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重金属对鲤、彭泽鲫的毒性效应及抗生素在中华鳖体内的残留研究

作 者: 周辉明
导 师: 吴志强
学 校: 南昌大学
专 业: 动物学
关键词: 重金属  彭泽鲫 抗生素 中华鳖
分类号: X174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6年
下 载: 181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本研究以三种重金属(Cu、Zn、Cd)和土霉素、诺氟沙星为实验毒物,以彭泽鲫中华鳖为实验动物,研究了铜、锌、镉三种重金属对鲤幼鱼的毒性作用,以及铜、锌在鲤幼鱼中的积累。结果表明:三种重金属对鲤幼鱼的毒性顺序为Cu>Cd>Zn;三种重金属对鲤幼鱼的96小时半致死浓度和安全浓度分别为Cu0.2mg/L,0.02mg/L;Zn7.05mg/L,0.70mg/L;Cd2.51mg/L,0.25mg/L。积累实验结果表明:铜、锌主要积累于鳃,肝脏和肾脏中,在肌肉和骨骼中有少量积累。积累程度随暴露时间的增加而增加,一定时间后可达到动态平衡,随后会有少量铜、锌转移或排出。其次,探讨了三种重金属离子(Cu、Zn、Cd)相互作用对Cu在彭泽鲫幼鱼组织中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混合重金属离子相互作用对Cu在彭泽鲫幼鱼组织中积累的影响与离子的种类、数量及组织的类型有关。Cd离子对Cu在彭泽鲫幼鱼组织中的积累影响显著,而Zn离子影响不明显,随着重金属离子种类的增加,相互作用对其积累的影响变得显著,Cu离子在鱼脑、肾脏和鱼鳃中的积累浓度升高,在肌肉中的积累无影响。三种重金属离子相互作用不会改变Cu在彭泽鲫幼鱼组织中的分布规律,Cu在彭泽鲫幼鱼组织中的积累顺序为肾脏>鱼脑>鱼鳃>肌肉。 最后,研究了在(25.5±1)℃水温条件下,用土霉素和诺氟沙星分别以不同剂量连续5天注射中华鳖后腿肌肉,每天一次。停药后24、72、144、240h分别取肌肉、肝脏和肾脏测定两种药物残留量。结果表明:诺氟沙星只在停药后72h、144h的肝脏和肾脏中检出,其它样品都未检出残留。肝脏中土霉素的含量最高,肾脏其次,肌肉最低。给药后的第72h,土霉素的量在肌肉和肾脏中达到最高含量;而肝脏是144h。在达到最高含量之后的一段时间内,肾脏中土霉素含量随着时间的推移急剧下降,在肌肉中,土霉素含量随着时间的推移缓慢下降,第240h时,土霉素在肝脏和肌肉中己下降到很低水平,分别为0.35mg/kg和0.25mg/kg,但肾脏中土霉素量还很高,为2.18mg/kg。由此得知:在所有的组织中,肌肉中土霉素的残留量是最低的。

