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却”的语法化

作 者: 于卫平
导 师: 马贝加
学 校: 温州大学
专 业: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关键词:  语法化 副词 助词
分类号: H146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201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在先秦是一个具有多种语义的动词,到近代汉语语法化为一个功能繁复、意义多样的虚词,虚词“却”的总源头是“退、使退”义动词“却”。由于能够出现在“却+V”和“V+却”两种不同的句法格式中,导致其向副词助词两个方向发展演变。汉魏时期“却”的副词功能开始萌芽,由“却+V”中的“却”发展演化而来。唐代副词词性明显呈现并发展出“频率副词”、“情状副词”、“范围副词”、“语气副词”、“承接副词”和“时间副词”六种主要功能,具有“再”、“又”、“还”、“仍”、“只”、“都”、“竟然”、“正”、“恰”、“确实”、“犹”、“尚”、“岂”、“难道”、“究竟”、“即”、“便”、“就”、“才”等十几种词义。功能已经相当复杂的副词“却”在近代汉语中并未停止其继续语法化的脚步,又进一步发展出具有“转折”、“让步”、“假设”和“选择”功能的连词性质。“却”的助词性质产生于“V+却”结构,初唐时开始呈现,唐宋时期发展迅速。其直接源头是“掉”义结果补语。早期的“却”在“V+却”结构中就可以看作趋向补语,先后表现为“退、使退”义、“去”义。由于其前V的次类变换和句法结构的发展,趋向补语“却”最终失去动词性质,虚化为“掉”义结果补语,结果补语产生之后,一直是虚词“却”的主要意义功能。趋向补语“却”和结果补语“却”的共同特征是具有[+离开原位]的性质,统称唯补词。结果补语“却”由于其前动词的继续扩展和心理预设的影响,再次发生语法化,演变成“了”义体助词。现实体助词“却”再次发生语法化,重新分析成表动作或状态持续的“着”义持续体助词,以及引进比较对象的介词,还可以在双音节词语“除却”中作构词语素。纵观“却”的语法化路径及其语法化因素,本论文共分四大部分:第一章:绪论,主要描述前人对“却”的研究状况,提出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简要阐述本文研究方法和语料选择。第二章:讨论副词“却”的产生及其功能意义的发展,并详细探讨各种语法意义以及发生语法化的各种因素,附论连词“却”的产生和发展。第三章:论述助词“却”的产生过程及其语法化的动因、机制,“却”用作比较介词的产生过程和机制,以及“却”作为构词语素构成的双音节介词“除却”的意义及其来源。第四章:总结“却”的发展及其动因,勾勒“却”的意义及发展线索简图。

全文目录


摘要  3-5
ABSTRACT  5-10
一 绪论  10-24
  1. “”研究概况  10-20
    1.1 关于副词“却”的前期研究  10-15
    1.2 关于助词“却”的前期研究  15-18
    1.3 关于连词“却”的研究  18-19
    1.4 关于介词“却”的研究  19
    1.5 关于“除却”的研究  19-20
    1.6 小结  20
  2. 本文研究意义和内容概要  20-21
    2.1 研究意义  20
    2.2 内容概要  20-21
  3. 本文时代研究范围、语料及研究方法说明  21-24
    3.1 本文研究范围及语料选择  21-22
    3.2 研究方法举例  22-24
二 “却+V”结构中“却Ⅰ”的语法化  24-54
  0. 引言  24
  1. “却+V”中“却”语法意义及其语法化路径  24-25
  2. 副词“却”的产生及其发展  25-49
    2.1 频率副词“却1”的产生及其发展  25-31
    2.2 情状副词“却2”的产生  31-37
    2.3 范围副词“却3”的产生及其发展  37-41
    2.4 语气副词“却4”的产生  41-47
    2.5 时间副词“却5”的产生  47-48
    2.6 承接副词“却6”的产生  48-49
  3. 连词“却7”的产生  49-52
  4. 现代汉语副词“却”的功能  52-53
  5. 小结  53-54
三 “V+却”结构中“却Ⅱ”的语法化  54-84
  0. 引言  54
  1. “V+却”中“却”的语法意义及其语法化路径  54-55
  2. 补语“却”的产生及其发展  55-65
    2.1 趋向补语“却1”和“却2”  55-58
    2.2 结果补语“却3”的产生  58-64
    2.3 “过”义补语“却4”  64
    2.4 补语小结  64-65
  3. 体助词“却”的产生及其发展  65-71
    3.1 “了”义体助词“却5”的产生  65-68
    3.2 现实体标记“却”的衰落  68-69
    3.3 “着”义持续体助词“却6”的产生  69-71
    3.4 助词小结  71
  4. 比较介词“却7”产生  71-76
    4.1 比较介词“却”的助词来源  71-75
    4.2 比较介词“却”的补语来源  75-76
    4.3 介词小结  76
  5. 介词“除却”的意义及其来源  76-83
    5.1 介词“除却”的两种意义  76
    5.2 N 的次类变换  76-78
    5.3 句式的发展  78-82
    5.4 “除却”小结  82-83
  6. 小结  83-84
四 总结  84-88
  1. “却+V”结构中“却Ⅰ”发展总结  84
    1.1 副词发展总结  84
    1.2 连词发展总结  84
  2. “V+却”结构中“却Ⅱ”发展总结  84-85
    2.1 补语发展总结  84-85
    2.2 助词发展总结  85
    2.3 介词“却”和“除却”的产生总结  85
  3. “却”语法化因素总结  85-86
    3.1 语义因素  85-86
    3.2 句法结构  86
    3.3 认知因素  86
    3.4 语境因素  86
  4. “却”发展线索总结  86-88
注释  88-90
参考文献  90-95
引文出处  95-98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98-99
致谢  99

相似论文

  1. “一直”和“一向”的句法语义分析,H146
  2. 《摩诃僧祗律》范围副词研究,H141
  3. 语气副词研究综述,H146
  4.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时间副词教学研究,H195
  5. 动态助词“过”研究综述,H146
  6. 天镇方言动态助词及其相关成分研究,H17
  7. 汉语重叠式副词研究,H146
  8. 恶意诉讼问题之探究,D925.1
  9. 基于MMTD的模糊语义量化研究,TP18
  10. 汉语语气助词“吗”、“呢”、“啊”研究,H146
  11. 基于语料库的中外学术语篇中立场副词对比研究,H314
  12. 柳江壮语语法调查与研究,H218
  13. 韩国学生习得介词“给、对、跟”的偏误分析,H195
  14. 语法化理论下英汉情态动词CAN和能的对比研究,H146
  15. 汉语副词“再、又”与越南语副词“n(?)a、l(a)i”对比及教学研究,H44
  16. 日语谓语动词与格的对应关系研究,H36
  17. 现代汉语“程度副词+名词”组合研究,H146.3
  18. 现代汉语高频副词“还”,H146
  19. 介连兼类虚词的语法化顺序和习得顺序研究,H146
  20. 外国学生汉语语气助词“吧”的习得情况的调查研究,H195
  21. 副词“就”的义项设置及其在教材中的编排策略,H195

中图分类: > 语言、文字 > 汉语 > 语法 > 近代、现代语法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