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玫烟色拟青霉双相发酵工艺及分生孢子粉贮存生理研究

作 者: 陈宜涛
导 师: 冯明光
学 校: 浙江大学
专 业: 微生物学
关键词: 玫烟色拟青霉 昆虫病原真菌 双相发酵 干燥技术与程序 分生孢子粉 菌丝生物量
分类号: TQ920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2年
下 载: 174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玫烟色拟青霉(Paecilomyces fumosoroseus(Wize)Brown & Smith)是一种重要的丝孢类昆虫病原真菌,近年来在国外深受重视,已有多种商品制剂注册生产并用于粉虱等刺吸式口器害虫防治。本研究对该液体培养、固体产孢的条件和孢子粉干燥工艺及孢子粉在贮藏过程中内源物质代谢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旨在为利用玫烟色拟青霉控制我国的刺吸式口器害虫积累必要的经验和生产工艺技术。 从美国引进自粉虱分离的玫烟色拟青霉菌株Pfr116,用5种配方的培养液在25℃下进行深层发酵培养,以菌丝生物量作为指标筛选出了适合于工业生产的发酵液配方(w/v):食用蔗糖2%,马铃薯20%,蛋白胨0.1%,NaNO3 0.01%,KCI0.01%,MgSO4 0.025%,MnSO4 0.005%,FeSO4 0.005%及KH2PO40.05%。用此培养液对Pfr116菌株进行48 h的深层发酵,可获〉20mg/mL的干菌丝产量,与萨氏培养液的菌丝产量无显著差异。通过对液培初始接种量和pH值进行优化,确定最佳初始接种量为培养液的菌丝含量达到1.5~2.0mg/mL,最佳初始pH值为5~7。为了优化玫烟色拟青霉分生孢子粉的生产条件,以稻壳和麦麸(比例为7:3)为固体产孢基质,在51%~100%RH与20~32℃的24种温湿度组合条件进行产孢试验,初步确定24℃和90%RH的温湿组合最有利于产孢。进而在24℃恒温下,设定固相发酵头7天的相对湿度为90%,然后分别在90%,85%,74%和51%RH下继续至产孢结束,即产孢后期恒温变湿处理。结果表明,产孢量在85%RH下不受影响,而且孢子粉易于收集,但在51%和74%RH下产孢量明显下降。在以低值陈米为培养基质生产孢子粉的试验中,每克大米可产孢子粉30mg,含孢量可达1454亿/g孢子粉,只需常温晾干即可使含水量降至12%左右,孢子粉极易收获。 将液—固两相法生产的玫烟色拟青霉Pfr116菌株的分生孢子粉,在高真空冷冻干燥(HVFD)、高真空室温抽于(HVDAT)、35℃下烘干(HD)和低真空低热干燥(LVLHD)条件下进行不同程序的干燥处理,以筛选适合该菌孢子粉生产的干燥工艺条件。结果表明,低真空(0.1 MPa)低热(30℃)抽干20~24 h的干燥方法最适合用于该菌孢子粉的干燥,既能保证含水量在9.0%以下,又能保证87%以上的 活抱率和1130叫 亿哈的含抱量,而且操作简便,成本较低,可作为高纯度抱子 粉生产的首选干燥工艺。高真主(15.86 Pa)条件下无论冻干还是室温抽干,虽然 抱子粉的含水量(2.2%~8.7%)和含抱量(127~1360亿/克)指标有所改善,但活 抱率仅 62%,说明该菌抱子不适合在高真空条件下干燥。在 35C下烘干24 h所获 抱子粉含水量、24 h萌发率和含抱量分别为 9.6%、82.8%和 1200亿哈,该方法也 可在生产中应用,但其活抱率显著低于(P<0刀5)低真空低热抽干Q4h的抱子 粉,在无抽干设备时可选用烘干工艺。 本研究还检测了玫烟色拟青霉分生抱子内源营养物质在不同含水量和贮存温度 OoC和 25aC)组合条件下的代谢活动,以及内源营养物质与活抱率的关系。结果表 明,含水量和贮存温度交互影响抱子的活力。高含水量和常温贮存对抱子存活极端 不利。在一定范围内,低温或低含水量可以降低高含水量或高温对抱子的不利影 响。含水量和贮存温度显著交互影响着贮存中抱子内源营养物质侣糖、蛋白)的代 谢水平。低含水量的抱子粉无论在低温还是高温下贮存,其萌发率均与内源糖及蛋 白代谢呈极显著或显著线性关系,而高含水量抱子粉在贮存期间的萌发率则与内源 蛋白和内源糖代谢呈极显著反比例函数卜阶)关系。这表明含水量主要影响代谢水 平,而温度则主要影响代谢速度。但无论何种条件下贮存,玫烟色拟青霉分生抱于 均在贮存30天后死亡过半,死亡原因尚不清楚还有待有更进一步深入研究。

