思潮研究,K257
  4. 解构与重建—十七年文学中的伦理嬗变,I206.7
  5. 成熟到奢侈 精致到唯美——李渔文化人格略论,I206.2
  6. 军事装备管理干部在职培养的途径与方法,E251.1
  7. 陈独秀晚年民主思想研究(1937-1942),D231
  8. 试论陈独秀人权思想的演变,D092
  9. 论陈独秀从崇拜康梁改良主义向马克思主义的转变,D231
  10. 陈独秀伦理思想研究,D092
  11. 进化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早期传播的影响,B27
  12. 晚年陈独秀的社会主义观,D231
  13. 大革命时期陈独秀功过与共产国际,D231
  14. 试论中共“二大”前后陈独秀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D231
  15. 新文化运动时期南社文人重新进行文化选择的原因初探,I206.6
  16. 陈独秀和李大钊的唯物史观比较研究,D231
  17. 陈独秀民主思想研究,D092.6
  18. 法国启蒙民权思想与陈独秀民主观的演变,D092
  19. 陈独秀晚年民主思想研究,D231
  20. 视学东传的初步研究,J209.2

中图分类: > 历史、地理 > 中国史 >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1949年) >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年) >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后(1919~1924年) > “五四”运动(1919年)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