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论金圣叹的文章观及其对文学评点的影响

作 者: 李强
导 师: 左东岭
学 校: 首都师范大学
专 业: 中国古代文学
关键词: 金圣叹 评点 文章学 文体互渗
分类号: I206.2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6年
下 载: 394次
引 用: 4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本文以金圣叹的文章观为切入点,对金圣叹的文学评点进行了打通式研究,揭示出金圣叹跨文体、重审美的文章观,并重点分析了这一文章观对金圣叹文学评点的影响。全文共分四章:第一章由“因文生事”出发,对金圣叹的文章观的内涵和外延给予界定,指出其跨文体、重审美、强调文采和文法的特点。第二章重点分析其文章观的渊源;金圣叹“绮语未除”的阅读习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文采传统的继承;科举引发的对技法的关注;中晚明以“文”论史的风气。第三章首先指出文章学视野之下的文体意识,以及文体意识的不均衡问题。接着概括金圣叹以文章观为核心所建立的评点系统:“事”处于最低层次,“文”是对“事”的加工,侧重于文法,“心”是作家的构思之心,“心”支配“文”,“文”支配“事”。并指出金圣叹用“我心”代替作家之“文心”的特点。第四章以金圣叹的小说、戏曲评点为例,来说明文章学视野的影响。即在文体互渗的情况下,金圣叹将传统之史传、古文、时文理论,运用到小说、戏曲批评当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通过以上论述,本文阐明了两个问题:一、金圣叹的文学评点,其实是文章评点,存在文体互渗问题,因此研究他的文学思想,不能局限于某一特定的文体。二、在文章学视野之下,金圣叹将传统的史传、古文、时文理论,移植到新兴的小说、戏曲理论领域,最终使后者获得了极大的发展。由此也就可以重新论定金圣叹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中的地位。

全文目录


内容提要  3-4
Abstract  4-6
引论  6-10
第一章 金圣叹的文章观  10-18
  第一节 “因文生事”引出的诸问题  10-12
  第二节 文章观的外延与内涵  12-18
第二章 金圣叹文章观的渊源  18-24
  第一节 “绮语未除”与细读文本  18-20
  第二节 六朝文论的继承  20-22
  第三节 评点风气的影响  22-24
第三章 金圣叹的评点系统  24-34
  第一节 “一副手眼”下的文体意识  24-27
  第二节 “事”、“文”、“文心”  27-34
第四章 文章学视野之下的小说、戏曲批评  34-39
  第一节 作为“文章”的小说、戏曲  34-36
  第二节 文体互渗与小说、戏曲理论的成熟  36-39
结语  39-40
参考文献  40-46
致谢  46

相似论文

  1. 《李卓吾先生批评西游记》研究,I207.419
  2. 朱自清、金圣叹“文本细读”比较研究,G633.3
  3. 从文体互渗入手评析韩愈“以文为诗”,I207.22
  4. 评点者与创作者的互生共存,I206.2
  5. 《史记钞》研究,I206.2
  6. 高中语文课堂评点教学法研究,G633.3
  7. 《周文归》研究,I206.2
  8. 论金圣叹的“忠恕”思想及在其文学批评中的表现,I206.2
  9. 清代《聊斋志异》评点研究,I207.419
  10. 明刊《琵琶记》评本流变研究,G256
  11. 钟惺《三国演义》评点的理论价值,I207.413
  12. 金圣叹《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研究,I207.22
  13. 广陵词学评点研究,I207.23
  14. 《阅微草堂笔记》版本与评点研究,I207.41
  15. 蔡元放《东周列国志》评点研究,I207.42
  16. 张竹坡《金瓶梅》评点研究,I207.419
  17. 文章学视角下高中语文写作板块研究,G633.3
  18. “因文生事”及其逻辑展开,I207.412
  19. 明清《西游记》评点本初探,I207.419
  20. 文龙《金瓶梅》人物评点研究,I207.419
  21. 《红楼梦》三家评研究,I207.411

中图分类: > 文学 > 中国文学 > 文学评论和研究 > 古代文学(~1840年)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