全文目录


致谢  7-8
中文摘要  8-10
前言  10-11
1 文献综述:玫烟色拟青霉的研究和利用现状  11-27
  1.1 概况  11
  1.2 寄主范围与侵染方式  11-13
    1.2.1 寄主范围  11-12
    1.2.2 侵染方式  12-13
  1.3 玫烟色拟青霉的生产  13-22
    1.3.1 玫烟色拟青霉的液体培养  14-18
      1.3.1.1 液生芽生孢子  14-15
      1.3.1.2 耐干燥芽生孢子  15-17
      1.3.1.3 液生分生孢子  17-18
    1.3.2 气生分生孢子的生产  18-22
  1.4 芽生孢子、液生分生孢子与气生分生孢子的毒力比较  22
  1.5 孢子粉的干燥  22-24
  1.6 孢子的贮存及萌发  24-27
    1.6.1 环境因素  24-25
    1.6.2 非环境因素  25-27
2 玫烟色拟青霉的液体培养和固体产孢条件优化  27-37
  2.1 前言  27-28
  2.2 材料与方法  28-30
    2.2.1 供试菌种  28
    2.2.2 液体发酵条件优化  28-29
    2.2.3 产孢条件优化  29
    2.2.4 数据分析  29-30
  2.3 结果与分析  30-36
    2.3.1 不同培养液的菌丝生物量  30-31
    2.3.2 不同初始接种量下的菌丝生物量  31-32
    2.3.3 不同初始pH值下液培的菌丝生物量  32
    2.3.4 产孢条件  32-36
  2.4 讨论  36-37
3 玫烟色拟青霉分生孢子粉的干燥程序  37-45
  3.1 前言  37
  3.2 材料与方法  37-39
    3.2.1 孢子粉制备  37-38
    3.2.2 孢子粉干燥  38
    3.2.3 孢子粉质量指标检测  38
    3.2.4 数据处理  38-39
  3.3 结果与分析  39-42
    3.3.1 孢子粉含水量  39-40
    3.3.2 孢子粉萌发率  40-41
    3.3.3 孢子粉含孢量  41
    3.3.4 孢子粉萌发率随培养时间变化的拟合参数估计  41-42
  3.4 讨论  42-45
4 玫烟色拟青霉分生孢子粉的贮存  45-54
  4.1 前言  45
  4.2 材料与方法  45-47
    4.2.1 孢子粉的制备  45-46
    4.2.2 孢子粉的贮存  46
    4.2.3 孢内营养物质的测定  46
    4.2.4 萌发率测定  46-47
    4.2.5 数据统计分析  47
  4.3 结果与分析  47-50
    4.3.1 孢子内源营养  47
    4.3.2 贮存中孢子内源营养代谢  47-48
    4.3.3 贮存过程中活孢率的变化  48-49
    4.3.4 相关性分析  49-50
  4.4 讨论  50-54
    4.4.1 孢子萌发  50
    4.4.2 孢子内源营养代谢  50-51
    4.4.3 孢子内源营养代谢与萌发率相关性  51-54
5 问题与讨论  54-56
参考文献  56-63
Summary  63-65

相似论文

  1. 油松毛虫受白僵菌感染的组织病理学及菌制剂的研究,S769
  2. 蜱病原真菌的分离、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S476.1
  3. 盾壳霉双相发酵过程中污染微生物的分析及其控制,S476
  4. 绿僵菌防治甘蔗螟虫的初步研究,S435.661
  5. 蜡蚧霉对蚧虫的致病力及组织病理学研究,S476.1
  6. 雷公藤丽长角巢蛾生物防治试验研究,S476.1
  7. 球孢白僵菌过氧化氢酶BbcatA的功能分析,S476.1
  8. 桑黄液体发酵和桑黄多糖提取纯化的研究,S567.39
  9. 脱皮马勃液体发酵和马勃多糖提取纯化工艺的研究,S567.39
  10. 六株玫烟色拟青霉的适温性、多菌灵抗性及对叶螨的杀卵活性评价,S476.12
  11. 限制性内切酶介导的玫烟色拟青霉原生质转化体系构建,S476.12
  12. 木霉菌的生物学和生化特性及防治草莓病害的研究,S436.68
  13. 玫烟色拟青霉生物学特性及致病机理研究,S476.1
  14. 玫烟色拟青霉杀虫毒素提取分离以及对蚜虫几种代谢酶的影响,S476.12
  15. 生防真菌与常用化学杀螨剂的生物相容性及菌药协同杀螨卵的互作效应评价,S482.52
  16. 莱氏野村菌(Nomuraea rileyi)cq菌株(Nr-cq0310)的研究,S476.12
  17. 几丁酶—蛋白酶融合基因的构建与球孢白僵菌毒力的提高,S476.12
  18. 杀虫真菌的分离、鉴定及特性初步研究,S476.1
  19. 利用家蚕几丁质酶Bmchi提高球孢白僵菌的毒力,S476.1
  20. 蜡蚧轮枝孢的生物学特性及防治温室桃蚜的研究,S476.1

中图分类: > 工业技术 > 化学工业 > 其他化学工业 > 发酵工业 > 一般性问题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