全文目录


摘要  3-4
ABSTRACT  4-7
第一章 综述  7-21
  1.1 重金属对鱼类毒性效应的研究进展  7-14
    1.1.1 重金属对鱼类的急性毒性  7-8
    1.1.2 鱼类对重金属的蓄积和清除  8-10
    1.1.3 重金属对鱼类的致畸、致突变作用  10-12
    1.1.4 重金属污染的影响因素  12-14
  1.2 抗生素药物残留研究进展  14-19
    1.2.1 抗生素的定义  14
    1.2.2 抗生素污染的主要原因  14-15
    1.2.3 抗生素污染食品的分布  15
    1.2.4 抗生素对人体健康危害  15-16
    1.2.5 抗生素检测方法  16-18
      1.2.5.1 微生物测定法  16
      1.2.5.2 分光光度法  16
      1.2.5.3 气相色谱法  16
      1.2.5.4 高效液相色谱法  16-18
    1.2.6 国内外关于抗生素在中华鳖中残留的研究状况  18-19
  1.3 本论文研究目的及其意义  19-21
第二章 三种重金属对幼鱼的毒性效应和积累  21-27
  2.1 材料与方法  21-23
    2.1.1 实验材料  21-22
    2.1.2 实验条件  22
    2.1.3 实验方法  22-23
      2.1.3.1 急性毒性实验  22
      2.1.3.2 重金属积累实验  22-23
      2.1.3.3 积累实验样品处理方法  23
  2.2 结果与讨论  23-27
    2.2.1 铜、锌、鎘对鲤幼鱼的96小时毒性结果  23-24
    2.2.2 鲤幼鱼对铜,锌的积累  24-27
第三章 混合重金属的相互作用对Cu在彭泽鲫幼鱼组织中积累的影响  27-33
  3.1 材料与方法  27-29
    3.1.1 实验试剂  27
    3.1.2 实验设备  27-28
    3.1.3 实验用鱼  28
    3.1.4 暴露试验  28-29
      3.1.4.1 重金属离子相互作用对Cu在鱼体中积累的影响  28
      3.1.4.2 Cu在鱼体组织中的长期积累  28-29
      3.1.4.3 鱼样品中Cu含量的分析  29
  3.2 结果与分析  29-32
    3.2.1 Zn、Cd离子对Cu离子在彭泽鲫幼鱼组织中积累的影响  29-31
    3.2.2 Cu离子在彭泽鲫幼鱼组织中的长期积累  31-32
  3.3 结论  32-33
第四章 两种抗生素在中华鳖体内的残留研究  33-39
  4.1 材料和方法  33-34
    4.1.1 实验动物  33
    4.1.2 实验药品  33-34
    4.1.3 实验仪器  34
    4.1.4 标准溶液的配制  34
      4.1.4.1 土霉素标准溶液的配制  34
      4.1.4.2 诺氟沙星标准储备液的配制  34
      4.1.4.3 柠檬酸-乙酸铵混合盐溶液的配制  34
  4.2 样品的处理  34-36
    4.2.1 土霉素残留组样品处理  34-35
    4.2.2 诺氟沙星残留组样品处理  35
    4.2.3 诺氟沙星回收率的确定  35-36
  4.3 结果  36-37
    4.3.1 土霉素含量的测定  36
      4.3.1.1 标准曲线  36
      4.3.1.2 土霉素在中华鳖体内的残留量  36
    4.3.2 诺氟沙星回收率的测定  36-37
    4.3.3 诺氟沙星在中华鳖体内的残留  37
  4.4 讨论  37-39
    4.4.1 土霉素在中华鳖体内的残留规律及给药方式  37-38
    4.4.2 诺氟沙星的使用  38-39
小结  39-40
参考文献  40-48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取得的研究成果  48-49
致谢  49

相似论文

  1. 江蓠残渣高活性膳食纤维和羧甲基纤维素钠的制备及性能研究,TS254.9
  2. 复合污染下大薸和凤眼莲对重金属的吸收和富集特征,X173
  3. 壳聚糖衍生物的合成及其吸附性能研究,TS254.9
  4. 污染源周边农田重金属污染风险评价与控制技术试验,X820.4
  5. 房县烤烟产地环境和烟叶综合质量评价,S572
  6. 肉牛养殖过程中重金属类危害性因素分析,S823
  7. 生物质炭对红壤水稻土有机碳分解和重金属形态的影响,S153.6
  8. 溶藻弧菌耐四种抗生素的蛋白质组学研究,S941
  9. 几种抗生素对酸奶发酵过程的影响,TS252.54
  10. 纺织品中重金属监控及预警研究,TS107
  11. 改良剂对铜镉复合污染土壤的原位修复研究,X53
  12. 东洞庭湖沉积物中重金属吸附与释放规律研究,X524
  13. 滩涂土壤养分与沉积物重金属空间变异及评价研究,S158
  14. 防治土传辣椒青枯病微生物有机肥研制与生物效应研究,S436.418
  15. 绿益康对生长育肥猪生产性能和肉品质的影响,S828.5
  16. 黄曲霉毒素B1和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诱导锦鲤原代肝细胞凋亡机制的初步研究,S856.9
  17. 周期性饥饿再投喂对团头鲂和建鲤生长性能、体组成、消化酶及抗氧化酶的影响,S917.4
  18. 聚乙烯基强碱性阴离子交换纤维的制备及应用,TQ342.84
  19. 抗重金属汞、铜、锌单抗可变区序列的克隆鉴定、真核表达及三维模拟,X171.5
  20. GNS/MnO2吸附剂去除废水中重金属离子的实验研究,X703
  21. 不同类型农药园区周边农田土壤—作物重金属分布特征及评价研究,X833

中图分类: > 环境科学、安全科学 > 环境科学基础理论 > 环境生物学 > 环境动物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